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当面试考官的深刻体会和建议

(2012-07-19 09:42:43)
标签:

杂谈

分类: 生活随笔

    今年7月,我参与组织了全市遴选选调生和考录公务员面试工作,并担当了个别考场的面试考官。从现场情况看,平均每个考官每天要面试30多个考生,3天下来就接近100个,考官确实很累,但挺有成就感,看到考生表现得优秀,考官都很兴奋;看到临场紧张、发挥不好的考生,考官也婉惜。我也当过几次不同层次的考官,也有过不同程度的体会(我的博客中记载了2010年、2011年的不同体会),这一次体会更加深刻。
    一、考生不是在考“能力”而是在考“表现”——格式化

    几年前,我第一次当考官时,面试中有个别学生参加了培训,表现与众不同,“有礼有节”,答题也是“有板有眼”,一套一套的,给考官耳目一新的感觉,基本上都是高分。后来才知道是经过了专业培训,确实素质提高很大。近几年听说,应考的学生基本上都参加了培训,都是那样的一套一套的东西感觉像是被格式化了,大家都是按一个模版格式化。特别是在今年面试中,我发现很多考生,进场都是一个模式的表达:各位考官上(下)午好!深深地鞠躬。表情极为镇定,不像是一个学生来考公务员,而是一种表演模式。举几个例子大家就会明白。
    1、面试礼仪是必须的,但要切合自己的实际和当时的情场,不能像个机器人
    现在考公务员的往往都会不重金参加培训,培训的结果就是表面的格式化:一进门,带着职业微笑,双手叠放在腹部,双肘分开,深深地一鞠躬,深情地说:各位考官、各位工作人员,上午好,你们辛苦了!然后深情地等待主考官发话:请坐,否则就楞半天。
    考官每提一个问题,考生就会说:请允许考生思考一下......考生现在开始答题......考生答题完毕(本句是考试所要求的——笔者注),等等。

    考官每说一句话,都眨着眼睛,含笑着点头:恩,谢谢!
    临走时,再深深地一鞠躬:再次感谢各位考官,祝你们身体健康、精神愉快、工作顺利、全家幸福!(声音还是相当的响亮——笔者注)
    这样写出来好像挺不错的表现,但放在实际场景中,就显得有点虚了啊,毕竟我们不是考空姐!讲礼仪不错,只要大方、自然一点就好,不必过左!
    面试一天,第一个又高又帅的男生上来这么一讲,我很感动,其他考官精神也很振作。我用余光看到,我们组的考官明显都吃了一惊!当然打分吗就相对高一些。如果考生的真是以自内心的表现,那说明学生真的素质很高。关键是接着下来的考生都来这么一段,每题之前都来上这么一句!大家就有些失望,不过很快都适应了,甚至有些反感。

    一个女生,题答得很不错,就是回答每题前都不忘来上一句: “请允许考生思考一下,考生思考完毕,请求答题!”(让我想起了卫星发射现场!),还很诚恳地笑着看主考官,等着主考官表态!主考官害怕她这样会耽误答题时间,每次不等她说完,就赶快点头表示同意!
    但这种格式化的模式有些考生也会出错,比如:
    “请允许考生思考一下”——“考官开始答题”(应该是:考官,考生开始答题,太紧张的原因吧——笔者注)——“考官答题完毕”(谁是考官啊!考生紧张的把培训的东西搞反了。)
    主考官问,你还有什么要补充的吗?
    答:——主考官,没了!(什么叫主考官没了?)

