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文学怎么了不是谁说了算的

(2006-10-29 20:48:32)

文学怎么了不是谁说了算的

——叶匡政说得绝对了,也绝对的有点儿“故意”了。

 

张立勤

网络当然不能称之为精神的高地,它更像是“高地”下面的一片辽阔的疆域。网络以其庞杂、刺激、新锐、时尚、八卦、媚俗、垃圾等等的无所不包的信息,建构了一个神奇多变的信息帝国。现代人的生活,不停歇地游历于网上网下,这已是一个并非虚拟的客观现实。

网络使主流的和边缘的意念与行径重叠,使一个人的和N个人的欲望与寻找链接。时光仍在按照自己的轨迹行进,空间也仍在按照自己的模式变迁,而网络试图冲破一切时空阻碍,将瞬间的情景,或情景的瞬间扩大化,快捷化,复制化……由此,网络有了“四维”,或者有了“星期八”的微妙意味?换言之,网络无非是“信息”流动的超级市场,“信息货币”在里面流通、互换、折旧、再版、增值,如同黄金一旦成为了货币便带着货币的本质征服人类一样。

网络逼迫你与许多旧的东西剥离,就博客而言:旧文本、旧投稿方式、旧纸媒、旧编辑部……在网络面前均失去了往日的辉煌。曾与纸媒与共的文本,原是那么的独有、崇高、正规。谁要发表文章,一定要趟过“被选择”的那道界河——有的人趟过去了,有的人在河中倒下,有的人至今仍在其中跋涉。这道界河,误导本真,衍生八股,杀伤脆弱,也造就经典。历险这一“中间环节”的生命个体,或许便是对于话语权的争取吧。话语权在网络时代到来之前,是否显得集中而神圣?回答是肯定的。而网络正是以其“分散”而“非神圣”的特质,消解原有的话语“集权”。但是,网络不能取代报纸、书刊和影视,这是真理。就像照相机的发明,不能取代绘画一样。自然,网络书写,也不能取代文学。

在网上开个博客,便可以在上面自由书写了。用我的朋友的话“片语就是文章”来形容写博客,倒十分合适。书写者,在自己的博客上随意写些什么,写一两句话也行,转贴别人的文章和图片也没事。来访者,在评论和留言中,也可以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歪批、调侃、胡骂……自己是自己的书写者,自己是自己的编辑,自己是自己的“国王”。《编辑部的故事》,在网络中彻底结束了。一种自由的、互动的、自己创造自己文本的书写习惯,及“写作群”,在网络中业已形成。叶匡政说,“一个互动的文本时代来了”,“文学死了”。我觉得他说得绝对了,也绝对的有点儿“故意”了。如果说,生活中又多了一种书写形式,我认同。都是文本,文学与非文学的区别,永远存在!网络书写是一部分人的书写,但人类的书写绝不仅存在于网络之中。文学死了,这个话题太大了。我只想说,文学怎么了不是谁说了算的。

网络不乏文学的书写,应该说网络中更多是非文学的书写。我们是有着普通感觉的普通人,普通的感觉并不都坏,书写也并不一定非要“文学”和非要“唯美”不可。网络书写,是一种更为私人化的,任意化的,慷慨化的精神颠沛流离的自我展览。每一个人,都可以在博客中嵌入自己,使表达的“不可能”成为“可能”。在这样的书写过程中,不投入也投入,不反思也反思,不暧昧也暧昧,不造作也造作,不轻浮也轻浮,不冒犯也冒犯,不一本正经也一本正经……我忽然觉得,这样的书写有点毕加索式——眼睛一只,乳房半个,鼻子消失,耳朵飘荡……这是我对网络文本的一种即兴的形象印象。大约,这也正是网络书写的魅力所在。无形中生活就是这样笑嘻嘻的,也不无沮丧的改变着生活本身。即,网络书写,使每一个自己娱乐,也使每一个自己丧失。

归纳一下,网络书写应该是一种生活的改变,而不是文学的改变。再问一句,叶匡政所说的互动文本,究竟与“一辈子处在人类精神的痛苦和烦恼中的劳动”(福克纳)的文学,有多大关系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