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育儿/亲子看待孩子人来疯情绪引导 |
分类: 佐佐妈育儿摘要篇 |
孩子怎么就那么容易"疯"起来呢?
我家这位活宝.今天也发了场"人来疯".原因是姑奶和表姑表叔从深圳回老家,路过我们的城市,顺便回来看我们.小家伙看到人多起来,兴奋得不得了.把所学表演,表演完毕又跟大家嘻哈.赶上要睡觉时间,困了还在玩,玩到最后就赖皮了,亲戚们走了以后,我给他洗澡,企图给予安静.回到房间哄睡觉,又叫嚷着要公公.公公来了又不依了,又叫要妈妈,俺的耐心终于被毫OVER了.把他扔到床的大枕头上.哭哭啼啼的,自己挣扎着爬起来,干嚎着要他的玩具小鸭,外公赶来,我正欲退出,却又被小人直呼妈妈妈妈地不让走.
看来老人的耐心是要比我们年轻人要好很多,我隔着门听到老爸在跟儿子玩顶牛牛,再过几分钟就听到老爸唱起了"两只老虎",一会就没动静了.推门一看,这活宝已经大睡了.
这场热闹的情景剧终于收场.
可我这当妈妈的心里很不是滋味.总有被打败的感觉.为什么孩子会这样呢?
带着问题,我看书店的育儿书籍,到网络寻找答案.
宝宝为什么会人来疯?以下是佐佐妈的心理总结.
从生理上来说,孩子人来疯的主要原因是婴幼儿气质中的情绪本质比较偏向兴奋,从心理学上来说,这是孩子特有的一种心理活动,多数是为了要引人注目,要客人对他有一种好感。同时这也是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一种表现。
生理心理两方面导致孩子“人来疯”
年幼的孩子神经中枢的抑制能力较差,遇到外界陌生的刺激会格外亢奋而且很难平息。在心理上,对孩子来说,所处的家庭是一个相对单纯的环境,社会交往很少,所以如果家里来了新的人或到了新的环境,改变了固有的交往关系,那么孩子就更想获得周围的认同,而孩子急于融入这种气氛,所以就会显得比较积极。在这方面,年龄越小的孩子分辨力越敏锐。他们为了让自己能够更好地适应新的社会关系,会模仿父母的行为,因此一个在环境中显得活跃的孩子,他(她)的母亲也通常是人群中的强势角色。
年幼的孩子神经中枢的抑制能力较差,遇到外界陌生的刺激会格外亢奋而且很难平息。在心理上,对孩子来说,所处的家庭是一个相对单纯的环境,社会交往很少,所以如果家里来了新的人或到了新的环境,改变了固有的交往关系,那么孩子就更想获得周围的认同,而孩子急于融入这种气氛,所以就会显得比较积极。在这方面,年龄越小的孩子分辨力越敏锐。他们为了让自己能够更好地适应新的社会关系,会模仿父母的行为,因此一个在环境中显得活跃的孩子,他(她)的母亲也通常是人群中的强势角色。
很明显,说中了问题的关键.想想也很对,宝贝在家平时基本上和家庭成员接触比较多,而家里平时也很少有客人来.环境相对的安静和单纯.而从我们家的佐佐小朋友身上,体现出很多的交际特质.开朗,热情,表现力顽强.碰到客人来访,别人一般总是喜欢夸奖,这使得他更热情.加上孩子处于年幼期,感情控制能力很弱,玩着玩着,就出现嘻嘻哈哈,反反复复,客人要走了不让走,客人走了还停不下来的情况.
如果碰上孩子困了想睡觉,就愈发不可收拾.
想到今天佐宝贝的表现,我还给他脸色看,还把他扔到床上.现在心里痛痛的,恨不得掐自己.怎么自己是个大人,还是个母亲,就不能再忍耐,换个方法,就可以让他慢慢平息情绪,好好睡觉呢?
我检讨.深深自责.
怎么正确对待孩子的行为?
