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前的时间最为灵活的,并不一定要讲故事,小康很喜欢主导这一时间段。自打他知道毛泽东小时候的数学不太好,鸡兔同笼的题目也曾让主席的脑袋浆糊了,小康就越发对数学自信了。于是,睡前的数学游戏、数学绘本故事,让他乐此不疲,也让他无形中建立起对数学的认识,更让他知道数学是没有压力的学习,也是一场脑筋博弈的游戏。
纸牌钓鱼:小时候,我最初接触数学就是玩扑克牌的,现在,我又把它挪到小康身上来。很小的时候,小康不认识数字时就是数点点,然后教他找顺子,就找连续的一串数字,接着我们认识数字大小比较;再大点,我们当小猫去钓鱼,就是拿手中的扑克牌当鱼饵,去钓另一张纸牌,要求是两条鱼(纸牌)是10,就这样,康儿很快掌握10的加法。
麻将组合:一直以来,我很排斥麻将,尤其不喜欢孩子站在麻将桌前,但事物都是两面性,用麻将来学习还是赌博取决于环境的影响。咱发现,其实麻将比扑克学起数学更有趣、玩法更多,麻将牌上的条条、圈圈的排列方式让咱无意中想到组合、规律,一二三、二二二、四五六、五五五等让小康了解组合的概念,并且学会了规律;麻将上的九条就是六条和三条之和,八饼和四饼的比较,让小康很快学会了减法;而且麻将跟积木很类似,小康喜欢搭建组合,组装各种造型。(只不过,家里没麻将,这种游戏常常让我们画在纸上)
硬币换算:幸福的硬币小家,住着银色的小弟一角,黄色的二弟五角,笨重的大哥一元,他们每天都过着快乐的生活,碰到客人来时,他们都会礼貌地自我介绍。(在一次次不一样的介绍中,小康知道了10角=1元,2个五角=1元,他还发现了1元的背面是菊花,五角的背面是荷花,一角的背面是兰花)
牙签时光:在酒店里等餐,让小康用牙签来摆图形,正方形把它拉歪了就是菱形,长方形拉歪了就是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是最稳定的图形,因为它有三个角……逐渐,我们又将牙签棒演变成数学等式,就这样,常常和康儿在消耗等菜的那段无聊时光,却又不知不觉一起游戏,开发思维,或许他长大成人脑海里会留下这段牙签的光阴。至今,我依然记得儿时在饭桌上摆筷子做题目的情景。
认识奇偶数:小康最不喜欢的数字是1,因为1太孤单了,没有朋友;他又发现了2可以做好朋友,3如果减去做好朋友的2,3也是孤单的……以此类推,我趁机把奇偶数的概念给他输入,“偶就是一对、两个的意思,奇就是两个两个组成好朋友后,总有一个是孤单的。”小康很惊喜是自已先发现1孤单2不孤单,也很兴奋认识的新鲜的词汇:奇偶。现在的他已经明白,每个奇数的身边是偶数,每一个偶数的身边是奇数,每一个奇数加一就是偶数,每一个偶数加一变成奇数。
鸡兔同笼:儿时的这类应用题,咱从不失分(也曾暗地里骄傲,咱比毛主席厉害),二只鸡一只兔的腿,小康一个一个地加,会算的;但咱多加了一只兔或两只鸡,他就有点糊涂了,想想毛泽东那么大的人那时都还不会,对于五周岁八个月还不到的小康来说,是有点难了,想想释怀了,常常说,你算少了,估计这鸡腿被你吃了。这时,康儿特心满意足,一来因为咱没责怪,二来觉得自个儿真得吃了鸡腿似的。昨晚,鸡兔同笼的笼子有22条腿,只有3只鸡,问有几只兔,小康说四只兔;有点诧异,这道题有点类似解方程式的,他很得意地告诉我:我是倒是推出来的,我用了假设呗。
……
类似的数学游戏还有很多,简单的轻松对答,偶尔的难题考验,让他觉得学数学是一件妙趣横生的事,虽说这类数学游戏玩得时间不多,次数有限,但咱相信知识的学习是厚积薄发,不必去验证其结果,相信目前所做的一切,一定会为他的今后数学学习建立基础。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