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人生感悟 |
格尔木“十大怪”的变迁
在格尔木的确有一些地方特有的“怪”事,归纳起来,竟有“十大怪”之多。这十大怪,老格尔木人,甚至十多年前生活在格尔木的人都会有了解。如果是初到格尔木,稍稍留心,也能看到一二。只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这十大怪便有了一些变迁。
三个蚊子一大盘:早年的格尔木,每到春夏两季蚊虫肆虐,蚊子个大体壮,且是“集团作战”,人们“谈蚊色变”,出门时一定要戴上“防蚊帽”,也戏称“蚊帐帽”。那时格尔木的街上,仿佛每天都在举行化妆舞会,现在想想,禁不住让人忍俊不禁。后来,经过数次连续若干年的飞机灭蚊,蚊虫已经没有那么猖獗,现在偶尔的飞机灭蚊和天气乍暖时蚊子的短时存在,让人们回味格尔木以前的“人蚊共舞”。
风吹大树向东歪:走在金峰路、盐桥北路、昆仑北路等老街道,观察路边的树木,会发现所有的树都无例外地向东倾斜。以前格尔木是“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而且多是强劲的西风,隔三差五伴着沙尘暴,刮起来蔽日遮天,硬是把白天变成黑夜。现在格尔木周边都有了连片的防风林带,加上对红柳等原生植被的保护,沙尘暴已基本绝迹,风依然有,但温柔了许多,完全没有了往日的劲头,格尔木的树们一个个补足了钙似的,站立着挺且直了。
当兵的街上肩挨肩:格尔木历来被称为“兵城”,驻军多是一大特色,驻军又多数是后勤运输兵,汽车运输十分繁忙,“汽车城”是格尔木的又一种称谓。那时的节假日,大街上绿军装比比皆是,那满眼的绿呵。如今,格尔木市区人口已逾25万,驻军规模变化不大,但相对比例大幅降低。当然,格尔木五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是对这一“怪”的另一个注解。
姑娘都把口罩戴:实际上不只是姑娘们,格尔木所有的女士,都带着口罩。这在当时,是去过格尔木的人最不可思议的一件事。冬天戴口罩可以御寒取暖,怪就怪在夏天也戴,女人们都戴,甚至于身着靓装也戴,实在是怪怪的。这主要是因为当地紫外线很强,女人们为了怕晒黑不得不如此。现在不同了,戴口罩已被女士们所放弃,代之以各种各样的化妆品及护肤手段,姑娘女士们穿着鲜亮,自信地走,自信地美。口罩偶有为之,大家也以谅解的目光善意会心地笑。
早晚哆嗦午出汗:这是格尔木的气候特征,全球气候变暖,什么厄尔尼诺、太阳黑子、温室效应,气温不断升高,连西宁都打出了“中国夏都”的牌子。一到夏天,格尔木的凉爽令人惬意万分,说不定今后格尔木西宁真能成为避暑胜地、人满为患也未可知。据说,这种温差较大的冷凉气候特征,还尤其适宜名贵的花卉、瓜果、蔬菜的种植呢。
南腔北调听得见:格尔木是个典型的移民城市,当地土著居民很少,全国各省市区籍贯的人都有。如果到格尔木,无论是哪里人,总能找到“两眼泪汪汪”的感觉,随着柴达木资源的开发,随着青藏铁路的开通,随着格尔木知名度的大幅提高,各地各方人士越来越多,这一“怪”一定会发扬光大。
铁路公路在湖面:举世闻名的青藏铁路和敦(煌)格(尔木)公路从闻名遐迩的察尔汗盐湖湖面通过,由于特殊的地理特征,形成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万丈盐桥”,堰桥全长 35公里,全部用盐块铺成,公路养护只需铺上碾碎的盐块,浇上卤水即可。走在盐桥上,看到的是宛如沃土般的盐湖盐壳,却“不知脚下已碧波”了。
水塔多得数不完:到过格尔木的外地人,猛乍乍远处一看,格尔木市区到处都竖立着一个个倒立着的手榴弹似的家伙,大惑不解地问是什么,这就是水塔。据人说,市区最多时有150多“棵”呢。这印证了格尔木不愧是“河流密集的地方”(格尔木,蒙古语即河流密集的地方),地下水极为丰富,随便找个地方打个井就能取水,立个水塔就可饮到自来水。而今城市供水能力巨大,水塔的使命已经完成,仅有部分作为一种时代标志存在,在水贵如金的时下,倒是起到了让人们节水的警示作用。
公共汽车随声站:上世纪八十年代,格尔木刚恢复建市不久,第一次有了公共汽车,但由于客流量小,路边的人们随时随地招手,公共汽车根本没有站、牌的概念,即停即上,即停即下,甚是方便。初到格尔木的人,竟以为本来如此,不免为这种温馨人情的做法击节叫好。但偌大的一辆汽车为每一个人站站停停,着实让人怀疑其经济效益。现在当然不是这样了,公交线已拓展为十来条,整齐划一的出租、崭新的中巴,都可以让人随时到达自己的目的地。
四副扑克“勾”起来:格尔木盛行一种扑克玩法:六个人分成两家,用四副扑克玩“勾击”,又叫“拉克”(不知道是不是这几个字)。据说,这种玩法在全国只有山东的青岛和青海的格尔木才有,这是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山东青岛为主的农垦兵团战士们返乡后留给格尔木的一笔文化财富。“拉克”的玩法约定俗成,形成了一套较为科学的规则和术语,基本要求是人数要够,加上规则较多,外行人不易掌握,要想玩得娴熟、玩出水平,确属不易。但格尔木人乐此不疲,不但民间“勾”风盛行,凡是节日期间,各单位和有关部门组织的比赛中一定缺少不了,已成为传统。这项活动还有个特点,就是要求参与者要具有团结、协作、配合的意识,这也可能是格尔木人的一个精神体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