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6、甲秀楼——贵阳的名胜古迹

标签:
甲秀楼名胜古迹豆腐干河水清人贵阳 |
事先在网上做了功课,贵阳城里无什么可看的,只有一个名胜古迹“甲秀楼”。那天抵达贵阳入住圣沣酒店已是晚上7点多,刚想出门去转,天公下起了雷阵雨,还电闪频频,等到 8点15分雨停,出门去逛甲秀楼。事先已问过酒店服务员,步行过去用不了十分钟。出门右拐沿瑞金南路,走到四叉路口向左,不一会就到了南明河边,这是一条城中河,河上有桥叫南明桥。驻足桥畔观景,这里是市中心偏南,也是个热闹所在,高层建筑较多,河对岸有海港城酒店,河这边有电视台大楼,两座楼灯饰很艳很亮。
有大学生在桥堍炼摊,问讯于他,然后不过桥从桥洞下穿过,沿河向东走,立马便见到甲秀楼了。楼立在水的中央,河水在这里变窄,甲秀楼拦腰立在河水中央,河水从它边上的小桥中流过。三层方亭,飞檐翘角,此刻是暗夜,甲秀楼灯光不亮,廊里挂了大红灯笼。
再走近,这里有座石板拱桥,甲秀楼和古桥连成一体,岸边另有古建筑名“翠微阁”。在甲秀楼买张门票4元,可看甲秀楼和翠微阁。从门票上得知,这甲秀楼始建于明万历26年即1598年,距今已411年了。而这翠微阁,据考证已500多年。进翠微阁去转转,只有茶座、工艺品商店。抄得大门对联:“双桥落彩虹,半岭通佳气”。这贵阳城被小山围着,半岭肯定是指翠微阁房后有小山,只是夜晚,看不真切。
想想吧,400多年前,在城中有这样两个高层建筑并列,跨在水上,和桥连为一体,这在当时绝对是地标性建筑了。
过甲秀楼,眼前出现一个石亭,不大,名字好听:涵碧亭。这座跨南明河的桥有点特别,它由涵碧亭、浮玉桥、水月台三个古迹相连且相互映衬,甲秀楼其实就建在水月台上。从前,这里的景象被誉为“小西湖八景”。
亭有对联曰:“银汉浮空星过水,玉虹拖雨雁横秋”。背后有“人在青莲瓣里行,水从碧玉环中出”。都是古人眼里的景色,今天,这里河水已不清濯,星空已不璀灿,三层的小楼,淹没在高楼之中,放肆的霓虹灯,盖尽了灯笼那一点点星火。古建筑饱经沧桑形还在,文脉已是难再续。
涵碧亭边,有四个豆腐干小摊:一只煤球炉,上面架一张铁丝网,放些豆腐干在烤,是那种小块的豆腐干,有食客围坐在小凳上,蘸了辣酱送进口,有点诱人,卫生就不敢恭维了。
过桥,有个小广场,新立了牌楼,上书“城南胜绩”四字。沿南明河往回走,走到南明桥,桥上的露天摊更多,有爆炒米的,油锅炸的,这边桥下豆腐干摊更多,清一色都是20岁不到的小姑娘在摆摊。
贵阳有“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人无三分银”的民谚,抱怨这穷山恶水来着,反映生存环境之恶劣。贵州另有“夜郎自大”、“黔驴技穷”这两句成语,也是挺负面的,真替贵阳人抱不平。但贵阳也有积极进取的,这就是有名的甲秀楼长联,虽没看到,但从网上读到了,清人刘玉山所撰:
五百年稳占鳌矶,独撑天宇。让我一层更上,眼界开拓。看东枕衡湘,西襟滇诏,南屏粤峤,北带巴夔,迢递关河。喜雄跨两游,支持岩疆半壁。恰好于矢碉隳,乌蒙箐扫,艰难缔造,装点成锦绣湖山。漫云筑国偏荒,莫与神州争胜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