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粘人宝贝背后的故事

(2007-12-13 11:05:54)
标签:

育儿/亲子

建立孩子安全感

幸福感

分类: 佐佐妈育儿摘要篇
粘人宝贝背后的故事
 
 经常带佐佐出去玩,时间长了就会认识很多带宝宝的妈妈。
大家的孩子都在7个月到2岁左右不等。
所以说起自己的孩子总是没完。
 
很多时候听到一些妈妈说:“我家这个特别粘人,真烦恼啊!”
还有的说:“经常做事情到一半,就缠着你,什么都不能干,光看着他了!”
 
佐佐缠妈妈吗?
缠。
而且很有选择性,时间性。
 
或许大多数宝宝都有缠妈妈的时候。
妈妈累,妈妈困,妈妈还要给你做饭,洗刷。不止这些,妈妈还得抽出70%的时间跟你玩,还要看看你是否尿尿了。
可是你还是粘妈妈。
 
上班族妈妈说,我白天上班,下班回家你就跟着我。
我走到哪你跟到哪。我上会厕所你也叫妈妈,妈妈。
我想休息一下,看会书,做点自己的事情,那是非常困难的。
 
在某个上午10点,一群妈妈在小院里你一言,我一语。
 
妈妈们说是说着累啊气啊的话,可是真正面对孩子,还是专心又专心。
 
还好,总结出一条,谁家的孩子不粘人?
 
粘人的孩子表现如下:
1、只要妈妈在,就不跟别人,只要妈妈。
2、经常叫妈妈抱。少一会都不行。
3、不愿意干别的,玩游戏或者做任何事情。总是要妈妈陪着。
 
有几个妈妈总说:“他的独立性怎么那么差,都不能像其他孩子那么自己玩!”
 
可是可是,我听后怎么不太是滋味啊?
看着孩子们才1岁到2岁的样子,难道你们就那么着急地,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吗?
 
在电脑前,我想起我的小时侯。
爸爸和妈妈都是双职工。1岁的时候弟弟又出世了,所以记忆里很多时候是感觉不到妈妈的陪伴的。爷爷奶奶带着长大,3岁就自己独自睡。有时候带着弟弟一块玩。
爸妈的工作之余,还要清洁家里的卫生,劳作3顿饭。
清闲下来,每到家里人团坐在一起,我心里总是特别的高兴。
 
估计,这也是全国绝大部分孩子的家庭生活的缩影。
 
记忆中的小小的孩子,总是很渴望跟妈妈在一起。
所以每当妈妈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莫名其妙地想跟着她。
帮不上忙,至少看着她做事情也是很有安全感的。
 
穿过时空的我,忽然明白很多微妙。
 
其实对孩子来说,单独的玩,吃饭、做事情。
跟妈妈一起玩,吃饭、做事情,
那一样给他更大的快乐?
当然是,跟妈妈在一起!
 
一岁左右的小朋友们,是能够在这两者之间进行选择的---我要那种,可以给予自己更大快乐的感觉---就是,跟妈妈在一起。
 
这是孩子心智成熟起来的标志之一。
 
他至少会表达自己的需求欲望,那就是,“妈妈,我想跟你在一起。多跟你玩一些时间!”
或许,我们不必自己着急,太快地去改变他,“培养”他所谓的“独立性”。
 
或者我们心里曾经这么想过:“你快自己玩去,别来打扰我吧。”
 
可是,何尝不用自己的童年来作比较?
当你需要你的妈妈的时候,妈妈在哪里?
 
粘人宝贝背后的故事
 
 
我童年的妈妈,白天很忙,回到家也很忙。
80年代初的中国,对于给孩子拥抱和深深的一个吻这样的事情估计还不成习惯的。
我的记忆里就没有吻。
中国人的传统养育和风尚在80年代初因该很保守,很传统。
我的爸爸在那时候一定很年轻,或许还没有像现在带佐佐那样带我。亲吻或是说爱你,不是他们表达对子女关爱的方式。
我童年的某种缺失,很直接地反映到成人来。
比如小时侯没有太多的漂亮衣服,长大工作后很疯狂地买衣服,很多衣服。
有些是看着,放着,不穿。但是也愿意把它拥为己有。
还比如小时候没有一套自己的卡通可爱床。工作后和佐爸宁愿花几千块钱买一套儿童床,即使睡觉拥挤,绝大多数时候大家都打地铺睡觉,也不去挤那套上下铺的可爱漂亮梦幻的儿童床。
放着,看。
也是满足我俩的童年遗憾。
 
