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于丹的议论依然还在继续着,这是一件好事。不论于丹讲《论语》讲得如何,但到底是个正经的文化人。让更多的人关注于丹,总比盯着看那些无聊低俗的垃圾电视要好许多。让更多的人捧红于丹,总比捧红那些要钱不要脸的明星要强百倍。
现在看来,对于丹是正解还是曲解《论语》的争论已经没有任何必要了。很多观众对于丹的讲座该听的也听过了,对于丹的书该看的也看过。事实雄辩地证明,并没有人因为受了于丹的“毒害”而倒下,中国也没有因此引起任何的文化骚乱。事到如今,我们似乎应该思考另一个问题:于丹现象到底给我们留下了什么?
于丹让人们克服了读经念典的心理障碍。其实很多人都知道《四书》、《五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但更多的人买《四书》、《五经》不是为了读,而是为了装门面。正因为古典著作深奥难懂,凭普通人的古汉语功底,根本无法直接和先贤圣人们对话。加之先前也没有多少文化工作者能够与时俱进进行解读,所以很多人也就放弃了研读经典的念头。而于丹用她的实践告诉人们,深奥的经典巨著不但学识渊博的教授能够读懂,就连识字不多的小孩子也能读懂。所以,于丹热不仅是热在她研究的学术本身,更重要的是开创并巩固了一种传承传统文化的新模式。如果有更多的文化工作者加入其中,使这些经典能够破除形式束缚而鲜活地传承其思想精髓,那中国传统文化宝库将会更加灿烂夺目。
于丹让人们品尝了传统文化的美妙味道。于丹不是圣人,不能与孔子、老子、庄子相提并论。因此,毫无疑问,她写的书也不是经典,也不能和《论语》、《道德经》相媲美。所以,她把自己的心得称之为“心灵鸡汤”是十分贴切的。她的本意并不是象孔子和老子们那样济世救人,而只是让更多的人尝到圣贤书的美妙味道。她并不希望她的观点能够载入史册,只要人们从中品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鲜美就足够了。如果被初尝的美味所吸引,有更多的人特别是年轻一代对国学产生浓厚兴趣并通过深入学习吸收消化其中的精华,难道不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好事吗?
于丹让人们看到了真正学者应该具备的严肃态度。于丹无疑是深谙清者自清的道理的。面对那么多人的指责,甚至有的人把她的父亲也牵连了进来,但她始终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没有加入到无聊的口水仗中去。我说我的,你评你的,让读者自己辨别自己把握。这是一种难得的学术态度,应该成为很多文人学习的榜样。真正的名气不是自己靠胡说八道炒出来的,而是人们发自内心的赞同。从这点上看,这个小女子不简单。
所以,我们不仅要感谢于丹,更要感谢那些赞美和批评于丹的每一个人,是大家的共同参与造就了火热的于丹现象,让我们从中得到了应有的启迪。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