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浅谈略读课如何落实单元教学目标

(2014-04-10 09:58:57)
标签:

365

略读课

单元目标

《宽容》

教育

分类: 教育杂谈

——以五年级《宽容》一课为例  

所谓“略读”,就是泛读,是一种不求深入精研,只求概览大意的读书法,其基本特点是“观其大略”。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那么学习语文教材中的略读课文,也就不需要像学习精读课文那么的过精过细,而应从阅读技能的巩固运用着眼。可以就某一知识点展开学习,将其学深学透;也可以将精读课文中掌握的方法应用到实际的阅读中。

无论是精读课还是略读课的教学,都需要落实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下面就以五年级下册《宽容》一课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紧扣核心目标

本单元的核心目标是“在阅读的过程中,展开想象,创造性地复述课文。”因此结合本课的课后习题“认真读文,了解文中的人物和事物的来龙去脉,然后以护士的口吻,复述这个故事。”我将这课的核心目标也定位于用改变人称的方法创造性复述课文。学生对于复述并不陌生,三年级的时候学习了详细复述,四年级学习了简要复述。但是创造性复述是个新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方法的指导。

如在执教本课时,让学生用变换人称的方法进行创造性复述,那么就要有步骤地进行指导。首先,让学生在读文的过程中,圈出能反映小护士情绪变化的词,帮助学生梳理出小护士情绪变化的线索,为下面的创造性复述搭建支架。在交流的过程中让学生想象护士的心理活动,为变换人称复述进行铺垫。可以在下面3处插入想象:“(1)当两次都没有扎中的时候,她心里会想些什么?(2)听到“我”鼓励的话语,年轻的护士心存感激,此时又会想些什么呢?(3)当一针见血后,小护士迈着轻盈的脚步走了,她又会想些什么呢?”接着让学生以“今天,我第一次独立给病人打点滴……”为开头,根据小护士情绪变化的线索,加入所见所闻所想来进行复述。最后让学生总结出用变换人称进行创造性复述的方法。

由此可见,在略读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紧扣单元核心目标,从而有效的落实单元教学目标。

二、筛选教学内容

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曾指出,略读课的设计应以大板块、大框架的设计为主,避免精读课的线性设计,教学流程不宜过细过精,要给学生留出自主阅读空间。阅读活动的设计也要避免精读课的讲析,应以练习设计为主,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在自主的言语实践中获得语文能力的提升。

因此在备课时我也感到甚为头疼,短短的35分钟时间却要上一篇新课文,再带一篇阅读的短文,内容真的很多很多,如果不加以筛选的话,根本不可能在一节课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于是我向郑老师提出了这个困惑,在交流的过程中,郑老师告诉我略读课文在阅读内容上应“不求甚解”,不用对文章进行过多的分析,而要把重点放在核心目标的落实上。因此本课舍弃了很多字词教学、品词析句的部分,而是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后直奔主题,侧重单元目标的落实,使学生真正能够 “一课一得”。删去原先教案中很多细枝末节的内容后,将环节进行简化,板块与板块之间衔接地更加紧密,环环相扣。

由此可见,在确定略读课的教学内容时,教师要有所取舍、有所侧重,从而有针对性的落实单元教学目标。

三、引导学法迁移

要落实单元教学目标,并不是靠一篇课文、一节课就能达成的。这需要不断学习,不断巩固和提高。《宽容》一课主要学习用变换人称的方法进行创造性复述,之前也提到了如何分步骤的进行指导。当学生总结出用变换人称进行创造性复述的方法后,以此为桥梁纽带,将这个方法迁移到综合练习五中的《接电话》一文。

《接电话》这篇文章无论是内容还是表达方式上都与《宽容》很相像,因此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课文后,用这篇短文进行创造性复述的练习,让学生也以李晶晶的口吻复述这个故事。先默读课文圈出反应李晶晶情绪变化的词语,再梳理出李晶晶情绪变化的线索,最后加入她的所见所闻所想将这个故事复述清楚。真正做到以教材为拓展点,内引外连,适度拓展、延伸,教师注重在学法上加以引导,给学生留下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一片天空。

由此可见,在教一篇课文的同时要有教一类课文的意识,注重学法的迁移,从而落实单元教学目标。 

“简洁是智慧的灵魂”,我们在教授略读课文的过程中略其所略,重其所重,放弃过多的预设,给学生留出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就能达到“不待扬鞭自奋蹄,驰骋千里何足奇”的理想境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