 
 其实或许大家内心深处,还有一块未被晾晒的地方。
我们称之为“童年阴影”。
在幼年时期物质和爱都不太满足的情况下,造成成年后的精神依托大有人在的。
有些人有各种嗜好。
我大学的一个同寝室的女友,睡觉的时候一定要抚摩一条毛巾才能睡着。
以至她的许多条崭新的毛巾只有一角是又破又烂的。
或许在她记忆的幼儿心灵深处,在每天晚上临睡前渴望妈妈的爱抚。
 
在成人身上可以窥视到幼儿时期的不满足。
可是我们绝大多数人没有发掘过,甚至也不愿意承认。
 
这就是为什么现代社会有那么多的“一夜情”。
崇尚物质。
疯狂败东西。
 
追求表面。
从外人的评价中获得自我满足。
 
而孩子们的依赖外在呢?
急切地要玩具,一定要自己想要的东西、考试成绩好与否、比赛能不能取胜。
因为当外在满足时,孩子们才获得暂时的心理平衡。
如果要不到玩具呢?
没考好呢?
成绩很糟糕呢?
比赛没有预想中优秀呢?
 
他们经得起挫折吗?
 
关乎内在和外在的平衡。
我们当妈妈、爸爸的人,是不是找对了点?
 
幼儿许找幸福的感觉是本能的。
他们会首先去寻找“首要的幸福”
 
那么,在儿童成长期间,充分享受到父母的亲近,爱的孩子,幸福程度是满当当的。
育儿专家称这样的幸福状态为“首要幸福感”。
 
依靠“外在条件”来获得幸福满足,这或许是幸福程度的次要位置。
在育儿术语中叫作“次要幸福感”。
 
但凡在爸爸妈妈身上得到爱的满足的孩子,在走向独立的道路上会更勇敢。
因为他相信你对他的爱是永远不会改变的,永远无条件的爱自己。
这样的幸福感的建立,是在3岁前。
首要幸福感一旦确立,终身不会动摇,孩子也不再需要爸爸妈妈时刻在身边,因为他确认自己是被爱的,所以他确信自己能走向独立。(本观点引自《成长的烦恼》一书)
 
而,次要幸福感。
是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所获取的快乐。
比如搭积木、过家家 、拉琴、游乐场玩耍等。
 
 粘人宝贝背后的故事
 
 
当孩子不满足于“次要幸福感”的时候,就会很本能地向妈妈求救。
 
跟着妈妈,要妈妈陪。
要求妈妈证实你是否在爱他。
这种对母亲的需求,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须的组成部分。
 
当他明白自己是被妈妈热爱着的,他就会很放心地去玩。
寻找他的“次要”。
 
所以,抱怨孩子黏糊你的妈咪们。就敞开心扉和胸怀让他黏糊个够吧。
粘够了,得到你的关爱。
他自然就微笑了。
 
或许,这可以为我们避免给孩子产生或大或小的幸福缺陷。
 
有一种说法,孩子的感情需求得不到满足,会在他的心灵里留下一个感情黑洞。
他从小就认定,“爱”是痛苦的。是渴求得不到满足的那种感觉,对他将来的爱情生活影响巨大。
或许因此就成为那种不停换女朋友,爱人,以此求得被爱的关注和感觉的人吧。
 
孩子粘你,不要打发他。
不去敷衍他。
别想他给你造成什么样子的防碍。
而是平静地分析孩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检讨一下自己最近以来是不是跟他的沟通不够。
 
当然,这样的话,能希望给那天抱怨孩子粘人的妈妈们看到。
别怪孩子,只是我们不够成熟。
也不要再用以前的不足来恶性循环。
 
母爱是无条件的。
不压迫,不扭曲。
让孩子在适温环境下健康成长。
当他年幼时候,需要你。
就好似你年老时候,需要他一样。
 
亲情只是这么简单的纽带。
 
你,
在孩子幼小时期所额外花费的心血,是一种回报率很高的“投资”。
不求它硕果累累,
不求它成名利万。
只想在今后,节省我们无数的时间、精力、甚至财力。
 
因为心中有安全感的孩子,有自信。并且乐观。
不过分依赖外在物质条件,
懂得自律、自爱。
对于我们这些当父母的,简直比拣到800万彩票还要开心。
 
 
                                                    妈妈于灯下 有感
                                                     07年12月12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