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芳县政府。
泰币叮当(二)
(2003年9月22日)
井场上,钻头掉在井里还没有捞上来,继续等待。
上午,张经理安排测井站的泰语翻译李老师带我们的人去县城买施工用的钢管等材料。我和小贺的任务则是去县城的银行换钞。最好也能顺便换些新硬币来。
我们骑车出发了。第一次去县城,非常高兴。
两辆自行车都是测井站的,都没有车锁。为什么没有锁?不是他们马虎,而是泰国的自行车都不用锁,没有人偷的。这是测井站的人告诉我们的。
想不到吧?当时我听了就感到很新鲜。
说到社会道德,队里一位同事曾经谈起在曼谷遇到的一件事。一次,他在长途车站上一个人来人往的开放式餐厅吃饭,旁边不远处有一个泰人在等饭时将自己的皮包随便放在桌上,就去上厕所,很久才出来,根本不担心自己的包会丢了。倒是我这位同事在一旁感觉好不习惯,一直在暗暗地帮人家看包呢。
在曼谷我也曾注意到一个细节,大概可以说明这个国家的治安状况:所有出租车里,驾驶座与副驾驶以及与后排座位之间没有隔离栏。
但是,车子都不上锁,是真的吗?
到了芳县一看,主干道很宽,没有什么高楼,蓝天白云,视野开阔,感觉心情舒畅。
看见一个大商场,进去逛逛。车子不锁还真不习惯,一步三回头的,不放心。
转了一大圈出来,两辆自行车歪着头静静地等着我们呢,好像在说:看你信不信。
再看看旁边的车子,排得整整齐齐的,都没有锁。
终于十分感动地体验和相信了这个事实。
虽然我没有像一个道德家一样感慨得不能自己,不过,外表平静的我,此时已在心底将这个事实细心地收藏了起来,放在了心灵的一个最温暖干净的角落里,有待过后细细地品尝、掂量和思考。
突然,街那头两头大象和一头小象,一摇一摆的慢慢地走了过来。大象的背上还坐着人,人的背后是一个装行李的架子,里面放着旅行的全部家当。
看得出他们是路过芳县。他们带着山区的气息,从我的身边经过。我好奇地跟着走了一段距离,摸了摸它们的身体,但不敢也不愿靠近它的长鼻子,因为那上面非常潮湿,并且鼻孔里还不时的喷出些黏液来。
经过了一个大的山货市场,又经过了一个漂亮的寺庙,最后将芳县基本匆匆转了一遍后,最后才去了银行。
银行很忙,需要排队。等我们到了柜台跟前,兑换完钞票后发现我们根本没有能力去表达清楚换新硬币的想法。一是我的英语烂,二是银行里的人只讲泰语,而且现场那么忙,我们的要求也不合时宜——分门别类的,各种硬币都要新的,人家哪有时间呀,后面还有那么多人在等着呢。
就在我们即将失望地走开的时候,旁边有个也在排队的20多岁的姑娘喊住了我们,要我们等她一会儿,她来帮我们想办法。原来她是当地的华人,佛教协会的。这下太好了。
她要带我们去的地方是县民政局,说那里可以换零钱。于是我们给她列了一张所需硬币种类和数量的表,表上还加上了那种现在已经退出市场的0.25巴的小硬币,最好挑新些的。她说没关系。
路上,我们在与她的攀谈中知道她姓李,父辈从云南来,自己是在泰国出生的。
到了县政府一看,感觉上有点像那种老式的火车站的样子。木质的走廊上,一间间的办公室开放性的向两翼展开,给人带来的感觉是温馨实用,贴近民生,一看就像是一个正在有效率的运转着的干实事的机构。
它没有类似于“石狮子”的那种象征衙门威严的东西,也没有叫人拾阶而上、步步高升、渐渐肃然起敬的长长的台阶,甚至连穿制服的守门人都没有。那些附带的一大堆高成本低效率的,类似于提高“震慑力”的有压迫感的累赘东西全都看不到。
民政局的工作还是挺忙的。政府人员都在接待民众,走道上人不多不少,我们在门口等了一会儿,小李姑娘一再表示,放心没关系的,一会儿就好了。等民政厅的人将接待的事情全处理完了,小李姑娘将我们介绍给那个政府人员,那人立刻接过清单,打开柜子,给我一一配齐所需的面值种类和枚数的硬币,尽量挑新的。太棒了,10B、5B、1B、0.5B、0.25B全了。另外还给我兑换了20枚新发行的崭新的皇太后百年诞辰纪念币,给了我们一个意外的惊喜。最后,还免费提供给我两只印着一串泰文的装钱的小布袋子。
民政局使用的一种数硬币的工具有点意思,那是一块方型的“扇子”板,“扇面”上是一道道的槽子,槽宽正好是硬币的直径。数钱时,只要一把将硬币铺到“扇面”上,然后简单地整理到槽中,就可以知道硬币的数量了,这对数那种很小的硬币特别方便。
今天,我们得到的可是一袋道德的“良币”。打马回村,与大家分享。

芳县街景。

山民。
入寺庙学习的少年。泰国绝大部分孩子都要在寺庙度过几年修行时光,最后再决定是否继续修行为僧。
芳县市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