家长要端正自身的态度.尽管对于孩子来说“人来疯”不是病症,但有时也要适当控制孩子的情绪。家长们可以选择以下方法来帮主孩子成长。
1.睡觉前梳理一天情绪
孩子在兴奋头儿上,家长强行制止孩子的行为收效并不大。这个时候外界对孩子的刺激太多,环境因素很复杂,教育效果不会太好。母亲如果对孩子的异常行为不赞同,可以选择在睡觉前帮助孩子梳理一遍白天的行为,同时表明自己的态度,这个时候除了母亲的话,孩子没有其他的感官刺激,因此能够更容易听进去。
2.用准确的形容词教育孩子
制止孩子的“人来疯”,家长只是单纯地告诉孩子“这样不好”或者是“影响恶劣”这些相对抽象的措辞,是起不到太大效用的。孩子对词汇的认知需要有一个从形象到抽象的过程,因此家长最好能够采取简洁明了又生动的语言,比如描述一下可能导致的后果,一步步让孩子认清“恶劣”、“危险”等词语背后的含义,这样给孩子留下的印象才会格外深刻。
3.家长要改变相处模式
当孩子发生“人来疯”的行为时,家长不要急于改变这种情况,因为直接的说教可能会使心理发育过程中的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6岁以前妈妈的作用最为重要,母子之间的相处模式不应该是从上至下的约束,而应该提倡家长和孩子玩在一起,等孩子丧失了戒备心之后,再有针对性地慢慢沟通和解决问题。先听孩子说什么,然后家长再回应,而不要只是一味强硬地要求.
另外,我还想补充一下,有时孩子会人来疯,不听家长的劝阻,也是和其它在场的人有关。比如当孩子调皮时,其它大人觉得很好笑。孩子本来就是想引人注意,看到大家笑更会误解为对他行为的认同。这时如果父母前去阻止,孩子当然不会听。而且,有时在父母前去阻止时,还会有其它的长辈,比如爷爷奶奶之类的,出面为孩子说话,孩子一见有人为他撑腰,自然更不把父母的话放在心上了。所以,面对孩子在他人面前一些的确很不适当的行为,其它大人要配合孩子父母,不能只把孩子当玩具一样来“玩”,也不要护短,这样才更有利于孩子成长。
孩子在兴奋头儿上,家长强行制止孩子的行为收效并不大。这个时候外界对孩子的刺激太多,环境因素很复杂,教育效果不会太好。母亲如果对孩子的异常行为不赞同,可以选择在睡觉前帮助孩子梳理一遍白天的行为,同时表明自己的态度,这个时候除了母亲的话,孩子没有其他的感官刺激,因此能够更容易听进去。
2.用准确的形容词教育孩子
制止孩子的“人来疯”,家长只是单纯地告诉孩子“这样不好”或者是“影响恶劣”这些相对抽象的措辞,是起不到太大效用的。孩子对词汇的认知需要有一个从形象到抽象的过程,因此家长最好能够采取简洁明了又生动的语言,比如描述一下可能导致的后果,一步步让孩子认清“恶劣”、“危险”等词语背后的含义,这样给孩子留下的印象才会格外深刻。
3.家长要改变相处模式
当孩子发生“人来疯”的行为时,家长不要急于改变这种情况,因为直接的说教可能会使心理发育过程中的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6岁以前妈妈的作用最为重要,母子之间的相处模式不应该是从上至下的约束,而应该提倡家长和孩子玩在一起,等孩子丧失了戒备心之后,再有针对性地慢慢沟通和解决问题。先听孩子说什么,然后家长再回应,而不要只是一味强硬地要求.
另外,我还想补充一下,有时孩子会人来疯,不听家长的劝阻,也是和其它在场的人有关。比如当孩子调皮时,其它大人觉得很好笑。孩子本来就是想引人注意,看到大家笑更会误解为对他行为的认同。这时如果父母前去阻止,孩子当然不会听。而且,有时在父母前去阻止时,还会有其它的长辈,比如爷爷奶奶之类的,出面为孩子说话,孩子一见有人为他撑腰,自然更不把父母的话放在心上了。所以,面对孩子在他人面前一些的确很不适当的行为,其它大人要配合孩子父母,不能只把孩子当玩具一样来“玩”,也不要护短,这样才更有利于孩子成长。
孩子是张白纸,一笔一划由家长描绘.在育儿的过程中我们因该更冷静,更耐心,更赋予智慧!下次客人再来我们家,当妈妈的就知道如何引导孩子的情绪,控制"疯"的情绪数值.这样,做妈妈的就没有那么累了.
前一篇:宝贝的行走计划
后一篇:可爱的背包小子(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