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文学的“庸俗化”?
(2010-07-04 22:08:25)
标签:
大众低级趣味特指新意语言信息文化 |
现在的事物都在翻新,包括词语的用意都在不断更新。就拿“庸俗”两个字眼来说吧,在很多人的心目中还是老样子。那就是俗陋不堪,象老年人重复不断的费话,没完没了地让年轻人按着他的思路去生活,弄得人家不得自由,不得发展。庸俗更深层的词义就是接近于污浊淫晦,但还没有达到污浊淫晦。所谓庸俗,相对于思想境界而言,当是那些不求上进的迷迷之声,无病呻吟之作了。
然而今天在新浪读一博主文章,不由地大吃一惊!哇塞!你也许知道,也许不知道,也许只有我这个笨人才是第一次听说——那就是庸俗化等同于大众化!
想想范仲淹发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时候,有多少人民大众感叹此语啊!一语惊四座,惊的就是句中的内涵竟是如此丰富!言尽达人的心声,吐尽百姓的心愿!哇塞,能不大众化嘛?再想一下《红楼梦》,天下人百看不厌,何等“庸俗”啊!太大众化了?要是只有一人品读叫好,还会“庸俗”吗?
本人文才浅薄,不敢驳大师的学问,却也忍不住提笔。因为现在的文学实在不知该怎么辩别“庸俗”和“精华”了!文学要敢于创新,一旦大众化了,必然就没有新意了?何谓大众化?何谓庸俗化?
站在鄙人浅陋的立场上看,庸俗绝对不是特指某些文章缺少新意,更不应当特指大众。庸俗略高于低俗,不至于淫滥,却也缺少品味。然而适合大众口味就可以与庸俗画上等号吗?作者大意是说:大众,乃是一些目光短浅,只知道喜欢附庸随雅,喜欢那些迷烂的语言,喜欢低级趣味的人,所以适合了此等众人,必然就是庸俗!
看罢不尽汗颜!想想本人朝夕与百姓大众相处,没有感觉到有多少人庸俗,也没有感到有多少人低级趣味!许多年来无论对谁都是你敬我让,虽然与少数人有过过节,也都是一些事后笑谈,或叹一场,或哭一场罢了!然而,他们亦有丰富的思想,只是思想与思想不同,高度与高度不同,想法各异罢了!尤其那些奋斗在艰苦劳动中的人们,他们虽然没有较高的文化,但是做人处事却依然井井有条,各有各人道理。人之长,我之短也。我之长,人之短也。世上没有完人,所以能够看到这一点,才发现人世间的精彩,看到人生的多姿多彩。
尤其佩服那些能吃苦耐劳的人。体力劳动挥汗如雨,甚至不知疲惫。如同夏季这样炎热,我们躲在空调下还大喊不够舒服,而他们却毫无惧色地收获自己的汗水。没有耕者,哪来碗中素食?说到这儿,请问各位朋友,我是不是很庸俗?那位朋友有一句话让我记得很清楚。那就是“谁说文字是劳动创造”的?文字是苍撷造的。然而语言是不是在劳动中诞生的?当然,语言的诞生不唯有劳动,而是需要一个人际环境,需要及时地传递语言信息,相互沟通。这是人类进化的需要,也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试想,一个人脱离了群体,脱离了大众化,会诞生什么样的语言呢?文字是供一个人使用还是供众人使用呢?
然而,语言文字发展到了今天,我们不能不关注创新,不能不在过去的基础重新去审问和改变。然而,创新就要深入生活,在现实面前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探索问题。现实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态度,也转变了人们的思想。从年轻到年老那种不同的感受,人人曾经经历。老百姓有时候要的就是不多,正象许多年前我在读一位作家的文章一样——他说的写的都是我所想到的呵!象是透析了我的内心一样,让我感觉那样妙绝!如果我们偏离了一个共同的心灵共鸣,文学还叫文学吗?
如果创新淘汰了大众,如果庸俗与大众捆绑在一起,我们的文学还有几多价值几多品味?我相信有此种想法的朋友,绝对是孤芳自赏,目空一切,象杨修那样自视才高,结果只能落得无法挽回的败局。
我是一个敬畏大众的人。我的语言可能不够创新,我的笔墨可能还缺少学问,我的头脑或许还不够丰富。你可以批评文法句法的纰露,你可以指出文章篇幅的错误,可以指责某种观点,但我相信,如果我的文章被大众接受了,喜欢了——你不能说它们“庸俗”吧!
随着时代的发展,文盲的消失,即使荷锄躬耕的农民,也未必没有对文化知识高水平的要求,即使那些流离失所的人们,也未必不会为感动的文字而泪水潸然。而那些奔波于商业世界的人们,与各种各样复杂人际关系打交道的人们,他们的内心深处,早已积累了很多知识和智慧,只是他们没有时间抒写而已。我相信,那些喜欢低俗文字的,那些为淫滥、呻吟无聊的东西而迷醉的人,只是一个少数群体。他们绝对不能成为大众的全部,且不能定位他们为大众。
真的对不住朋友,很多年以来,在我的心目中,早已将那些自以为“新”,自己为以“独到”的自赏,不能被大众喜欢、承认的“佳作”们,定位为庸俗作品了。呵呵,可叹吧?!你若觉得我说的不对,那么你就问一问,为何现在的文学作品,越来越失去读者的原因吧?正象一位漂亮的姑娘,穿上质朴的衣服有一种朴素的美,穿上华丽的衣服,有一种高贵的美,化上美丽的淡妆,有一种品味的美。然而一旦被人妆扮得青面粉齿,红发黑口,真真的是只能让某人欣赏,却吓坏了大众哦!想想此等创新,该不该算得上庸俗?!
当医生开药方的时候,为了创新他可随意换方子吗?他可以换换同种药的型号,剂量,对症下药,他又如何为了“新意”让患者中毒呢?那位博主将“健康”也列入了庸俗,似乎语言有了雷同,就有所谓“庸俗”之嫌,语言只有撇开重复古往今来的健康思想、道德思想,就不再庸俗了?!病人吃一样的药能好病,换一换新药就可以不管他治不治病,甚至会不会殒命了?文学就是治人心病的,如若创新到了不仅不能治病,反而让人中毒受害的地步——不知是大众的好呢?还是“新意”的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