今天终于举行了06级电影学研究生与导师的见面会。
席间,张宗伟老师反复强调说“史论的同学在创作的同学面前千万不要自卑。”之类的话。我不禁觉得有趣,至少我是从来没有自卑过的。但既然导师这么说,就代表这种现象肯定是存在的。也许还不是少数人的现象,我身边就有同学在见面会后开始抱怨自己为什么要考研究类的学科。
我很奇怪的反问她那当时为什么不考创作,她说怕复试时候拍片子拍的不好,又怕麻烦。我在心里笑了笑,这就是应届毕业生典型的懒惰心理,巴不得全世界把一切都准备好了捧在自己面前。既不想努力,又想成功。既然你对那个短片都没有把握,即使你考上了创作,你又怎么能保证自己可以完成学业呢?
我承认在报考的时候我也存在过这种想法,因为拍片子对我来说实在陌生,但至少我没有怨天尤人或者后悔之类的,可能我考虑的比较周全。
在考之前,同学就和我说过,有些事情一定要想清楚,自己是不是真的喜欢这个行业,以后的就业等等方面都要考虑周全,不要考上了以后抱怨。所以可能比较有心里准备吧。就象我的信条一样,“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在这个相对自由的学校里,史论学习的内容可以完全和创作是一样的,甚至你可以选,也可以有学分。同样受着这种艺术氛围的熏陶,可以说史论和创作接触的东西是基本一致的。如果真的对创作感兴趣,为什么不能去做呢?如果你做不出好片子,难道你把原因都归结到没有创作的老师指导你么?
搞创作的是需要天赋与积累的,并不是找个创作的老师带着你就可以做出片子。连复试的小片子都不想拍,会有成功的潜质么?又何来的天赋之说呢?
自觉想的比较周全,还包括我总以为,创作的一部分人根基太浅,天生却很张扬,没有什么理论知识就急于动摄像机。视频设备的普及导致个人创作的泛滥。随便一个艺术院校的学生拍出的片子不会比电影专业的人差太多。可是为什么仍有大师出现,这就是对理论的重视。有的人可能连什么风格,什么潮流都不清楚,只觉得凭借自己对事物的天然触觉就可以创作。不乏这种有天赋的人,可是即使是这些有天赋的人,在成名之后也纷纷进修,充实自己的理论知识。张一谋也不是每天拿个摄像机乱拍。而史论研究的天然优势就是我们有机会接触到更多的理论,与大师对话,与历史对话。同时我们又可以接触到创作的学习内容,可谓一举两得。我们为什么要自卑呢?
我承认,在最初别人问我专业的时候我也说了自己是创作的。那是因为我实在懒得和外行解释电影艺术史论是怎么一回事。反正别人的想法不会改变我的专业,我又何必和他们解释呢!
很庆幸我是在工作两年以后才重新回到了校园,因为发现身边应届毕业的学生有太多的孩子气。当然也不乏成熟型的,只是相对工作过的人来说,抱怨更多。记得朋友和我说起她在瑞典的事情。明明都是打工,明明都是一个老板。那些刚走出校园的人总觉得老板特别苛刻,仿佛老板天生就是压榨别人的资本家。而她的老公,一个工作几年的男人就觉得老板其实还是可以的。没有见过所谓的老板本人,我无从作出具体判断,但我觉得刚毕业的学生肯定是过于娇气,不善解人意的。
但广院本科的学生相对于外校来说成熟了许多。有很多还是可以交流的。可能就是学校教学体制与环境的不同造成的吧。
很喜欢祝虹老师的一句话:“我不喜欢创作一部作品的感觉,我喜欢掌控一部作品的感觉,当这部作品在理性与感性方面被我所控制,被我理解,成就感就油然而生。”
总之,尽管天生我就是个自卑的人,但作为史论的学生我从来没有自卑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