   
2、思路清晰是对的,要切合题意,但不能答题套路化。
    结构化面试中有3-4道题目,其中有考思维能力的,考应变能力的,有考组织协调能力的,等等。比如一道组织协调题,给你一个主题,让你说说如何组织一次培训,或者是宣传、会议、参观、检查等等。一般说来,考生都说要先做一个工作计划或方案,这倒没错,可一上午15个考生,7个全用同一句话来开场:“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以至于我一听到,“俗话说——”,心里就暗暗叹气:又来了!怎么就不能换句话呢?上网一查网上有个案例是这样开场的,培训机构也作为精典案例培训了。看来培训机构并没有把精神和方法培训好,而是照搬硬套,那就没有什么价值了!还有一个考应变能力的题目,更有说服力。
    题目是说公务员在下乡的路途中遇上因村民在公路打谷晒粮造成一个辆小车车祸,你该怎么办?有很多考生就按培训的套路来,先作个方案,上报领导审批,然后开始组织人力抢救等等,处理完了还要写个总结,以防类似现象发生.......听了就感觉可笑,车祸发生抢救是第一位的,等你作了方案,领导批了,黄花菜早凉,你还救什么人,处理什么事故,居然还能写个总结,为防以后,而是提出建议如何整治。这就是培训带来的“套路化”答题。

    不过说实话,我们没有因为说了每个考生都说开场白就给考生扣分,主要还是看具体答题的情况,如果你完全按网上的或者培训的套路一字不差地答,没有结合题目里的内容的话,就只能得到基本分数了。
    类似的还有------谈到如何处理人际关系时,这一句来了:
    “海明威说,每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所以人和人产生碰撞是难免的)……”,说实话,先不管海明威是不是说过这句话,当初我在网上看到某个人写的面试技巧时,也觉得这句话引用得不错,不过大家也得想想啊,既然你能在网上看到,别人也能啊,这样一来你再用这句话,不是笨点了吗?
  

    3、交代背景或者表态是有必要的,但不能生搬硬套,夸大事态。

    比如说一个题目:如何做好领导交给你的一项工作?
    答:领导上让做好一项工作,就是领导(或组织上)对我的信任,我一定要把这项工作做为一次锻炼和提升的机会……
    ——这是你的正常工作!一个人这样感觉不错,十个这样说就过火了,这样说高度恁高点了吧?
    再比如,题目是如何组织一次活动——
    千篇一律地说:做好事前计划、事中组织、事后总结三段论。
    事前做好计划(那句著名的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就是放在这儿说的),事中选择好时间、地点、人物,做好经费预算(也不管这是一项什么工作,需不需要经费),安全保卫(一次单位内部的会议也需要安全保卫吗?!)注意协调各方面关系,事后写好总结报领导审阅,做好经验总结。

    
二、不是考运用而是“考”记忆——答题不切实际
     很多考生为应付考试都准备了N套应对问题的答案。当然考生准备好知识,应对问题是对的,可以提高应对能力。我们学知识是为了更好地运用,而不是死搬硬套,牛头不对马嘴,那就不对了。

    有部分考生不管什么题目,答案总是想方设法往上“粘”,粘好了还像那会事,否则很可笑,甚至是错误的。公务员面试第一道题目往往是考察考生掌握理论功底的内容,有一定的理论性,考生不管什么题目总要与当前的最新理论联系起来,说得还“头头是道”考生都年轻,都能把所学的答案背得烂熟,上场答得也很流利,但就是说不到一点具体的、实际的、有用的内容!
    打个比方,有个题目是联系实际谈谈对“最美女老师张丽莉”的看法。我们很多考生,就发挥自己的理论优势了,从我国文明古国,到现代文明,从心灵美到外表美,从国际美德到国内国潮,等等,反正是各种理论观点有用全了,就是没有一个有价值的个人的观点:对,对要哪?有什么社会价值,对人的启迪是什么。如果有其他观点,那都应该是具体的,不能大而化之,不知所云。 

    比如,如果你在会上讨论一个文件,领导在场时没人提意见,领导出去一下,同事和下属单位的与会者纷纷置疑,你怎么办?
    这道题目是考考生如何处理复杂问题和人际关系的。很多考生看随口就来了:我根据大家的反映,当场修正这个文件;也有的回答说:对的我坚持,错的我改正;还有的说:这人都是马屁精,领导在的时候不提,领导走了提意见,不理他;等等。不用我说,大家也知道考进去是当基层公务员,怎么会有权力当场改文件呢?

