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是一个很小的城市。生活指数并不高。与大部分中国的城市一样有着三个贴切的形容词:脏、乱、差。本来并不宽阔的马路,汽车与摩托抢路,摩托与行人竞步。马路上的我行我素,也可以说是和谐的一种表现吧。
出了车站,正好是六点多钟的时间。妈妈的朋友小姚叔叔一家,几乎全都来到车站接我们。他们的热情接待让我感受到了元首级的待遇。这种阵势是广州不可能有的,使我倍感温暖。坐在去宾馆的的士上,看着衡阳市街上的风景,一位正在晨练的大婶引起了我的注意。她穿着一套粉红色的连衣碎花睡裙,脚上穿着一双白色的运动鞋正在跑步。看来她正是在用行动来支持北京奥运。
这次主要接待我们的是周老师,他是小姚叔未来的女婿。他细致的工作让我和我妈感到宾至如归。原来他一早便去帮我们订酒店,办好手续拿了房卡以后就马上赶到火车站。把我们接到酒店以后,跟我们介绍未来几天的行程安排。但首要的任务,是带我们去吃有当地特色的早餐。
早餐店的格局与广州的街边小吃店差不多,但品种丰富。这个品种,是配菜的品种,十几样的小菜放在桌上,喜欢哪一种来配面条或米粉任君选择。我非常保守地要了一碗馄饨,因为这家店的广告牌上说自己的馄饨是最出名的。先不说馄饨的味道怎样,首先它的价格已经非常吸引人了。小碗二十颗馄饨只卖两块;大碗接近四十颗馄饨也只要三块半。幸亏我妈提醒我,要不然周老师便给我买了大碗的馄饨了。并不是价钱的问题,而是大碗的馄饨我也吃不完。
边吃早餐,边看四周的环境。我发现身后的一栋旧式楼房的墙根旁边,有着一堆堆的像是水龙头开关的物体。而这些开关的上面,都搭着几层的棉被或者衣服。而每一个水龙头都连着一条软管,这些软管都是自由地,毫无设计,毫无修饰地飞进每一家的窗户。周老师介绍这些是输送天然气的管子,由于这所是旧房子,门面当然就不太讲究了。
吃完早餐,便各自回去休息,中午他们会来接我们去吃衡阳的土家菜。我怎么会想得到,这一顿早餐才是刚开始,未来三天,嘴巴与胃基本上都没有休息过。
小姚叔介绍说,土家菜与湖南菜湘菜都不一样。小姚叔问我吃过什么湖南菜时,我随口就回答我在毛家饭店里经常吃的菜:小炒肉、土匪猪肝、剁椒鱼头等等。谁知我这随便一说,他们便记在心里,每顿饭都要给我点小炒肉,就算在家里吃,都要特意为我做上一盘小炒肉。不过中午这顿土家菜,却让我品尝到很多地道的菜式。比如:皮蛋捣辣椒——皮蛋与青辣水乳交融,口感特别,一个字,辣!补肾小炒肉——名字非常好听,但只不过是一种不知什么瓜跟肉的结合;外婆菜——小姚叔说这应该叫做外婆下饭菜,因为它是咸菜的一种;高粮巴巴——不知这四个字有没有写错,这是一种带有甜味的主食。我非常喜欢吃。还有小炒竹鸡,虽然我们不停地说不吃鸡,但他们还是点了。这个菜的特色就是竹鸡切得非常小,连里面的红辣椒都比鸡块要大。
酒足饭饱后,我挺着大肚子,在阿姨跟姚子(小姚叔的太太和女儿)的陪伴下去参观了石鼓书院和衡阳的西湖。石鼓书院听起来满有文化遗产的味道,去到才知道,全都是重新装修的,但风景还是优美的。石鼓书院坐落在石鼓山上。虽说是山,只不过是一个小山丘罢了。这个石鼓山最大的特色就是把本来已融为一体的两条江——蒸江和湘江重新再分成了两条。而西湖就像是广州的烈士陵园一样,没有什么特色。在西湖里走了一圈,便坐的士到了小姚叔的家中。
顺带一提,衡阳的的士是我见过最便宜的了。可能是我孤陋寡闻,有比它更便宜的或许我不知道。衡阳的的士起表只要三块钱,再加上衡阳的地方不大。如果刚好凑够四个人的话,打车比坐公交车更为划算,因为公交车要一块钱一次,而且还没有冷气。打车如果上七块钱,那去的地方已经很远了,而且坐得舒服,又有冷气。简直是帝王式的享受。
小姚叔跟他的太太都是戏曲演员,当年我妈在衡阳帮他们排戏的时候认识的。他们一家现在仍旧住在湘剧团的宿舍里。如果你第一次走进湘剧团的大院,你根本不会知道那是一个剧团。破落,凌乱,就像是一栋栋待拆的危楼组合而成。这个环境让在粤剧院长大的我感受到无比的凄凉。多少的地方剧种都面临着这种尴尬的境地。而在湘剧团里,排练室旁就住着一位靠捡垃圾过日的老人。走道,墙外,转角,都布满垃圾和污渍。幸好小姚叔他们的房子还算不错,家里有吃不尽的零食和水果,还有丰富的晚餐。这样就可以忘记外面的环境是何等的悲凉。
晚上小姚叔一家带我们去看了当地晚上的娱乐表演。周老师介绍,这是当地的娱乐项目。在一个非常漂亮的剧场里,前几排是VIP坐席,都是非常舒服的沙发。后面的就是普通坐席,就跟电影院里的椅子一样。我还以为这里就跟广州的SHOW
BAR一样,台上有台上的表演,而台下的客人就只顾着划拳喝酒。谁知道这里的客人真的就是全神贯注地看表演,吃果盘,为演员拍手喝彩。
由于喝得水少,再加上整天吃辣菜,我妈患上了急性膀胱炎。为了不让小姚叔他们担心,我妈偷偷地跑去了医院,而我就在剧院里对他们说谎。谁知到最后原来大家都知道了。我妈也体验了一下衡阳医生的医德,医生开了两天的吊针,一共四百多块。我妈觉得不妥,其实很多药都是没有必要的,跟他讨论了半天,他才肯减一点。虽然医生不咋样,但护士还是可爱的。不但帮病人忙前忙后,也觉得医生开的药方太夸张了。她们还说,其实根本不用吊针,多喝点水就行。在医院里,妈妈发现有很多人都喜欢穿着睡衣到医院,真的体现了到院如到家这一句说话。看来衡阳的居民还是挺休闲的。
正巧这天是农历七月十四,传统的盂兰节,衡阳的气氛特别浓厚。一入夜,满大街都是烧纸钱的人,一塔一塔地烧,还不时放着鞭炮。因为妈妈在衡阳排戏时住过一段时间,她说衡阳人对葬礼也挺在意的,一定要热热闹闹,大放鞭炮。有的还在家门口搭个戏台,请花鼓戏来唱上几天。请不起的就放音乐。最有趣的是有一家还不停地放着刘德华的《一起走过的日子》这首歌。我开始想,是不是外地的居民还是很在意葬礼呢?广州这边已经把这个事情淡化得不得了了。在外地,甚至在衡阳这么小的一个城市,都经常看得到有很多卖殡葬用品的商铺,在广州确实少见。其实死亡只是一个很普通的事情,就算你搞得再风光,逝者如斯,他都看不到。但是如何平静地看待死亡呢,其实很多人都难以做到。所以我们就要靠很多的形式,来自我安慰,平伏自己心中的内疚与不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