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07)不由分说一梭子

(2009-12-23 21:45:00)
标签:

旅游

玛卡村

泰国

文化

政府

金三角

贩毒

佛教

火化

分类: 野外勘探(泰国篇)

(07)不由分说一梭子

先猜一猜,这是什么建筑?有什么作用?(文中有交待)。

 

 

不由分说一梭子(2003年9月24日)

    上午,我们带上翻译李老师,坐了阿诺的车子去井场。

    李老师是华人,在当地华人村小学做老师。阿诺是我们聘用的泰国司机。今天我们要在井场边做现场踏勘,定出炮点位置。

    我们这次测井任务的甲方是泰国国防部军事能源厅。

    泰国这个国家军方的势力很强大,什么都管。居然在国防部下还有军事能源厅这样的机构,真是不可思议。大概他们认为,石油作为战略资源,必须由军队来掌握才放心。

    井场是在狼腰向西不远的一个乡村附近。由于井场归军队管辖,所以井场中都是军事化管理:岗亭、栏杆、卫兵一样不少。两个长得很帅的穿正规军装的小头目,一直板着脸,动不动就将井场上的工人在大太阳下进行列队、训话、立正、稍息,戒备森严的,搞得我们在一旁连大气都不敢出。

    井场的周边都是高大的树木。经过比较,我们选定了离井场的泥浆池边不远的位置作为施工时的放炮点,并调来了钻机在此钻炮井。

 

    中午休息时,我们在井场的东南方发现了一处精致的佛教建筑,不知是做什么用的。请来李老师一问,才知那是泰国乡村的火化场。

    连火化场都搞得这么有艺术,想不到。尤其是建筑物后面那个白色的装饰着漂亮花纹的烟囱,高高地指向天空,使得人们面对死亡,的确有了一个神圣的超脱感。

    李老师告诉我们,这种火化场平均两三个村子合一个用,泰国乡村到处都是。村子里有人去世了,仪式就在火化场前的广场进行。

    我望着那个指向蔚蓝天空的“通道”,对东东说:“我们应当给它重新起一个名字,不应当叫它火化场。”

东东问:“你想给它起个什么名字呢?”

    我说:“泰人升天处”。

    东东说:“这个名字好。看样子你对它挺有感情的啦?是不是将来有一天想到此处来升天?”

    我说:“是有这个想法。记住了,将来如果我先走了,有条件的话,你要帮我这个忙的奥!咱们就说定了。”

    一阵清风从林间吹过来,所有的树叶都激动得发出了颤响。

 

    傍晚,工作结束,回到村里。

    我们住的房子在村西头,测井站住的地方在村东头,彼此相隔一百多米。一到吃饭时间,我们就会聚到东头来。

    测井站租的房子是一个二层的小别墅,房主全家出门去清迈做生意去了,所以将一家一当全部丢给他们用。

    因为人多天热,吃饭时屋里站不下,所以大家常常是捧着饭碗拿着凳子坐到门外来吃。

    对门住着一个叫昆泰的泰人,这是一个脾气性格很好的人,一大家子人也不少,所以一到吃饭时间,双方对门吃着望着,不紧不慢的招呼着,还不时地互相弄点声响,搞点花样让对方乐乐,气氛特别好。

    测井站的人在这个地方已经呆了一年多,他们都学了不少的泰语单词了,还常能跟对门比画着聊天呢。我们呢,只能跟他们贩一点过来就急用。

    赵国喜大概是测井站里泰语学得最好、对村里的事情了解得最多的人了,会说好多泰语单词。他告诉我说,对门的昆泰,“昆”是先生的意思,就是说他是泰先生。这是泰国人名字的叫法。然后,他捧着饭碗将我介绍给昆泰:“(这是)昆王”。

    我这个“昆王”是哑巴昆王,与昆泰交往全是靠手势动作,与“昆赵”比就差远了。

 

    “昆赵”告诉我,这个村子你现在看是很不错吧?这里是边境地区,离著名的“金三角”不远,据说多年前,这一带许多人家都有人吸毒贩毒,曾经为此死了不少人。

    后来政府下决心整治,一抓到吸毒贩毒的只要证据确凿,就立刻会被强制戒毒、逮捕判刑。但即使这样,依然有贩毒者猖狂地与政府周旋对抗。于是当地警察常常在追捕途中开枪射杀拒捕者。

    附近曾经有一个贩毒者,很有名气,聪明胆大,警察每次实施的抓捕行动,要不然被他逃脱,要不就是抓住后没有找到证据,只好又把他放了。

    当地政府头疼他,明明知道他贩毒,但就是奈何不了他。特别是在一次大规模的抓捕行动中被他成功逃脱后,他竟在当地变成了“传奇”式人物了,令警察们大丢面子,懊恼不已。

    后来,当地发生了一起摩托车失窃案。被盗摩托车被人多次倒手后,辗转卖到了这个毒贩手里,这个毒贩不知道这辆车是赃车。

    警方顺藤摸瓜追到这里,一见面发现竟是他买了这个车。警察们惟恐他这一次再次逃脱,竟然不由分说,大白天众目睽睽下对着他就是一梭子,将其击毙。然后找来几袋白粉,往这个毒贩身上一扔,再拿来相机“嚓嚓嚓”,从不同的角度一通“取证”,回去报功了。

 

    我们来玛卡村已经有一个星期了。

    每天清晨,我都喜欢独自一人坐在村头的大树下看着忙碌的村民们驾着一辆接一辆的皮卡车、摩托车驶出村去开始一天的劳作;过一会儿,再看着附近村里的孩子们一拨一拨的来到村头的小学上学。这些孩子有乘小公交车来的,有大人开车送来的,还有则是自己骑车来的。

    打这以后,我只要一坐在村头的大树下,不知怎么,我就会想起那个“不由分说的一梭子”。

 

(07)不由分说一梭子 

油井井架。

(07)不由分说一梭子

井场是军事化管理。

(07)不由分说一梭子

进入井场有岗亭、栏杆、卫兵(在岗亭里)。

(07)不由分说一梭子

途中经过的将军别墅区。

 

(07)不由分说一梭子
村头大树。

(07)不由分说一梭子
玛卡村小学。

 

(07)不由分说一梭子

早晨上学的孩子。

(07)不由分说一梭子

我们在测井站的驻地吃饭,边吃边看着对门。

 

(07)不由分说一梭子
中泰一家亲。对门的门口是一块空地。最左边的是昆赵,最右边是昆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