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27日

标签:
杂谈 |
http://p0.images22.51img1.com/6000/xinlingzhaoyang/0ed6b0445c2c865d363422694d9ab611.gif#100129575
文:心灵朝阳
近几日登陆新浪网,发现首页的文章常常跟帖很多,无论赞扬还是反对,作者一一不以回复。品读佳作精典,常感觉作者立场鲜明,文采斐然,卓有见识。如果说51盛产小说和美文,那么新浪的社会性更强,针对性更强。正因如此,那些文章才能够对社会起到推动作用,更容易让人们清醒头脑,增加见识。
然而,对于回帖中一些激烈、缺少理智的指责和谩骂,作者的缄默常常令人品读到一种人格魅力。该说的都说了,文章写就了,并且已经被新浪网荐于首页了,这本身就是对作者的一种认可,至于读者何种议论必然是微不足道了。然而,看到那些不耻的谩骂和愤怒的言辞,也不禁感悟作者沉默中潜藏的巨大力量。试想,如果作者对某一位观点不同者进行答复,必然是没完没了的争论,由于立场不同,这种争论持续到何种程度,想象不出来结局会是什么样的恶果。假设作者对所有的争论都进行答复,那么必然会有更多的愤怒爆发,试想,以一当十,当百,当千,自然会一败涂地,即使是最优秀的帖子,最令人深思的杂文,也失去了它的应有的效应。于是,我想,作者的不言其实就是一种最有力的回复。
所以有的人在成功中缄默,在缄默中成功。
鲁迅先生用“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儒子牛”表达自己自嘲的心情。想想作者写文章的一片苦心,赚得收入极少的稿费(网络上连稿费都没有),引来的却是一片精神的围追堵截,想想其中的酸甜,真是一言难尽。“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然而,没有这些言论和思想清晰的点悟,却不能换来人们的警醒和思考,也不会让人们想到改变和发展。
认真地讲,看到好文章,我们应当地深深地向作者致敬!
相对于新浪,51不同的是多见作者对回帖的答复。答复是一种礼貌,也是一种探讨。中国有句俗语“礼多不伤人”,然而,我认为,礼多有时也同样是伤人的。一篇帖子平平淡淡,自然有人认可,即使讨论也都是一笑置之。然而,一篇帖子笔锋犀利,指陈利弊,甚至大胆直言,肯定会引起反对和不满,然而说就说了,如果有反对意见,即使你礼貌地回复也不会有人领你的情——因为再解释,就已经俗套了。所以礼多也有伤人的时候,倒是不言最妙。我想51的风格有时也免不了要破一破了,本来写帖就够累了,再一一答复,答复好了,皆大欢喜,答复不好反而会使争论升级——尤其现在的51,将群组的评论显示到博客中,争论不休的时候,让人连个安身之处都没有。所以与其争论倒不如休养生息,各不相扰。处境不同而见解有所不同,短时期不能达成共识,天长日久也未必不会相互认可。
所以我想,成功有时候,也是一种缄默,无声胜似有声,不说不为不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