    三、综合分析题目,答非所问或者就事论事,看表面现象

    比如,问:你怎么看待社会上某一现象?如何解决?
    此题要分析此现象的成因,包括人的心态、社会环境、制度问题等,然后提出解决
办法,有一些看来是学生会干部的人这样回答:
    ——我是***员,如果是我,绝对不会出现这个情况,我绝对能做到……
    还有,如果你的同事老是失信,你该如何是好?
    正确的回答应该是分析失信的原因,然后大度地对待,帮助他讲诚信。
    有些实在的同志回答:“离他远一点,不和他玩了!”
    还有人回答:“一定要让此人认识到失信是一种严重的危害党、危害国家、危害祖
国和人民的违法犯罪行为。”
    ——太吓人了吧!
    还还有一些考生不了解社会,想当然的答法。
    比如,一些市区报废的机动车流入农村,一些学校用来接送学生,怎么解决?
    答1:让农机局去检查;答2:让学校买新车;答3:让家长买车送孩子;答4:应该走着去上学;等等。这些回答全部都头痛医头,没有分析,也没有推理,更没有解决问题的办法,认识肤浅,也是得不到分的。
    再比如,公园免费开放人太多怎么管理?
    答1:不应该免费,重新卖票;答2:多派人看管;答3:多建几个公园,人就不多了。三个答案都能解决人多的问题,可与题目本身的要义是没联的。第一个是意义相反,就不必说了。第二个答案过于简单,多人看管从根本上也解决不了人多的问题。第三个答案有一定的创意,但与题目本身有偏差,题目是说要你怎么管,多建几个公园好呀,还要解决怎么管的问题。

    再说一题,农农种包菜,丰收了,因为包菜多了,卖不出好价钱,很多烂在地里,怎么办?
    答:要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刚想说好——),提高产量!——兄弟,您看清题,已经丰收了,题目是要你如何提高价格问题!

    对于综合分析题,我想补充一点:
    一要全面。如分析一些大学生到农村锻炼有临时观念的现像,可以先说,这种现象是现实存在的(这句话也是一个小技巧,我觉得在很多题里可以做为第一句),然后先分析内因,即当事人的心态,再分析外因,即毕业生就业难现象、社会环境、机制,从小到大,一层层分析,显得有条理。
    二是辩证。如某市市民对政府禁用一次性筷子这一举措褒贬不一,你怎么看?
    从正面可以从节约能源来说,这个很容易想到。但提到反面的人就少了,反面可以说,市民对使用非一次性筷子会担心消毒及卫生的问题。
    如果想使话题轻松一点,可以这样说:“比如我本人,到饭店吃饭时,有的饭店既有一次性筷子,也有不是一次性的,我就很为难,想节约点资源吧,又担心不卫生,估计市民像我这样想的不在少数,如果能卫生方面出台举措,打消大家的顾虑,我想大多数人还是会支持禁用一次性筷子的。”
    或者也可以提到现在很多饭店用那些收费一元消毒的碗杯勺的使用反响,或者能说饭店成本、加重消费者负担等方面的问题,这就是举一反三了!
    能举一反三,举上几个例子,或提到其他国家及城市做法的考生,得高分就很容易了!
    三是有层次。对于综合分析,首先要从题目本身开始,从现象分析,然后从理论上阐述论证,或者驳斥,或者推理,最后得出一个结论,或者观点,或者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等。一个题目的回答要一层一层的深入,然后简洁明了地浅出,不拖泥带水说一堆废话。最好用:一是为,二是,三是。让人感觉逻辑性很好。

    特别是在综合分析题里,要善于运用哲学原理来分析,如上述所说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内因和外因,还有事物的发展规律、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等等。如果能在答题里上升到哲学的高度,或者只是提到就行,那考生就是比较有水平的啦。而这些稍加训练是可以做到的,毕竟我们每个人都学过不少哲学知识!
    我觉得在这个社会上,任何一个办法都可能出现不公平,我们只能尽量消除不公平因素,但绝对公平是不可能的。目前这种选拔人才的方式还是有存在的合理性的。说白了,答问题答得好,就一定代表能力强吗?就一定能做好公务员吗?不敢肯定。很多能力强的人还不一定能考上大学呢。考试中能力和运气的因素都是存在的,但不能因此就放弃考试这种方法,而应该适应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