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第一篇:跪在形,贵在心】
——致野夫先生的一封信
尊敬的野夫先生:
您好!近日听闻您收徒行跪拜礼一事引发热议,便也想借此信抒发己见。在我看来,跪拜礼其实表达了学生对您的尊重与诚意。跪在形,贵在心。
首先,跪拜作为一种仪式,能凭它的庄重感承载行礼人难述之口的情感。学生对您庄重一拜,这一拜仿佛具有千钧之力,将对您的感激、尊重和对自己未来求学之路的憧憬刻入脑海。正如泰戈尔所言“看不见的东西是不能到达完美境界的。”学生通过这样的仪式表达情感,就好比作为诗人的您借助笔触宣泄情感一样。拜关公则实质上寄托了您对学生的要求,希望他能秉承先人之志,立身立世。关公虽不似孔子那般地位崇高,但也正因此点,才拉近了您与学生的距离。这个时候,关公是象征而不是神,学生也拜得心安理得。
再者,跪拜更像是一份誓言,警醒学生铭记师恩与志向。学生拜您为师,即是将您置于长者的位置,向您跪拜,既全其诚意之心,也全其承诺之心,承诺他将虚心求学,矢志不渝;承诺他将尊重老师,不忘师恩。这份承诺让您觉得有分量,您亦会对他倾囊相授。这就像是在现实生活中,男方求婚一定要下跪一样,男方的诚意与承诺通过跪——这一十分庄重、不可轻易施行的仪式传达给女方,女方应下即意味着两人需要同时担负起承诺的重量。事实上,师生情谊不比男女之情轻。
跪拜除却表达感情,许下承诺的作用外,还有成为鞭策人前行的精神动力的作用,正如蒙田说的:“每参加一个仪式,我们就立下一个誓言;每立下一个誓言,我们就应努力去实现。”
而跪拜仪式蕴含的动力尤其大。每年格桑花开的季节,前往那片冰川逶迤的高原的游客,除了能欣赏到美丽的自然景观,更能为另一种美景所震撼。那便是朝圣之旅。一步一跪一拜,一年两年三年。很难想象,是怎样一种力量促使这群信徒不畏风雪,只为到那心目中的圣地布达拉宫去触摸转经筒的纹路。我想,那便是信仰的力量。信仰不一定是信奉某位神灵,更多的是以信仰对象作为自己的精神标杆。无疑,您对学生就起着这样的作用。您将带领他从无知走向有识,从天真走向成熟,从文艺走向文学。您是他学习的引导者,也终将成为他的精神标杆。
有人认为跪拜仪式是重拾封建糟粕,是在开历史的倒车,实则不然。跪拜在封建社会乃是实施专治与压制的工具,但其根本原因还是绵延千年的专
制制度与奴性思想。处于这样的时代背景,跪拜无疑是连精神脊梁都弯了下去。但今时不同往日,如今社会倡导民主、平等思想,而处于这样的环境下,想必您的学生不会是因为您的而下跪。下跪有两种姿态,一是内心软弱而向强权屈服,二是意志坚定将要扛起泰山的姿态。您的学生会是第二种。
跪拜,不过是情发乎礼的一种形式,但它却承载了学生对您的诚心,同时也警醒他,时刻努力。从前,下跪是不得以而为之,如今,是出于心而为之。倘若是真心,选择何种形式又有那么值得人们抨击吗?跪在形,贵在心罢了。此点,您定是赞同的。
小明
2018年2月
点评:此文亮点有三:其一,题目简洁明确,有双关之妙又耐人寻味;其二,文章结构严谨,层次清晰,从跪拜的仪式感,跪拜的誓言与承诺,跪拜蕴含的动力三个方面论证了收徒行跪拜礼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其三,文章有辩驳的意识,针对有些人认为跪拜是封建糟粕,是奴性思想,进行了有力的驳斥。
【第二篇:致野夫】
尊敬的野夫先生:
您好!
