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6)八千里,云和月,驾长车,回金陵(二)

(2012-02-22 17:51:33)
标签:

勘探

旅游

石油

新疆

戈壁滩

甘肃

乌鞘岭

分类: 野外勘探(国内篇)

(26)八千里,云和月,驾长车,回金陵(二)

 

(26)八千里,云和月,驾长车,回金陵(2、离疆入甘)(2003825日)

 

    8月23日(第二天)上午,从吐鲁番出发。吐鲁番是有名的火炉,头天晚上热的睡不着。

    趁早凉,赶紧上路。

    这是火焰山附近的土壤,发红色:

 

(26)八千里,云和月,驾长车,回金陵(二)

   

     经鄯善,七克台,红山口,三道岭,哈密雅尔当,哈密,烟墩,星星峡(此处出疆入甘),马莲井,柳园,晚抵安西。这一段路基本是荒凉的大戈壁。

   

(26)八千里,云和月,驾长车,回金陵(二)

 

    下图的建筑是什么?是做新疆葡萄干的房子。人们将新鲜的葡萄一串串摘下来晾在四面通风的屋子里,风干它。里面是一层层晾葡萄的架子:

 

(26)八千里,云和月,驾长车,回金陵(二)

 

 

    这一定是墓地了。但它是维族人的还是什么族的?不清楚:

 

(26)八千里,云和月,驾长车,回金陵(二)

 

(26)八千里,云和月,驾长车,回金陵(二)

 

(26)八千里,云和月,驾长车,回金陵(二)

 

 

    这种坟又不一样了:

 

(26)八千里,云和月,驾长车,回金陵(二)

 

 

    戈壁滩上的通讯基站,太阳能供电的,不知是联通还是移动的:

 

(26)八千里,云和月,驾长车,回金陵(二)

 

 

    掏出手机,给儿子写信:

     我们出发了,

    从新疆的库尔勒,

    中国的西北头,

    向东南头的南京,

     司机盖盖点上一支烟,

    踩下了依维柯的油门。

    (26)八千里,云和月,驾长车,回金陵(二)

 

    朝辞吐鲁番,

   暮宿嘉峪关。

 

(26)八千里,云和月,驾长车,回金陵(二)

 

   

(26)八千里,云和月,驾长车,回金陵(二)

 

 

    难得见到这样的绿洲:

 

(26)八千里,云和月,驾长车,回金陵(二)

 

     在戈壁上狂奔

 

(26)八千里,云和月,驾长车,回金陵(二)

 

(26)八千里,云和月,驾长车,回金陵(二)

 

 

    儿子回信了:

天山南北,

紫塞流沙。

六十六国,

年年伐杀。

铁马秋风,

古路无差。

唯是旅人,

千批过眼只一刹。

    (26)八千里,云和月,驾长车,回金陵(二)

 

 

    这个车翻得很夸张。至此已见到路边三处车祸了:

 

(26)八千里,云和月,驾长车,回金陵(二)

 

(26)八千里,云和月,驾长车,回金陵(二)

 

(26)八千里,云和月,驾长车,回金陵(二)

 

 

    进入甘肃境内,已隐约可见有汉代长城的遗址:

 

(26)八千里,云和月,驾长车,回金陵(二)

 

 

        终于见到完整的汉代长城:

 

(26)八千里,云和月,驾长车,回金陵(二)

 

 

    天渐渐黑了。天黑前不能赶到嘉峪关了,决定在安西住下。

    住在安西的一个路边荒凉简陋的翰海宾馆,夜晚凉,冷风飕飕。与昨夜相比,天壤之别。

   

    8月24日(第三天),7:00起身赶路:

 

(26)八千里,云和月,驾长车,回金陵(二)

 

 

    这一带见到绿色了,而且还是大树成片,难得:

(26)八千里,云和月,驾长车,回金陵(二)


(26)八千里,云和月,驾长车,回金陵(二)

(26)八千里,云和月,驾长车,回金陵(二)

(26)八千里,云和月,驾长车,回金陵(二)

 

     与嘉峪关擦身而过:


(26)八千里,云和月,驾长车,回金陵(二)

 

 

    终于“杀”进关内了。

    继续南下,在西峰村吃午饭:


(26)八千里,云和月,驾长车,回金陵(二)

 

    关内富庶,成片的玉米地,真喜人:

 

(26)八千里,云和月,驾长车,回金陵(二)

 

    道路也像样多了。自山丹县上高速:


(26)八千里,云和月,驾长车,回金陵(二)

 

    汉代烽火台:


(26)八千里,云和月,驾长车,回金陵(二)

 

    汉代长城和烽火台:


(26)八千里,云和月,驾长车,回金陵(二)

 

 

    看看烽火台有多高,下图有一个人在一边做参照系:

 


(26)八千里,云和月,驾长车,回金陵(二)

 

    乌鞘岭,名地,开车人都知道。海拔高,气温低,常常积雪不化。当时乌鞘岭隧道正在施工中:


(26)八千里,云和月,驾长车,回金陵(二)

 

    这是甘肃的某一带的地貌特色。可惜车在行进中拍摄,拍糊了:


(26)八千里,云和月,驾长车,回金陵(二)

 

    甘肃境内的高速上,大雨:


(26)八千里,云和月,驾长车,回金陵(二)

   

    这一段高速公路已经大部建成,可以通车,但还没有收费管理,所以高速公路到处是入口,上面汽车、马车、毛驴车、自行车,车车都行,非常热闹。

    自早晨从安西启程赶路起,经嘉峪关,张掖,永昌,晚抵武威。

    告诉儿子:

    “马踏飞燕了!”

