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陈情表》的陈情艺术

(2007-02-22 22:16:21)
分类: 课程学习

《陈情表》的陈情艺术

      

               河北无极中学  牛国昌

 

 

前人曾评述李密《陈情表》“写尽慈孝,使人读之欲涕”(《古文观止》批注)。还有这样的说法“忠必出师,孝必陈情”。这都说明了《陈情表》高超的陈情艺术。本文试就此来进行分析。

1.  感人以情

《文心雕龙·章表》篇云:“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本文既为陈情表,自是以情感人,来达到上表目的。

文章表达了强烈的感情,而这感情不是抽象的抒发,是附丽在具体的事情之上,即融情于事,因而更具有感人的力量。李密所陈之情有三个方面:一是对祖母的孝情,二是因处境狼狈而产生的忧惧之情,三是对晋武帝的忠敬之情。

李密首先用“臣以险衅,夙遭悯凶”概括了自己的悲惨命运,然后写自己失怙失恃,又无伯叔兄长,全靠“素婴疾病”的祖母抚养,再加上自己体弱多病,“九岁不行”,更增添了祖母的负担,突出了祖母抚养自己的辛劳。就像李密所说,没有祖母,李密就没有今日。依此来看孝亲不可不行。祖母年老多病,卧床不起,无伯叔兄弟照应,儿子又小,只能依靠李密奉养。没有李密,祖母不能度过余年。祖孙二人相依为命,所以不能就职。

前人说:“读诸葛亮的《出师表》不堕泪者必不忠,读李密的《陈情表》不堕泪者必不孝,读韩愈的《祭十二郎文》不堕泪者必不慈。”这是在强调这几篇文章的感人力量。要理解《陈情表》表达的真挚深切的感情,如果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设身处地地去想象,就会感受到祖母抚养作者是多么艰难和李密对祖母感恩之深厚。

李密写自己处境狼狈而忧惧之情,是通过叙述朝廷征召之频繁而祖母“病日笃”难以赴任表现出来的。对晋武帝的忠敬之情,则是通过写对朝廷多次征召的感激,对朝廷政治清明教化的歌颂表现出来。

2.  服人以理

本文高妙之处,还在于强大的逻辑力量。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已经透露了皇帝的不满。而从作者的“不矜名节”的辩解中,可看到作者已揣测到了晋武帝的狐疑:“你李密辞不赴职,是不是心念旧朝,自矜名节。”作者必须消除朝廷的这一怀疑,以免罹杀身之祸。

试看作者论辩过程。

祖母养育自己极其不易,如今祖母病重在床,不能废离实是自己本分。但考虑到朝廷可能要说,难道没有兄弟仆人等照看吗?所以作者又介绍了自己无叔伯、兄弟、童仆的情况。这样“辞不就职”就更合情合理。即便如此,朝廷也可能采取这样的对策:派僮仆替李密照顾祖母,李密去上任。而这种结果也是李密很不希望看到的。对李密来说,照顾祖母、亲侍汤水是其生命之重,必须争取到这一点,必须“辞不就职”成功。

李密拿出晋朝“以孝治天下”的治国纲领来做挡箭牌,提出自己的行为符合这个纲领,况且“凡在故老,犹蒙矜育”,更何况“臣孤苦,特为尤甚”呢。使晋武帝无论从道理还是常情上认可李密的“辞不就职”。

如此来看,李密“辞不就职”已经势在必得了,但还有一个麻烦在。因为李密是蜀之旧臣,所以“辞不就职”可能被朝廷怀疑心念旧朝,对新朝持反对或观望态度。如果不能让晋武帝打消这个念头,不仅不能“辞不就职”,李密还会面临很大麻烦。怎么处理这个问题呢?

作者在倾情叙述祖孙相依为命后,摆出了两难境地:一是诏书切峻,郡县州司催逼,一是祖母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于是作者说“臣之进退,实为狼狈”,包含了请皇帝定夺的意思。作者开始正面破解疑局。

作者很有策略,他要把握事情发展的方向。于是他说出了这样一段话:“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包含的意思即为:从道理上说,我尽孝,和你的治国之道相符,从人情上看,你也会允许。作者谈了自己做官的目的——“本图宦达,不矜名节”,告诉晋武帝:我自己是想做官的,并且非常感激你的“过蒙拔擢,宠命优渥”,但我的祖母气息奄奄,朝不保夕,我确实不能废远。况且,不是我只尽孝不尽忠,祖母九十六岁了,我四十四岁,抚养祖母的日子不多了。祖母去世后,我尽忠于你的日子还很长。可以说李密的考虑到了细致入微的地步,消除了晋武帝的的疑虑。难怪晋武帝读后不由感叹:“士之有名,不虚然哉!”痛快地答应了李密的请求,赐给他二个奴仆和赡养祖母的费用。

仔细审读全文,我们不得不为作者缜密的思维、严密的逻辑所叹服。

3.  阅目以文

本文语言做到了形象生动和自然精粹、不事雕琢的浑然一体,同全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完美地结合起来。

第一段写作者孤苦无依之状,写出了幼年李密孤独、悲怆的形象,也写出了一个可亲可敬的为抚养孙儿殚精沥血的老人形象,令人感叹唏嘘。

第二段写州县催逼上任,第三段写祖母病笃惨苦景象,都仿佛历历目前。

在炼词造句、布局谋篇上也有独到之处。

如第二段“沐浴清化”就写出了李密受到晋朝清明政治薰陶的喜悦之情,“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表达了处境孤苦无依和祖母相依为命的凄惨,“舅夺母志”中的“夺”字写出了舅舅蛮横凶暴的专制,也写出了李密对母亲宽容的孝行,“祖母刘悯臣孤弱”,一个“悯”字写出了祖母对自己的爱怜和其中包含的无限辛酸……

再像对偶句的运用。如: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这个对偶句,形成了年龄对照、尽孝与尽忠的对照,明晰地提出了先尽孝后尽忠的摆脱二难境地的办法。

文中大量运用了四字句,简洁有力地表明了内容,抒发了感情。我们可以试读几句:

“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如竹筒倒豆子——噼哩啪啦,音节响亮,呈现王命催逼之急迫和自己内心之恐惧。

“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祖母大限临头,作者很快就可以为朝廷尽忠的情形勾勒无余,表达了希望朝廷能满足自己奉养祖母的心愿的请求。

再说文章的布局。作者陈情上表,就是为了达到“辞不就职”奉养祖母的目的,但他并不一开始就直奔主题,以免引起武帝不满。李密首先回顾了自己悲惨的童年,倾情叙述,极尽铺陈,动人心弦。直到第三段才道出真意。因此前几段充满真情的叙述为后文主题的提出做出了情感铺垫,同时也成了辞不就命的强有力的论据,合情合理,既从感情上打动人,又从道理上说服人。

当然,李密陈情的成功,离不开晋武帝的政治需要。公元263年,魏灭蜀。次年,晋武帝废魏帝建立西晋王朝。武帝初年,为安抚蜀汉士族,也为吸引吴的士族倾心于吴,对蜀汉旧臣采取笼络收买政策,征召他们到京城洛阳做官。李密辞不就职,给人一个和晋不合作的嫌疑。但李密反复陈辞,给足了晋武帝面子,显示了晋武帝的宽容,彰显了以孝治国的纲领,给天下士人树立了一个忠孝两全的榜样。可以说,晋武帝从这一事件中取得了这一事件所能取得的最大的政治收益。李密和晋武帝获得了双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