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荫城》纪录片脚本初稿
(2017-10-15 07:04:24)
标签:
《大荫城》纪录片脚本荫城古镇荫成 |
分类: 故乡情节 |
一、《萬里蔭城》
【蔭城西街口。天德老店。義興貨棧】
蔭城是中國最早蘇醒的市鎮。夜幕上的星辰還在閃爍,全鎮各家鐵戶的爐火在風箱的抽拉下已經紅星飛濺。隨著第一聲錘擊聲起,漸次演奏成高低錯落的錘聲密集的合奏,叮叮噹當的響聲響徹暗夜的上空。這是蔭城日復一日最美的音樂。打鐵爐火的溫度更改了季節的寒熱,而夏季上黨的淩晨清涼如水,正是出活兒的大好時辰。一日之計在於晨,在中國再沒有一個地方的人們比之蔭城的鐵匠們更加懂得這句話的內涵。爐火刺破夜幕,與星光共輝。錘聲驚醒物眠,與雞鳴互聞。當蔭城街公所更鋪的更夫收回了各條街道的最後一條鋪板,開始準備交接班的時候,東方的曙色才漸漸顯露魚肚白。此時蔭城西大街的入口處,晨光微熹中的迷離光色被人喊馬嘶的喧鬧嘈雜攪亂。從太行陘進入山西的各路商家,走過了漫長的途徑晉城、高平的千年古道,一大溜載貨的馬車和駝隊已經到了街口。對於這條千年商貿古道,在世界地理學家、德國旅行家李希霍芬的筆下是這樣描述的——“成千上萬的人和牲畜年復一年地在這條路上走動著”,“滿載著種類繁多的鐵器”,“我估計一整天所遇到的運輸量不下150噸”……
【市聲泛起,間雜著鍛貨聲。上黨地區山川地形圖,三條古商道的蜿蜒曲折前行的路線。蔭城,三徑交匯之地。】
蔭城是上黨地區首屈一指的大鎮,蘇東坡在《浣溪沙·送梅庭老赴上黨學官》寫道,“上黨自古天下脊”,一語暗含了上黨地區生活境況的苦寒艱難。然而也正是高山丘陵地貌,土地的貢獻不多,這裏的先民們獨闢蹊徑,利用天賦的煤鐵資源,早在春秋後期就開始鐵的冶煉和生產。歲月更迭,王朝改換,到了明清時期,古上黨成為中國最大的鐵貨生產基地。因緣於古潞州和古澤洲中心位置,且太行八陘中有兩陘,即太行陘、白陘,還有曹操在《苦寒行》詩中描述的“北上太行山,艱哉何巍巍!羊腸阪詰屈,車輪為之摧”的壺關大峽穀三條古商道在此交匯,蔭城天然承擔起中國鐵貨交易中心的使命。
【蔭城觀街。街頭坐在石階上休閒的白髮老人。他們的敘說,缺齒的口腔一張一合。官廳殘破的景象,條石滿院,高大的雕花石柱。】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西漢部分時期,鹽鐵專管,政府在蔭城派駐鐵官,負責鐵貨交易的管理,徵收賦稅。歷朝歷代,這個大院都屬於官家產業。根據《太祖實錄》記載,明代洪武7年4月癸卯,朱元璋在全國命置鐵冶十三所,潞州稱之為潤國冶,設大使、副使兩員,官階分別為正八品、正九品。每年下達的鐵額,要足數解往南京,用於戰爭恢復的城建和江河湖汊的水閘建造。1945年8月,盤踞在蔭城西庵的日軍撤走,蔭城光復之日,也是解放之時。作為老解放區,全鎮恢復冶煉打制,興辦兵工廠,支援前線。此後的蔭城鐵貨推銷社一直保障著鐵貨供應,直至上世紀90年代徹底歇業。這處蔭城人一直稱呼為官廳的院落,見證了中國鐵器興盛到衰敗完整的過程。
【蔭城玉皇觀和古戲臺。大東街兩側鱗次櫛比的各家商號。出廈的鋸掉的梁頭。插板門。永記鐵莊。阿那其居。】
時隔許多年以後,蔭城古鎮上了年紀的老人們依然記得當年蔭城民國時期街頭人頭攢動,商賈雲集的情景,然而他們見到了已是蔭城鐵貨交易繁華盛景漸趨衰落的餘緒,其中不乏類似於1936年的鐵貨交易小陽春的景象。然而在明清兩朝,尤其是清朝康乾盛世,蔭城“戶有八百,商有四百”,店鋪林立,經商如織,商賈雲集,列市如櫛,鐵貨交易創造了前所未有的商業輝煌,全國九路客商,關東客、京客、上府客、西府客、口外客、河南客、山東客、兩廣客、西南客來此辦貨。時至今日,蔭城稱呼這些客商為鐵貨老客。蔭城的鐵貨還走出了國門,發生了國際貿易,產品遠銷中西亞的伊朗、阿富汗,東北亞的朝鮮和日本,更遠的到達俄羅斯。“日夜鈴鐺響,騾馬排成行。駱駝拉貨到口外,黃金白銀滾滾來”,成為蔭城當時商貿繁盛的真實寫照。
【明清老地圖。鐵器線路。張家口大境門。沙漠駝隊。南國行船。襄樊山陝會館的碑刻上有關鐵行的字樣。異域風情。俄羅斯商人交易。蔭城鎮桑梓村關帝廟碑刻“蔭城鐵水奔流天下”。】
千年古鎮是說蔭城的歷史是那麼的綿遠而悠長,萬裏蔭城是講蔭城的鐵貨傳銷的範圍是那麼的寬廣而遼闊。如果把時間作為橫坐標,空間作為纵坐標,以蔭城為原點,可以畫出一個很大很大的圓。這樣說來,蔭城不是一個鄉鎮概念,而是一個中國概念和世界概念。在中國歷史上,曾經有一條比之於絲綢之路和瓷器之路更加重要的萬裏鐵器之路。絲綢和瓷器到達西方,最多是上流社會賴以炫耀的奢侈品而已,而自中國蔭城傳輸過去的鐵器,在社會各階層的使用範圍要廣泛得多,是生活和生產最為重要的支撐,其傳導的中國文化也更堅實和持久,豐富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