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子陵在听歌
子陵在听歌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60,757
  • 关注人气:12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北医三害和反驳(转)

(2009-04-10 15:39:36)
分类: 闲杂内容

北医三害和反驳(转)
 

我说:连北医这种像和尚庙一样清修苦行的地方都成了关注焦点了,唉,这个年代真是什么新鲜事都有;方舟子那家伙的网站果然八卦非同凡响,看来还真得“祖(上不积)德”的真传,不过都是人民内部矛盾,充分满足我小市民心态,哈哈

 

关于北医“三害”

北医校友

 

看了新语丝上关于北大的“三害”,觉得有一些同感。其实北大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的过程中,的确存在比较大的体制上的障碍,“三害”的造成,也反映了北大体制上的弊端。  

 

作为北大重要组成部分的医学部,事实上是比较独立的,无论是校园文化还是行政体制上都不同于北大本部。而正是这种差异,造成了北医和北大本部的不同现象。北医的体制在与北大合并后有了比较明显的变化,而“三害”问题也自然从北大传到了北医。而正因为北医与北大的诸多差异,“三害”问题在北医与北大也具有不同的含义。

 

北医的“三害”可以归纳为“后勤技术员外校的科研型研究生”。

 

北医后勤之害可以说是人所共知的,我们可以从几方面看一看。办事拖沓是北医后勤的最大特点,后勤人员往往百般刁难,见你焦头烂额而后快。无论是办成绩单,交培养费,办理各种手续,很简单的一件事情能够把你整得不亦乐乎。从办出国手续这件事情上最能看出这一点了。由于北医出国的人很多,每到学年交替之时,各种办理出国手续的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博士后和青年教师往往叫苦不迭。而后勤人员以权谋私,中饱私囊更是贻害不浅。更有甚者,在工作中对学生吆来喝去,如驱犬豕一般,全然不顾学生人格。而缺乏必要的监督,管理和竞争机制是造成这些问题的关键。食堂是北医搞得最好的后勤单位了,其原因正是因为实现了个人承包,完全自负盈亏,所以现在大家对食堂抱怨减少了不少。(确实比右安门医专强)

 

技术员对于北医的发展来说也是制约因素,而体制是造成北医技术员问题的主要原因。在先进的科研体制中,技术员一般是教授直接聘任,是临时性的工作,工资一般比学生低,只负责技术支持,而北医的技术员是学校的正式职工,工资往往高于学生,同时负责实验室管理工作。技术员具有正式职工的身份,经济收入比学生高,使他们无论在社会地位还是经济地位上都毫无疑问的高于学生。更何况北医的教授不大过问实验室的具体事情,学生的表现几乎听信技术员们的一面之词,使他们更加狐假虎威。我就列举一下北医技术员们最经典的几句话: “你就不怕我告到XX教授那里去吗?”,“我就不信我镇不住你们!”

 

外校来的研究生也并不都是北医之害,恰恰相反,各个医院中的外校的临床型研究生往往表现不错,有的甚至相当出色。为害北医的往往是北医学院路本部的那些外校科研型研究生。这些人论学术能力还是为人处事大多都难以让人恭维,由于种种原因,他们还往往是实验室中搬弄是非的主要角色。北医从2000年开始大幅度的增加本校学生报送研究生的名额,也是对外校研究生素质低下这一北医痼疾的反应。

 

当然,对于被北大本部成为“三害”的民工和保安,我认为有必要保留自己的意见。民工和保安是当今社会绝对的弱势群体,是社会而不是其本身造成了他们今天的处境,同情弱者是起码的社会准则,自认为“精英”的北大学生不会不知道。当然,把话说回来,瞧不起一切非北大出身的人是当今“北大精神”的特点之一,就连北大内部,也有“北大本部的瞧不起北医的”之说。其实无论怎样,如果你真正有资格瞧不起别人,也并无大碍,但是毫无意义的目空一切却于人于己都有害。只有踏踏实实的努力,建立彻底公平合理的体制,才是北大发展的根本所在。我们作为北医人,也期待着北大跻身世界一流,真正担负起改良社会和发展科技的责任。

 

回复

 

“北医校友”写的《关于北医三害》的帖子,看后如鲠在喉,不吐不快,遂草拟一文,算是对该文的回应吧。   

 

