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者》与《在酒楼上》被誉为最具鲁迅气息的小说,是鲁迅精神气质在小说里的投射。而《孤独者》中的主人公魏连殳无疑是鲁迅笔下先驱者的典型。我在这里就是要以魏连殳为例子,分析鲁迅笔下的先驱者的命运。
首先,让我们来确定先驱者的定义。先驱者要一种深远的目光,坚守的精神和独立的人格精神。鲁迅笔下的先驱者们都是以一种悲剧作为他们的结局,其中最可怕的是:先驱者“要救群众,而反而被群众所迫害,终于成了单身,愤怒之余转而仇视一切,无论对谁都开枪,自己也归于毁灭……”魏连殳可谓典型:他有新的思想和深刻的眼光,但是他却无法实现他的理想。为了自己精神的坚守,他选择了对社会病态的报复。当生活变得安逸时,他内心依然苦闷、挣扎和绝望,只好将那帮达官贵人、帮闲文人玩弄于股掌之间,让孩子们磕头,学狗叫等。而他得到的只是“新的冷眼与恶心”、“新的失眠与吐血”,最终只能落得“以送殓始,以送殓终”的悲剧命运。
孤独、绝望、反抗,是先驱者悲剧命运的必然。
一、 先驱者的孤独
从小说一开始,魏连殳就陷到了一种空前的孤独当中。他说面对的虽然是他的亲戚、族人,却也是他的敌人。先驱与麻木无知的民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立志改造社会“常说将听应当破坏”,而民众们却把他当作外国人看待,说“同我们都异样”。这是一种悲哀,当先驱们在为了解放人民的事业而不断奋斗的时候,他们的所作所为却受到了被拯救者的质疑甚至是反对。面对世人的不解,先驱者无法解释,便只能选择沉默。整个文章的开头,魏连殳只说了两句话,一句是“都可以”那是面对他的族人,另一句是“多谢你的好意”那时面对“我”这个渴望理解他的人。敌视,使先驱者们断绝了与这个世界的交流,这是一种孤独。
文章的第二部分,便是“我”与魏连殳关于“孩子问题”的探讨。在魏连殳看来,孩子代表着希望与未来。“孩子总是好的,他们全是天真……”,“我以为中国的可以希望,只在这一点。”先驱们总是理想主义的,在孤立的环境中为了能够保持直接的信仰,他们总会为自己找出一些很渺茫的希望。在本段,魏连殳把孩子们看作是一种希望,然而,文中孩子们却不曾与魏连殳产生过对话。只有当面对口琴时“一齐拥进去,立刻又各人吹着口琴一用而出”。没有人理会魏连殳,他只是一厢情愿地把孩子们当作希望,而孩子们却不大瞧得起他,这又是一种孤独。后来,“我”与魏连殳的两次关于“孩子”的争辩,又给他造成了孤独。“我”作为一个能够理解魏连殳的人,却在“孩子”问题上与他产生了分歧。两次辩论,两种截然相反地结果,像“我”这样一个最有可能理解他的人,也不能理解他,这是第三种孤独。
第四种孤独。在文章的第三章一开始就提到“小报上有人匿名来攻击他,学界上也常有关于他的流言。”“这是他近来喜发文章的结果”。这是多么的悲哀啊!面对世人的不解,魏连殳唯一一种能抒发自己情感的方式也被人们所攻击。更可怕的是,这种攻击是“匿名的”、是“流言”,敌人攻击你,却又让你不知道是谁,你只能“拔剑四顾心茫然”了。这种孤独是无法忍受的,魏连殳该对谁反击?他们又是谁?不知道……面对要被自己拯救得人,你无法与他们交流,面对你的敌人,你却无法对他们还击。因为,你给本就不知道他们门在那里。这就是第四种孤独。
