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感谢张悟本,让我们的病全好了

(2010-05-30 21:40:41)
标签:

张悟本

断了腿的狼

杂谈

感谢张悟本,让我们的病全好了

作者:断了腿的狼

在我的印象里,农民种的庄稼,诸如蔬菜玉米小麦之类,一直是没有缝纫机,电视机这些值钱的。辛辛苦苦大半年,好不容易种的玉米,几百斤玉米颗粒卖了,也买不到一台电视机。所以小时候,父亲老是讲:要好好读书,种地没啥前途。传统的农民,普遍农作物除了解决温饱,几乎在经济收入上没有多大的作用。看到蔬菜“元时代”的报道,心理竟然产生了一丝兴奋。立刻给父亲打了个电话,询问老家的粮食价格是否也水涨船高?前段时间报纸登了“疯狂的大蒜”价格,我就曾问过父亲,父亲的回答是:相比往年,是涨了。可是父亲说的价格和报纸上,贸易商的出口价格相比,仍然是鸡毛对凤羽,天差之别。这就有点怪了,难道中间的巨大差价真被鬼吃了?

 

 

诚然,这个世界上没有鬼。但是有淳朴的农民和奸诈的商人。从农民手中得到二级商品的批发商,他们所得到的是天使般的价格。可是,城市居民从菜市场和超市得到的价格确实是“很受惊”。钱都到那去了?事实证明,从农产品的生产者身上,我们并没有看到明显的物价上涨所带动的利益增长。而倒是在“大蒜”事件上,出现了很多把大蒜当做期货,而转眼暴富的暴发户。同样,这些暴发户只是中间商,与生产者无关。

 


我算一资格的农民子弟,每每看到父母们辛苦扒地,整理清爽整齐的菜,上市就几毛钱一斤还不一定回回能卖完,一担菜忙了几个月,最多十来块,心里真是纠结。市民吃的菜和农民种的菜价格区别怎么那么大呢?农民何时能挣鼓钱包?市民钱如何耐用?真让人费思量读起来又好笑又难过,大家可以想一想,普通老百姓过日子,离不开柴米油盐,离不开瓜果蔬菜,离不开衣食住行,但却可以离得开压力锅、缝纫机,甚至可以离得开电视机、收音机,前者必竟是基本生存需要,而后都是质量需要,有无可比性可言,大家都很清楚,即使是在物价普遍飞涨的今天,可能也仍有因为市场因素,不能涨价甚至不得不降价的产品存在。我们怎么能就因此说是老百姓的“体感”被放大了?这样的专家还真的是去当“砖家”的好,依个人之见,些次物价上涨,有金融危机的后发影响,但归根结底,还是07年以来的房价飞涨,各地房价几乎一年翻一番,三年翻三番,暴利程度简直另人发止。百祸之源首先带来的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农产品价格岂能不涨?赔钱赚吆喝的事,老农民也不干,谁也不是傻子。也许大家还没有忘记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的通涨吧,也同样是房地产泡沫引发的,教训不可谓不深,关键是看这次能否也来一次“软着陆”,替没钱的老百姓想想了。若大一个中国,咋也不能只见GDP、CPI蹭蹭猛长,而老百姓钱袋子不见长吧,这可不符合最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也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弄不好可能还会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笔者觉得针对“菜价上涨”中间出现的问题。第一,农民并没有赚到太多的血汗钱;第二,是农民无法直接与城市居民进行交易,原因是城管要打人;第三:超市,商场等场所有高昂的房租,检验税收等费用,这样必然促进菜价的升高。这些方面,同样是促进菜价上涨的原因。

 

 

城市化建设,促使大部分的农民进入城市生活。出现这种想象的根本原因,还是因为成品农作物交易,并不能给农民创收。最多就是解决温饱。可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产生了对“高生活质量”的强烈需求。农民同样需要用农产品之外的商品来提高生活质量,而中间又缺少资金,种地又赚不到钱。大家索性不种地,直接去城市打工。导致种植农作物的传统农民人数减少,同样农村所供给城市的农产品数量也减少,而需求者还增多了。你想?狼多了,肉没增还减少了。价格能不贵吗?

 

“去菜市场逛一圈,竟然很难看到1元/斤以下的菜。有些当季菜,比如苋菜,都是4、5元一斤。带100元出门买菜,经常兜里空空回去。最近,大家有这种感觉。菜价高了,“进口费”涨了,“菜奴”、“果奴”冒出来了。通胀压力已经从砖家口中的数字变为普通人的“体感”。是菜价上涨连累了CPI上涨,还是信贷发放过度引发全民通胀预期推高消费品价格?当消费者对CPI的“体感”与统计数据之间出现较大差值时,通胀真相究竟如何?我很佩服砖家的理论,可是我觉得应该在研究这些所谓的膨胀同时,继续提高居民工资,“最低工资标准提高15%仍然幅度不够”,这才是大家说自己是“奴”的原因。


所以,笔者强烈希望:蔬菜“元时代”能给农民增收,城镇最低工资标准能继续提高。只要做到这两点,将不存在所谓的“奴”时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