首先声明,我就是属于该文所谓的第三害“北医学院路本部的那些外校科研型研究生”中的一员,不过已经毕业罢了。我不知道这位“北医校友”凭什么证据说这些从外校考过来的同学是北医之害,就凭你所说的那些莫须有的话就给这么大一个群体定了性?好像你还没有这个权利和能力吧。根据你的帖子,我默认:(1)你是北医校友,(2)你不是外校科研型研究生。你所说的外校科研型研究生是什么范围呢?北医研究生分为临床型,科研型,临床科研型(由各附属医院招生,部分也在学院路本部做课题),按照你的说法,应该是指的“分部于基础医学院,药学院,公共卫生学院的所有本科不在北医就读的硕士生,博士生和硕博连读生”?这个群体具体有多大我不知道,但总有数百人。你说“这些人论学术能力还是为人处事大多都难以让人恭维”,有什么证据或数据说这部分人学术能力不行?北医2004年发表SCI论文311篇,如果你能作个统计,多少是本科在北医就读的学生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的,多少是外校考过来的研究生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的,然后作一统计,结果显示前者人均发表论文数显著高于后者,那也算你有凭有据,不算胡说。你有数据吗?北医虽然号称基础医学研究在国内称雄,但实际上各个实验室之间差距很大,重点支持的若干实验室(免疫学,神经生物学,生理学等)发表文章较多,科研经费也较宽裕,但还有许多实验室科研经费不足,水平不高也是事实,我相信绝大多数研究生在读期间都是在辛勤工作的,许多人限于实验室条件和导师指导水平而发表不了所谓SCI文章,错并不全在个人,这样的同学,有外校考来的,也有本科就读北医的。个人认为说类似“北医校友”这样的话简直是难以理喻。可能是你们实验室碰巧有个类似情况的研究生,而他又恰好是“外校”的,使你得出这样的结论,你有过调查吗?如果没有过调查就下此结论,而你又恰好是本科就读北医的研究生,我只能说“本科就读北医的研究生水平不过如此,连最基本的科研训练都不懂”。本人不才,2000年外校考入北医,硕博连读5年,实验室条件在北医算中等,发表第一作者SCI文章3篇,第二作者文章2篇,其中一篇04年初发表的已被引用10次,得了许多北医或北大的荣誉。我不认为我的学术能力很差,现在在美国我的导师对我也是很赞赏,认为我在中国得到了本领域很好的科研训练,我的导师是美国某学会的现任主席,我是他的第一个中国学生。我并不是说自己很优秀,只是想说我这样的“外校” 学生在北医其实非常普通,没有几个人认识我。我的很多外校考来的同学都不比 “本科读北医的所谓北医土著”差,其中不乏发表很不错论文的同学(比如 JBC)。不知这位校友是否知道北医这几年有个“学术之星”评选活动,每年评选出大约10位论文做的很好的同学(当然不敢说是最好),他们做的工作都是很不错,远超过北医研究生平均水平的,其中有几个是本科就读北医的?你凭什么说这些同学学术水平差?我在我们实验室是大师兄,我们实验室没有一个北医土著,却是非常团结非常出色的一个实验室,从建立到现在才4年多就申请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973子课题就是证明,这并不容易,没有我们这些“外校研究生” 的努力,难以想象这个实验室会有今天。   

 

我向来认为,对一个学校的学生如此无聊地划分三六九等简直是白痴行径。我虽然本科不是就读北医,但是在北医5年,对北医有非常深厚的感情,虽然已经毕业,也始终关注北医的发展。今天看到这位“北医校友”的帖子,实在让我大吃一惊。第一感觉是这个人肯定是用屁股思考问题的。北医这几年的迅速发展,你能够分清楚哪些是“北医土著”的贡献,哪些是“外校研究生”的贡献吗?  

 

确实,北医有许多问题,这些问题我想国内的大学都或多或少存在,比如后勤问题,确需改革,但这还是我第一次在新语丝这样的公共媒体上看到这样赤裸裸的歧视外校研究生的观点(竟然称为“三害”!太过份了!),真怀疑你的动机,你是真关心北医的发展吗?如果是就不会写这样无聊的文字。每个招收研究生的大学都存在这个群体,难道北医的这个群体如此有特点?如果你想以点代面,那你就是与全国数百所大学的数十万“外校研究生”叫板,那你的对立面就太大了,小心他们一人一口唾沫淹死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