最后一种孤独,是在魏连殳死后。他以他的死来反抗这个社会,他孤独绝望地死去。然而,在世人眼中他却是最大的胜利者,这是怎样的悲哀者?魏连殳用死亡来反击社会,却仍然没有唤醒麻木的人们,这种孤独最可怕。
孤独者与世界的关系。每一层开掘都包含着无人倾听的惨嚎。那孤独没有光,没有色,没有言语和情感,没有行为和使命,连孤独者的最后挣扎都表明他根本没必要在这个世界上存活,根本没有可能存活,孤独者的继续挣扎也只能继续证明这一点。在一系列无法挣扎之挣扎,无路可走中寻路的过程中,全面展示了孤独者的宿命图像。孤独者既为异类,也就天然地丧失了与世界沟通的可能。孤独成为无法克服的宿命。
二、先驱者的绝望
魏连殳作为一个异端从文章一开始就陷入了一种空前的绝望。小说开始是从“听说”写起的。听说中的评论是:“他很有些古怪”、“他们却更不明白他,仿佛将他当作一个外国人看待,说是‘同我们都异样’的”。接下来写到 祖母的死。家族的人在他回来之前已经料定他要弄什么新花样的丧葬仪式,聚议之后给他下了三大条件,要他必行。而村人们都咽着唾沫,新奇地听候消息。他们知道魏连殳是“吃洋教”的“新党”。这是怎样的残酷啊!作为一个先驱、一个拯救群众的人,却被他要拯救的人所逼迫,他不能用自己的方式为祖母送葬(向他祖母灵前只是弯了一弯腰)。但是面对族人的强迫,死者又是把他小到大抚养成人的祖母,他无法不低头。他绝望了,因为他不得不背叛自己的信仰。在葬礼上,他似乎让别人失望了,因为他一切照办了。但有一点却又特别不同,那就是哭。当别人哭时,他始终没落过一滴泪,大家都在等。当别人准备走散了,他却“流下泪来了,接着就失声,立刻又变成长嚎,像一匹受伤的狼,当深夜在旷野中嗷叫,惨伤里夹杂着愤怒和悲哀。”这是绝望的眼泪。
如果说第一次绝望让他伤心流泪,那么,第二次绝望,对他的打击是致命的。这次绝望是从两次关于“孩子”争论中产生的。正如前文所讲,孩子在魏连殳看来“中国的可以希望,只在这一点。”先驱们总是理想主义的,在孤立的环境中为了坚持自己的信仰,他们总会为自己找一些很渺茫的希望。然而,在残酷的现实面前,这些希望是脆弱的,理想随时会破灭。当魏连殳看到“街上看见一个很小的小孩,拿了一片芦叶指着我道:杀!他还不很能走路……。”时,他已经彻底绝望了。在鲁迅的文章中“吃人”是最常见的,而孩子说的“杀”就是“吃人”的最好表现。当魏连殳心中唯一的希望也被这世界所污染的时候,他的理想破灭了。如果说,在魏连殳的祖母在时,他在为爱他的人而活。那么,在祖母死后,他在为他的理想而活。现在,理想破灭了,似乎他再也没有什么活下去的必要了。
三、 先驱者的反抗
魏连殳是一个完全绝望后以自我毁灭来抗争的绝不瞑目的人。他闯入只需要驯服的狗而视狼为异类的环境中,孤独,挣扎,嚎叫,绝望,直至死亡 .向前和反顾都不再可能,在那个敌对世界中无以近无以退,世界残酷地弃绝了他,把他扔向一个人性的旷野,扔向一个没有任何出路的大困境,没有了爱,没有同情,更没有热忱,轻蔑与冷酷全盘托出。最后,魏连殳选择了反抗。
文章给我们描述了魏连殳的三次反抗。
