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妹妹的家里吃午饭,在她的书桌上的一摞书中捡了本亦舒
不是为了这个开创了"流行"言情小说的作家本身
而是为了书名<一点旧一点新>
很有噱头的书名
我花了4个小时读完了这本书,读后,我的说法就是:
能起这样吸引人的书名的作家,总是有两把刷子的!
这本小说其实写的很现实,但是结尾很浪漫
可以说是构筑在浪漫主义上的现实主义
这很符合读者的胃口
在你告诉读者现实是多么残酷的同时,再给一点希望
读者就像小孩子一样开心并鼓舞
这个世界很奇怪,一些圣贤的道理, 总是要解释成大段大段的通俗的文字
否则就不能被接受
孰不知,正是流行文化背后的白话表达才使道理不能进驻人心
这本书的结尾有点后现代的意味
或者说,整本书都散发着后现代的味道
只是后现代得不够娴熟
像是中国人唱hip-pop一样
不太像,但是很符合大家的口味
我像妹妹一样大的时候,读的是安妮宝贝
但是只读过一本,后来就发现我在自恋、自伤这条路上走不了多远
因为我害怕疼痛
虽然安妮反复娓娓说的纯纯的爱在我心里也是一样的圣洁
但是我知道,那不是我的路
至少我不能用那安妮的文字征服我的现代文学老师,让她给我个高分
我的妹妹比我好,至少她现在不读安妮,而是亦舒
不能说亦舒比安妮好,但是作为一个姐姐,我更喜欢自己的妹妹读前一个
因为她教人怎么正确的看世界
这样就很不简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