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南京的中山门,向东是宁杭公路,经过两站路便到了卫岗。二十年前,我从外地来到坐落在卫岗的石油物探研究所参加工作。
最初见到卫岗,冷冷清清,一爿小商店、一座小邮局是整个卫岗仅有的“窗口”,其余的大概就只剩下浓密的树和灰色的围墙了。卫岗向南有条童卫路。白天,跨出单位大门,往童卫路上一站,两头一瞧,顶多能看到三四个无声无息地走路的人;傍晚的卫岗,没有什么菜场、集市,只有几个附近菜农摆的菜担,不成气候;一到晚上,到处黑灯瞎火,老半天,宁杭公路上才会有一辆大卡车呼啸而过,之后便又陷入一片沉寂。当年的卫岗就是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土岗子”。
不过,卫岗有个南京军区前线歌舞团,在那个“微型”商店和“袖珍”邮局附近,常常可见到穿着绿军装,面容和身材都几乎无可挑剔的男女演员出来购物、散步,吸引着过往行人的目光。这在那个静静的色彩单调的世界中,可算是一道独特的风景。
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卫岗悄悄地在改变:公路拓宽了,两旁排起了蓝色的安全隔离栏;几个造型美观的倒锥形水塔,不知何时已矗立在卫岗西南;农业银行街南街北几番搬迁,像个赶时髦的姑娘,装扮得越来越漂亮了;前线歌舞团更是率先破墙开店,几番折腾,最终呼啦一下子建起一排现代化的商业建筑群;当年的零星菜摊从前线歌舞团对面的童卫路头逐渐南下拓展,越拖越长,也终于“长”成了一个小菜场。
我的夫人是个相当勤快的人,成家后,跑菜场她全包了。某天傍晚,我下班后陪夫人去逛菜场,当我们晃晃悠悠走到卫岗头上,往童卫路上一拐,不经意地抬头一看:哎哟,我的个天哪,眼前的菜场上,茂密的梧桐树下,簇动着黑压压一片人头,沿路望去,一眼望不到边。我睁大惊愕的眼睛,楞了好大一会儿:这么多人是哪冒出来的?原先躲在什么地方的?小小卫岗何时竟藏有“千军万马”?这一刻,我突然明白了,所谓的“人口爆炸”,就是这个“炸”法。想象一下,忽然地冒出这么多张嘴,跟蝗虫似的,到哪儿都能吃光一片。这下我真要为地球,为人类担忧起来。
我把“发现”告诉夫人。她听了觉得好笑:“神经病,本来就是这么多人嘛!”噢,她常来,“函数”具有连续性,所以就找不到我的那种突兀的感觉。对!要是古人能来,感觉定会比我还强烈。
后来我偶尔来买菜,总有新“发现”:哦---菜场伸到南农门口了;哦---又延伸到二十八所路口了;啊---竟“长”到益民食品厂大门口了…。鱼摊子、肉案子、理发店、小吃店、服装店、录像厅…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
再看公路上,过去是人少车不多,过马路随随便便、大摇大摆。而现在却要“东张西望”、小心翼翼,跟游击队通过鬼子封锁线似的。当你从卫岗头上往东边公路下坡方向一看,远处是密密麻麻的各种颜色的小“乌龟”来来往往、川流不息;近处则是车水马龙、喇叭声声。上车的、下车的,开车的、乘车的,满世界的人都在匆匆赶路。
卫岗“活”了,卫岗也美了。回想起从前初来乍到时的荒凉冷清,恍若隔世。
一日,到理发店理发,与理发的小师傅闲谈起来。他问起我何时到南京的。我告诉他,我是一九七九年来的,有二十年了。他竟感到惊讶。然后告诉我说他是八二年才出生的。这时才意识到:二十年了,整整一代人都长大成人了,上学的、工作的、打工的再纷纷往大都市里汇集,你说这人口能不“爆炸”吗?
[
注:该文于1999年11月5日发表在《尖兵报》(中国新星石油公司华东石油局主办)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