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是那林中的鸟,为我们报告了黎明。”
——勘探队营地的黎明(部分照片由同事拍摄)
(07)“小咬”与红树林(2007年1月20日)
17日上午,我们的设备终于到了。
自上次踏勘回来后,为尽可能减少对加蓬自然环境的破坏,我们对最初的施工设计进行了修改,并针对现场特殊的施工环境做好了详细的HSE应急预案。


18日上午,陆队随甲方的陈大队长,去甲方另一个区块的野外队调取配套设施。
这次施工,我们只从国内运来了主要设备,其余配套设施,都由甲方在加蓬的野外队伍中帮助协调解决。
19日傍晚,陆队风尘仆仆地回来了。
陆队告诉我们,昨天他们去的另一个区块是在让蒂尔港的南面,一共坐了6小时的汽艇,加上两小时的汽车。那里的环境比我们这里艰苦多了,隔河就是一大片划为国家森林公园的原始雨林无人区。
当晚,他们住在一个县城的小旅馆里。
房间很小,里面的设施够简单的:光溜溜的一张大床,上面放着一对枕头,一块被单,用一截短墙隔出的洗澡区里有一只空桶,这就是房间里的全部家当了,价格5000非郎。
听那边的野外队里的人说,热带雨林里有一种小飞虫叫“小咬”,非常小,不知不觉就会被它咬上。
咬多了就痒。时间一久,就起红疹子,严重的会发烧到40度。
这个野外队刚来时曾经上百人全被咬趴下了,很少有幸免。
睡前,陆队想想那些厉害的“小咬”,再看看简陋的房间,实在不放心,千万不能被它们“小咬”上一口。
他找来喷雾式灭蚊器将房间的所有角落拼命打了一通,过了一会儿,关上门,再点上蚊香睡觉——情愿自己多吸点有害物质,也不能让你来咬我!

