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少年MBA班闪了谁的耳光
(2009-10-31 21:16:27)
标签:
杂谈 |
成都少年MBA班闪了谁的耳光
我先是在报纸上看的报道。后来在网上看了一下,有很多朋友是呼声一片,并命名为“富二代班”。首先,我觉得这些人很无聊。既有仇富心理,又存在自私的流氓恶搞情节。我们同事就有送儿子去读的,先不恭维。大家先分析一下。
7万元一年的学费,入读美国排名前100位的高校,12人的超小班额,“培养未来的企业领袖和行业精英”的目标,让少年MBA全球精英班在三原校内名噪一时。这样来看,我们的第一印象是,学费很高,不是普通人能承受的了。而后面的几点,是大家很向往的,却被前面的学费完全强奸了。所以就有人在吃不到葡萄的时候说葡萄很酸。
今年5月,三原外国语学校校长杨能生去浙江参会,会上听到了对“富二代”的教育问题的讨论。回来以后,杨校长经过对市场的分析和那些被称之为“富二代”的家长需求的调查,才推出了这样一个项目。在商业法则上,这个道理已经很明白,这个班级是针对有需求的市场而做的。所以他很符合商业逻辑。并且这种模式并没有像有的人说的超越法律和道德的界限。反之,这是一种教育与商业的完美结合,是一种教育的创新。
从教书育人的观点上来看,简单来说,就是从我们的现行教育体制来看。我认为这种教育模式很素质教育,比我们培育的会考试的机器式教育好多了。传统的教育模式类似于八股,只是换汤不换药的一种自在意淫。我们的学校只是在培养能考上大学的,能拿到文凭的本本族,并没有完成教育的初衷“为国家选拔人才”。而成都少年MBA班,人家的教育方式是脱离了传统的考试才叫上学的枷锁。不用参加高考,在这个班级,语文、数学的地位和政治、历史没有什么区别。“只要会考过关就行。”王主任说,会考合格,才拿得到高中毕业证,后者是美国大学录取的必要条件。在这个以留学为目标的班级,地位超然的是英语课,外教口语、托福和SAT课程实训,能占到总课时的1/3。从教育的初衷上讲,人家更是像在培养人才。并且学生有充分的自由和思考,这样才能开发学生的潜力,才能够真正意义上的创新。
在国外这种教育模式也早已经成为风气,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享受到这种教育,但是我们不能抱怨,只能努力。力帆公子的布加迪,不是任何人都能玩的,可是人家老尹有钱买。我们除了妒忌,无话可说。从社会的角度上来看,贫富差距并不是我们能用嘴说没的,更不是我们在网上发哈疯就没了的。现实点,还是羊毛出在羊身上、我们只能自己脚踏实地。成都少年MBA班同样是这个道理。所以我们在观察的时候请抛弃富二代这三个字,我们但从教育或者社会的角度来看待这个事件。
关于人家穿什么衣服,那就不是别人管的事情。阿玛尼,你也可以买。你也可以给你儿子买LV当书包。这些与教育无关,更与你无关。所以大家也不用大惊小怪。说实话,我如果有能力,我同样会让我的后代读这样的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