    刚刚在电力宾馆躺下,手机响,儿子用短信给我上课了:

    武威的武威碑据云是西夏与汉文的活字典。昔陇西戎类聚集久不通汉塞,东汉隗嚣以泥丸封函谷关自据一方。西夏更发展出独特的文化,可惜元昊以土筑城方使国灭蒙古。

   

    8月25日(第四天),从武威出发,经兰州到天水,一路都是高速公路。

    雨停了,阴天。

    这是高架引水灌溉渠:


(26)八千里,云和月,驾长车,回金陵(二)

 

    这是一幅什么图?像什么呢?远看像蛆虫?

    其实是一群羊在山坡上吃草。

    但光秃的山坡上还有草吗?

    使人联想到在地球母亲干瘪的乳房上,孩子们拼命的吸吮乳汁:


(26)八千里,云和月,驾长车,回金陵(二)

 

    甘肃典型地貌之一:


(26)八千里,云和月,驾长车,回金陵(二)

    高速公路在群山中穿越:


(26)八千里,云和月,驾长车,回金陵(二)


(26)八千里,云和月,驾长车,回金陵(二)

 

    省会兰州到了:


(26)八千里,云和月,驾长车,回金陵(二)

 

    穿过兰州大桥,继续南下。这水,叫渭水:

 


(26)八千里,云和月,驾长车,回金陵(二)

 

    快要进入秦地了:


(26)八千里,云和月,驾长车,回金陵(二)

 

    这里的高速又是一种风格。他们是这么立交的。

    大概甘肃是黄土塬地区,土好挖,情愿往下挖,也不要用水泥柱子撑出地面:


(26)八千里,云和月,驾长车,回金陵(二)

 

 

    梦幻隧道:


(26)八千里,云和月,驾长车,回金陵(二)

(26)八千里,云和月,驾长车,回金陵(二)

 


(26)八千里,云和月,驾长车,回金陵(二)

 

    甘肃典型居住环境之一:

 

(26)八千里,云和月,驾长车,回金陵(二)

 

    希望的田野:


(26)八千里,云和月,驾长车,回金陵(二)


(26)八千里,云和月,驾长车,回金陵(二)

(26)八千里,云和月,驾长车,回金陵(二)

 

    村庄:


(26)八千里,云和月,驾长车,回金陵(二)

   

 

    高速上:


(26)八千里,云和月,驾长车,回金陵(二)

 

    梯田:


(26)八千里,云和月,驾长车,回金陵(二)

 

 

    王甫隧道前堵车了:

 

(26)八千里,云和月,驾长车,回金陵(二)

 

    原来是隧道那头大雨塌方,工人正在抢修:


(26)八千里,云和月,驾长车,回金陵(二)

    马上就要进入秦岭地区了,陕西的地界快到了。

 

 

    

    甘肃乌鞘岭的"鞘"读qiao还是读shao?(百度资料)

    读shao,一声 同梢。原因如下:
    乌鞘岭连同山下的古浪峡谷并称为丝绸之路的门户。直到今天,甘新公路(现称312国道)、兰新铁路也必须在这个海拔高3045.1米的乌鞘岭豁口上翻过。而豁口的两侧,因气温很低,覆盖土层很薄,大多数地方生长着稀疏的鞭麻、鸡爪柳,较远的一些半阴半阳的山地褶皱里生长着成片的云杉和串地柏。一年四季,多呈现墨绿和黑色,一些没有植被的山石及裸露的土坡,也呈现灰黑色,因此,树木植被以及剑拔弩张的远山均使人有乌黑的影响。在整个丝绸之路上,这种自然风貌是独特的,同东面的绿和西面的黄形成鲜明对照,所以,以这种独特的自然风貌为依据,取名"乌梢岭"是合乎情理的。这一名称在解放前的当地群众中是普遍接受的。但这个地名在近几十年中有两次变更:一是1937年7月国民党西安空军司令部决定建立"乌沙岭测候所"后,官方文件中即将"乌梢岭"变为"乌沙岭"。但当时这个地名只流行于官方,民间的乌梢岭地名还是没有变;二是解放初期的官方文件中又将"乌梢岭"改为"乌鞘岭",特别是1953年兰新铁路通过乌鞘岭后,由于"乌鞘岭车站"站名的确定,使乌鞘岭地名逐步约定俗成,官方和民间普遍接受下来。也因"乌鞘岭"与"乌梢岭"读音相近,当地群众对此也可以接受,但这一变化使其原来的含义完全改变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