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UFO研究中“民科理论”的几点答复
(2009-10-09 17:05:14)
标签:
ufo教育 |
分类: 文章 |
对于UFO研究中“民科理论”的几点答复
我会经常收到大量的飞碟理论文章或者发明文章,这些文章给人的感觉是:作者是一些非常热爱自然科学、喜欢思考和敢于大胆想象的人,所以作者对一些自然现象和“理论”进行了比对,这些努力和思考的本身是值得肯定的。
但是,这些文章虽然充满了物理学的专业词汇,却不见一处完善严谨的物理学规律,甚至大量的滥用、错用物理学词汇和规律、人为将一些毫无关联的现象臆想联系在一起。有的作者在某些分析上,几乎连最基本的力学分析素养都欠缺,整篇文章比较混乱,用时下网络上比较流行的说法,这应该是出自于“民科”的手笔。
还有,这些作者有一个潜在观点,认为将微观和宏观的某些现象联系在一起研究,就会发现很多奇妙的地方,这在自然界是存在的,但也仅止于一些现象而不适用于所有的现象,这也就是“物理学之美”的所在之一,这个问题可以上升到哲学的高度。
这些作者的勤于思考和热爱探索是值得肯定的,但是文章的可读性和科学性非常低,缺乏基本的科学训练和严谨性。
一些文章能深入触及飞碟(UFO)的飞行原理和制造方法,应该说实属不易,可能会把UFO的研究向前推进了一步,我们欢迎此类文章及对此类理论进行讨论、研究,但遗憾的是,作者有意无意地重复了诸多“民科理论”的缪误。如《实现宇宙航行的可行性报告——宇宙飞碟的飞行原理和制造方法》一文,既是如此。
该文主要理论依据是构筑在“宇量子”的假设之上,作者声称找到了“超导完全抗磁性效应”的理论与实验数据,此项假设是作者将宇量子存在建立在类似压缩空气用的压气机(用超导材料制造)的设想上,但缺乏科学的比对和详细的分析,也未提供信服的试验数据,因而此项论证并无可信度存在!
作者在论文中多次提及“飞碟”,其实例为:1947年美国商人驾驶的私人飞机所见的九个排队形的飞行物;1995年10月19日我国空军追击UFO事件;2005年3月5日,墨西哥空军拍摄的飞碟图像,等等。
上述作者提供飞碟存在的论点,都是来源于媒体的报导,作为科学论文,绝不能依据上述媒体提供的而未经科学验证的报导作为依据,因为这是不严谨的、更是不科学的。
作者还提及李政道先生的演讲,谈到物质相互作用的粒子都是由夸克组成的,而真空是有作用的,存在动量、能量和构造(涉及真空能量,国际上已有上万篇论文发表),但不能仅凭这一论述和现实,就转而确证宇宙中的最小相互作用即是作者所称的“宇量子”,而且也是通常的“磁场”!
尤其是,一方面作者花了很多篇幅论述了当前热门课题——真空能量问题,另一方面提供的却又是媒体报导的大气层中飞行的“飞碟”,要知道目前国内外遨游在太空的卫星、飞船、空间站不都早已在真空中飞行吗?也未涉及到夸克及定量子的概念,是否有意要回避现有的动力问题?由于没有清晰的予以论证,因此作者提供的论述显得极其混乱,杂碎。
作者在文中又进而提到超导理论和超导技术,重点提到了低温超导,实际上人们已经实现了低温超导、常温超导和高温超导,有的已应用于工业部门,有的还需工程化,我们不反对作者依据诸多新名词,包括了定量子、夸克、超导体、真空能量、磁流体等;应该说这些名词也不是当代新概念,而作者堆积了这些较新名词,却不能以科学的实验验证这些名词之间的联系,却推论出一些未经实验的结论,但都应用于飞碟之上,这并不是科学的和令人信服的论证方法。
作者鉴于上述基础和依据,提出了“控制宇量子真空存在的实验方案,要求研制超导电机、宇量子流体储存控制设备,宇压机、定量子检测受力仪等。我们十分敬佩作者的想象力,以及所花费的大量精力,但又不得不冒昧提及,作者显然缺乏工程实践经历,如果能有机会从事一段踏实的科学研究,对所提方案可能会更超乎现实性和科学性。
作者文中还论及有关宇宙飞碟的制造方法和超光速通信,但又采用了现有的一些模拟电路方案,这里就不再详论了。
由于作者自述经过20多年对飞碟进行研究,我们极不忍心对作者悉心研究的成果进行任何质疑。
但是,科学告知我们,任何科学发现和创新都需要科学的理论和科学的实践,任何对科学的违背都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因为这是科学!
北京UFO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