让蒂尔港向南的风景又不一样了。

岸边风景。

将我们需要的配套设施装上船。

这里是勘探队部在县城的驻地。

县城的小旅馆。

简陋的房间。

这里是一个小学校,孩子们在踢足球。

驻地。

勘探队营地的洗澡房。

勘探队营地的食堂。

乡间。

路上。
一旁的姜经理接上来说,这个还算好,后来我们知道怎么防范了。在野外时尽量不要裸露皮肤,再热也要捂着衣服,裸露部分一定要搽上避蚊剂,千万不要图省事,贪凉快。
他告诉我们,各工区各特点,这里最艰苦的是红树林工区。
红树林工区——我们去过。
那是那次踏勘回来的半路上,我们顺便改道去红树林井场取东西的。
那一带是沼泽地带,上面长满一种根系特别发达的树种。放眼望去,满目都是架空的树根。树干有点发红,所以称红树林。
潮湿的树林里整个是蚊虫的世界,人在里面寸步难行。
姜经理告诉我们,地震二维测线推进到这里,就必须改用电锯开路了。那种树根一般有两三根手指那么粗细,密密麻麻的,但相当坚硬。锯倒的树枝树干铺在脚下,然后再一步步往前挪动。开出的路有一米宽左右,每天只能推进不到十米。
真像是刘邦修栈道了。
但这个“栈道”是要测量人员准确测量的,要求一根直线到头。
因为只锯掉测线上一米宽范围内的树,而周围的树的树枝树叶仍然在空中合着,所以看起来,修成的“栈道”就成了一个笔直的通道。
晴天或者下小雨时还好,大暴雨一到,树林里就遭殃了。
沼泽里积水快,很快就会涨潮,人就自然随着涨潮上了树顶。
水退了,再继续开路。但水退了,并不会一下子全退光,这时树林里一片泥污,之前锯过的树桩,现在都藏在水里,如果当初锯树时锯成斜口,这时留在水下的树桩就都变成了戳脚的“暗器”了。所以,锯树时一定不能图方便锯成斜口,要锯成水平的。
简易的道路开出来以后,还要在上面拉电线,插检波器,一路放炮采集数据。中午一餐只能在半道上喝矿泉水吃干粮。
非洲的热带雨林,从远古时起就一直是烈日和大雨交替登场的舞台,这里的所有物种早已适应了大量的降水,黑人也不例外。所以大暴雨一来,黑人劳工根本不在乎。相比之下,黄种人就全变成孬种了。
现在这些艰苦的日子都已过去,到井场的路也铺好了,井场里的吃住冷暖都上了正规。
姜经理说,这是他遇到过的最艰苦的野外环境。
我突然想起来了,难怪那天在红树林井场的码头边,看到一棵大树上有一个像蚂蚁窝一样的东西。当时感到奇怪,为什么蚂蚁窝会在树上呢?现在知道了,那个蚂蚁窝的高度正是大暴雨之后涨潮的高度。
20日上午,我们起程将设备用快艇运往井场。
这一带的河道属于奥韦果河的支流。两个“阿密”(法语:朋友。井场的人都这样称呼黑人兄弟)正娴熟地驾驶着装满设备的快艇在弯曲狭窄河道中自如的游弋。
半道上,原本酷日当头的天气转眼就变脸了。顷刻,噼噼啪啪的大雨点从空中砸了下来。
我们一阵慌乱,纷纷找东西遮头挡雨。
突然,暴雨中传来了粗犷的歌声。
大家调头一看,原来是快艇上快乐的“阿密”在雨中正有力地挥动着双臂放声歌唱呢!
雨越下越大。
雨越大,“阿密”越开心。
我们赶紧拖出雨布,盖好设备。
快艇在水雾蒸腾的暴雨中急速行进。
雨声、马达声,搅拌起黑人奇怪的歌声,一起在这水天一色混沌苍茫的世界里回响。
我们就这样静静地,在这个无遮无挡任雨水肆虐浇泼的快艇上,欣然享受这突然而至的天籁。
注:
小咬,学名蠓,属双翅目蠓科(Ceratopogouidae),为一类体长1~3mm的小型昆虫,成虫黑色或深褐色,又俗称“墨蚊”。全世界已知4000种左右,我国报告近320种。蠓叮吸人血,被叮咬处常出现局部反应和奇痒,甚至引起全身性过敏反应,更重要的是蠓可传播多种疾病。目前已知蠓可作为18种人畜寄生虫的媒介和可携带20余种与人畜有关的病毒。

再次经过这里。

河道开阔处的风景。

这种长长的从大树上垂下来的东西不知道有什么用处。大概是在涨水时用得着的根系吗?不知道。

再贴红树林。

最标准的红树林照片应当是在前面“踏勘”那一节里的一张“红”树林。但这张也很经典。

一天开进十米。

那天我们在红树林停船上岸。

曾经去过的红树林。

蚂蚁窝在树上。蚂蚁窝的高度正是大暴雨之后涨潮的高度。

红树林井场的工人在工作。

踏勘的那一天给我们开船的“阿密”。

让蒂尔港港口,快艇来了,准备运设备去井场。

慢慢将快艇靠岸。

港口风光。

这一带的河道属于奥韦果河的支流。“阿密”正娴熟地驾驶着装满设备的快艇在河道中自如的游弋。

大家调头一看,原来是快艇上快乐的“阿密”在雨中正有力地挥动着双臂放声歌唱呢!

设备上岸。黑人不少吧。

吊车上阵了。

这是我们在里面吃过一次的小酒馆。其中一瓶红酒就花了我们2.5万非郎,相当于400元人民币,心疼呀!但也不能整天在家啃“长棍”吧,总要出来体验体验的。

老板娘。

店内的艺术品。



这些都是当地的鼻骨石艺术品。

当地的手工业。在做藤制品。

港口夜色。

这是坐落在港口附近的市政府里的通道。

市政府。今天换了一个角度拍摄效果就好多了。

超市服务员。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