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或许真该“捡垃圾”
(2011-04-21 19:09:22)
标签:
杂谈 |
大学生或许真该“捡垃圾”
作者:断了腿的狼
如果现在还是把所谓的“大学生”当成一个特定的群体,或者用来代表一种荣耀的知识阶级,那真的OUT了。从2003年,北大毕业生陆步轩当屠夫,再到某地大学生应聘掏粪工等等。这一系列被媒体报道的事件,曾引发了人们关于人才浪费的大讨论。诚然,在我们身边,还有那么多默默无闻,并没有被大众所熟知大学生,他们毕业了同样做着最基层的工作,没有成为老板,没有成为大学问家。断了腿的狼觉得这样的例子,并不能说明是对人才的一种埋没或者浪费。人才的范围不是定义为:大学毕业做白领做科学家。
大学中出来,能真正实现自己梦想的人并不多。中石化需要人才,大街上卖猪肉卖白菜同样需要人才,三十六行行行都需要人才。很多自命不凡的人,完全是把“大学生”的定义孤立了。将“大学生”当成了一种知识,一种财富的象征。这种认知,本来就很扯淡。很简单的道理,农业大学毕业的大学生,不一定会比老农民种田种的好。长期的社会实践和工作经验的积累,同样是一种财富。大学生刚从学校出来,尽管理论知识可能优越与没读过大学的同类岗位的工作者,可是真正的实践,不一定就能比的过人家。必定学校的知识范围同样是有限度的。
大学生就不应该养猪掏粪,做这些所谓低贱的事情,可是什么是低贱?职业不分低贱,读了大学你应该明白。话说回来,人家卖猪肉可以年收入2亿,再牛B的白领看到这样的收入也黯然失色了。只是,不是所有人都能这样成功。这就有了一个观点:成功不一定非要走所谓的光鲜路线,不一定非要体面的工作。如果陆步轩当初不去卖猪肉,或许他会做了历史老师,也就不会有现在的成就。那么,一位历史老师和一位年产过亿的老板比起来,谁才是成功?我相信大多数人还是会选老板。成功并不能用财富衡量,可是社会和生活都需要财富。
近期出现的“垃圾哥”同样是一名成功的创业者,尽管他年产百万,在大家羡慕他的收入的同时,还是有那么多的人对他的职业所不消。从当初大学毕业捡垃圾的时候开始,社会和亲朋好友对他的冷眼,都是让人感到辛酸的。可想而知,父母辛辛苦苦供养一个大学生,本来想的光孙耀祖,可是“捡垃圾”这样的职业,却是人们不能接受的。这种理念,比较传统。尤其是在农村,很多父母已经把考大学当成了“跳农门”的独木桥。可是今天的职业规划早已经不适应这样的观念,所以才会有那么多的人“蜗居”在城市的边缘不,有很大一部分是大学毕业找不到理想工作的农村大学生。这不是一个时代对人才的埋没,只能是一种职业规划的错误。首先自己得给自己定位:我能做什么?我要做什么?灵活的职业策划,才能让自己变的更强大。
近年来,像陆步轩这样卖猪肉的大学生层出不穷,此外还有大学生开始卖红薯、擦皮鞋、做保姆,其中不乏知名高校、重点大学的学生。人们对此类行为的关注也越来越多元化。一方面,因为卖红薯的开出了连锁店,卖猪肉的也成了千万富翁,成就让人们停止了质疑。另一方面,人们对大学生的期望值也日趋理性,随着大学的扩招,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大学,大家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观念,卖猪肉也好,收垃圾也好,我觉得,大学生应该灵活应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及时调整心态,坦然面对世俗偏见。我们也不妨平静客观地看待他们。社会需要各种类型的人才,只要他们在最合适的岗位上贡献自己的才智,做什么又有何妨,让大学生就业变成高不成低不就的局面,才是可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