我叫小明,是一名普通的高中生。近日,我在网上看到您收徒行跪拜礼的照片,我认为您是在重蹈封建礼教的覆辙,故修书一封,以作劝告。
关公像、叩头、天地君亲师……这种封建感极强的“跪拜礼”会造成他人人格上的矮化与不平等。因为其已经超出了传统意义上的师生礼,体现的是贵贱尊卑的封建糟粕而不是尊师重道的师生美德。康德曾说:“启蒙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施加于自己的不成熟的状态。”这种主客体的不平等,会成为师徒交往的藩篱,成为禁锢思维、泯灭智慧的枷锁。您是位见多识广的知识分子,想必你也不会忘了在旧中国,女有“三从四德”,男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四万万中国人就是在纲常礼教的禁锢下丧失了人格,荒芜了斗志,辜负了创造。既然“男儿膝下有黄金”,又为何苛求他人的“三跪九叩”来攫取道德上“莫须有”的优越感?对此,窃以为不可。
你对传统文化的回归,吾深以为然,但古有“程门立雪”的美谈,也有教鞭淫威下的“不敢出一言以复”,所以对于传统文化,要有所取舍,否则会深陷“封建复古主义”的泥淖,与时代精神背道而驰。我并不反对尊师重道的仪式感,但我深信“师道”不应建立在做道德切割与人格高低之分的“拜师礼”。封建师道的复活会挽救“师道之不存”,但也会导致等级与意识下的“师德之不存”。孙中山说:“时代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在以自由平等为价值导向的当今社会,我们应该共同构建“师生互师”的新型师生关系,毕竟“弟
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 子”;而不是通过“拜师礼”来拔高“师”的道德高度,在“叩与不叩”之间褫夺“徒”的人格平等。
诚然,挽救“师道之不存”是当今社会的时代命题,但师道之“道”,绝不是强调贵贱尊卑的封建师道,因为它已经从历史和人民的选项中排除。就如卢梭所言:“没有平等与自由,一切美好都是建立在仙女羽翼上的泡沫。”师道之道,亦是如此,也本该如此。
最后,请您从“复兴古师道”的迷梦中苏醒,你会发现,梦醒了,并非无路可走。
余之述备矣,就此搁笔。
祈盼赐教!
小明
2018年2月
点评:本从从反面立意,不赞成野夫收徒行跪拜礼,但行文不卑不亢,有礼有节,丝毫不见极端与偏激,展现出足够的理性与风度。文章从历史与现代的角度,特别是时代发展的大势上,批判了跪拜是违背现代平等精神的,当然,文章并不否认师道精神,只是觉得师道不应建立在尊卑贵贱的封建意识下,而应构建人格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文章辩证客观,彰显了当代中学生的理性思辨能力。
【第三篇:您是野夫,您不懂】
尊敬的野夫先生:
您好!
近来听闻先生沿用旧俗收徒,小生欣然赞赏,但又见现代社会中的网民们大骂您重拾糟粕。依愚之见:您是渔樵野老,心中只怀着对师与从师的崇敬,您不懂那些市侩之人的算盘。
吾以为,您的行为是对师道意义的重申,为褪色的师道点染上庄重的大红色。想必您与您的徒儿都不会忘记这次仪式吧!在红烛的庄严氛围中,在关公的凛凛注视下,他缓缓屈身向您跪拜,您直直端坐着,接受大礼。这样严肃的仪式无疑会有洞穿时间的力量,从此他对“师”敬重有加,您对“徒”兢兢业业,师的尊严与骄傲便是在这一次仪式中复活了。从此,在您的教学生涯中,“师”会走上新一级台阶,它会变得有品格,有道义。师不再是社会上个别同学用刀捅死的职业;不再是被人们抓住把柄就不断贬低的职业;不再是会对学生想入非非甚至染指同学清白的职业。因为师与徒之间曾有过贯穿一生的承诺,因为师又重新有了道,有了尊严。
在您的仪式中,我不仅看到您的徒儿的拜倒,它更是一种您也参与的对传统的溯源膜拜,以期待传承古代的师生关系。
吾坚信,您的行为是对古代师生关系的一次回望,对终身师生情义的展望。这一关公,不正是当年桃园三结义的关公?这一烛红,不正像歃血为盟的唇间一点红?这样的富有江湖气息的仪式,正是对曾经义气的一脉相承,将之融入师徒关系中,使徒与师的联结与羁绊得以维系一生。从师不再随意,不再如现代社会的为学而师,而是真正的从师而学,从一师、学一生。我想,您与徒弟之间的情义,必定悠长;您与徒弟之间的关系,必定方正。
然而,您是野夫,您不懂!您不懂有些人将先人所有的智慧都当成糟粕垃圾;将先人所有的血气都看成封建污水;将所有的社会行为都换算成现成的利益,包括神圣的从师!您不懂他们只奔利益,不求情义的价值观。正如印第安人首领西雅图对美国人不爱自然的疑惑,他说:“我是印第安人,我不懂。”您对当今社会的不爱传统,不重师道,不重情义也只能摇摇头,“您是野夫,您不懂”。
您是野夫,您只把守一寸师道,一方情义,您不懂那些将教育视为一场交易的“现代”公民,但先生,请您一定要将您的师道与江湖坚守住,我相信,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小明
2018年2月
点评:此文紧扣材料,围绕“野夫收徒行古礼”的核心话题展开,并能抓住材料中“行叩头礼”、“拜关公”、“燃红烛”等核心细节,议论集中,重点突出,层次分明。从师道意义的重申,传统师生关系的回望,现实只奔利益,不求情义的价值观等,多角度肯定了野夫收徒行古礼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全文用词准确,表达流畅,是难得的考场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