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纪念杨文笏老师

(2011-08-03 10:13:28)
标签:

杂谈

就在昨天, 201181日下午杨文笏老师走了。

他悄悄地离我们远去了,给我留下永远的追忆。杨老师一生做人低调,不为名利所累。陈式太极拳圈外的人很少有人知道杨老师是陈照奎先生的亲传弟子。

老师上了年纪后为了弘扬传统文化不使传统太极拳失传,他在北航开班教授陈式太极拳。学习过传统文化的人都知道,过去学艺是非常艰苦的。要经过多少次考验才能从师傅那里学到一些本事。遇到一个保守的老师,一辈子可能都学不到真传。来之不易的本事又怎能轻易教给别人呢?杨老师不是这样的,他所教的这趟架子是陈式家传架子,在过去只有入室弟子才能有资格学习,旁人连想看的机会都没有。有一次我问杨老师,“冯志强、陈小旺等出的陈式太极拳一路教学光盘和咱们练的这套架子差别怎么这么大呢?”。杨老师说:“咱们这套架子是看家的技击性特别强,外面流传的架子是经过删改技击性差了一些迎合大众健身的需要。现在外面练得陈式太极拳不应叫拳应该叫太极操。”杨老师还常说,陈式太极拳是从马背上下来的功夫,上马能打仗,下马能杀敌。在拳场上,杨老师示范招式,一个背靠对招的学生就飞了出去。有新来的同学自持力气大想和杨老师比试一下,但不出一招就败下阵来。老同学说,要不是杨老师手下留情非残即伤。四两拔千金、借力打力、缠丝劲在杨老师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要不是亲眼所见很难相信这是真的。原来我认为太极拳只是老头老太太早晨起来慢慢悠悠锻炼身体用的。在杨老师这里,我是大开了眼界,转变了对太极拳的态度。世上的事情就是这样的,假亦真来,真亦假。

老师在教拳过程中从不保留。练拳的人都知道,拳架子教给你,不告诉你用法等于才学了少一半。同学有时问他这招怎么用,他总是耐心细致的解答、演练,双人对打示范。一遍不行二遍最多一次竞达到十几遍。练拳不练功到了一场空。为提高大家太极拳基本功,杨老师把陈照奎先生不让外传的“磨盘桩”桩法拿了出来教给大家。磨盘桩主要是锻炼下盘,结合身体的开合强化用太极拳的劲,而去掉自身的蛮力,是太极拳基础的基础。磨盘桩看似简单按住大腿转动屁股,但是谁又把这看家的东西当回事呢?杨老师曾规定我们每天必须左右转五十个磨盘。如果能坚持三个月身体必有大的变化。开始我坚持做了一个多月,后来因为太枯燥而没有坚持。杨老师外表和蔼可亲但在教拳过程中却十分严厉。在教授金刚捣碓时,杨老师说在震脚时注意气沉丹田鼓肚子。可我在练习过程中忘了注意事项,杨老师指着我大声说:“不鼓肚子,时间长了会脑出血的。”这一下使我记住了要领。杨老师走了,生前他总是说,我这些看家东西都放在这里,谁愿拿走谁就拿走,我决不保留。现在想想,谁学到了老师的东西,谁又按老师要求去做呢?太极拳到底应该怎么练?杨老师生前已经说过,但是老师就在我们身边而没当回事、没认真去做。现在老师走了,又后悔当初没好好跟老师学习。杨老师说学习太极拳就要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怎样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呢?老师要求完成的动作要一丝不苟做完,规定的遍数要超额完成。还要象愚公一样每次上课都能改正一些错误动作,用三年的时间必然打出一套像样的拳。再有,就是多打拳架子,拳打万遍自然精。打拳过程中要用心去打,按着每一招的用法去打。多么浅显的道理呀!只要我们能坚持,太极拳是可以学会的。王正龙老师讲中医曾经说过,中医治病去寒邪需要用愚公移山的精神。寒邪有量,子子孙孙无尽,寒邪总是能去完的,病肯定会治好的。梁钦元老师说在发扬愚公移山精神中要戒掉机巧心去掉盼着天神把大山搬走的妄念。只要我能有必胜的信心、正确的方法、坚持不懈地努力,胜利是属于我们的。我想不光太极拳是这样学和练的,我们做人做事不也是这样的吗?

2010年夏天有一次练拳我去晚了,下了公车就到了下课时间。我报着试试看的心理往拳场走去。半路上碰见下课回家的杨老师。老师乐了,我也乐了。杨老师说:“这么晚还来干什么,就为过来看我一眼吗?”我说:“不是,是想学拳”。杨老师说:“今天不行,家里要来客人,我要早点回家。”这样我就与老师道别了。后来老师受学生邀请到外地教拳,再后来老师回京后就病了,再回来老师走了。谁成想那次见面,竟是最后一次。我本想等您今年病好后再跟您好好学习太极拳呢。本想今年病好后请您吃饭,听您讲讲那太极拳的故事。谁能想到这竞成了我永远不能实现的心愿。杨老师您一路走好,来世在向您学习太极拳吧!

 

                                          范金虎

                                      2011-8-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