第一次是在魏连殳祖母的葬礼上。“传说连殳的到家是下午,一进门,向他祖母的灵前只是弯了一弯腰。”本来魏连殳是要按自己的方式祭奠祖母的,然而,“族长,近房,他的祖母的母家的亲丁,闲人,聚集了一屋子,聚议之后,大概商定了三大条件,要他必行。一是穿白,二是跪拜,三是请和尚道士做法事。总而言之:是全都照旧。”面对如此苛刻的条件,魏连殳的回答是“都可以”真令人大跌眼镜。这是一种反抗:决不做敌人希望你做的。族人们希望看到魏连殳和他们激烈的争辩丧葬的仪式,然而他们却扑空了,“看客”没的看了。“都可以”这简简单单的几个字,却让人感觉到抑制不住的愤怒即将爆发。后面,在祖母的葬礼上。族人都开始装模作样地痛哭起来,然而魏连殳却“始终没有落过一滴泪,只坐在草荐上,两眼在黑气里闪闪地发光。”族人们都很失望。在大殓结束后,魏连殳却“却还坐在草荐上沉思。忽然,他流下泪来了,接着就失声,立刻又变成长嚎,像一匹受伤的狼,当深夜在旷野中嗥叫,惨伤里夹杂着愤怒和悲哀。这模样,是老例上所没有的,先前也未曾豫防到,大家都手足无措了,迟疑了一会,就有几个人上前去劝止他,愈去愈多,终于挤成一大堆。但他却只是兀坐着号啕,铁塔似的动也不动。”这是一个先驱者最无奈的反抗:为了自己的祖母,他不得不与他们妥协。然而,他又拒绝表演,拒绝被看,拒绝成为看客眼中无谓的牺牲品,拒绝与无知的人们一起做戏。这是反抗的哭声,这哭声中夹杂着反抗的愤怒和被判的悲哀。
第二次反抗是在魏连殳给“我”的信中。“沉默啊,沉默。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用这句话来形容魏连殳现在的状态是再合适不过得了。在经过相当长的时间的隐忍后,魏连殳选择了最强烈的一次反抗,这次反抗以他的生命为代价。他彻底抛弃了自己的操守,选择了对社会病态的报复。无所谓希望,无所谓信仰,无所谓未来,这让我想起了《这样的战士》中描绘了处于绝望地仍投枪无物之阵的战士形象,这是魏连殳写照。战士前行,战士投枪,无物之阵 ,永不衰竭,无物之阵永是胜利者,战士仍然搏杀,即使倒地也高呼胜利,高呼意志的胜利。这是悲壮,也是悲哀。当先驱者,放弃了他的信仰,放弃了他的生命,只是为了复仇,这是先驱者的悲哀。魏连殳做了杜师长的顾问,不再对孩子抱有希望,不再对人尊敬,接受“新的宾客,新的馈赠,新的颂扬,新的钻营,新的磕头和打拱,新的打牌和猜拳,新的冷眼和恶心,新的失眠和吐血”。然而“我已经躬行我先前所憎恶,所反对的一切,拒斥我先前所崇仰,所主张的一切了。我已经真的失败,——然而我胜利了”。这是一个受伤的灵魂!他也曾有过火热的生命和热烈的爱,只是在一次次的,仿佛永远没有止境的打击、迫害、凌辱和损伤之下,感情结冰了,心变硬了,一切纠缠却不免于柔弱的柔情善意都被自觉派出了,于是只剩下一种感情——仇恨,一个欲望——复仇。他的精神完全扭曲了,他背叛了他所能背叛的一切,这是先驱者悲剧命运的必然。当复仇的使命完成,他也就是去了存在的必要了,这就引出了魏连殳的第三次反抗。
这次反抗是在我给魏连殳送殓时。“连殳很不妥帖地躺着” “他在不妥帖的衣冠中,安静地躺着,合了眼,闭着嘴,口角间仿佛含着冰冷的微笑,冷笑着这可笑的死尸。”复仇后,他开始反抗自己。他憎恨自己放弃了自己的理想与操守,他在笑自己的单纯,笑自己反抗的方式与结果,不论是反抗的方式还是反抗的结果,都是他曾经反对的。当“我快步走着,仿佛要从一种沉重的东西中冲出,但是不能够。耳朵中有什么挣扎着,久之,久之,终于挣扎出来了,隐约像是长嗥,像一匹受伤的狼,当深夜在旷野中嗥叫,惨伤里夹杂着愤怒和悲哀。”这是魏连殳绝望的呐喊,对自己理想与命运的悲哀,也是也是为了告诉在寂寞旷野上奔跑的勇士们,又一个战士被他所反对的、被他所拯救的世界所打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