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14/orignal/4c1c398b111339b350d8d
【春日悟语】说说打包那点事
文/水如烟
中午回老爸那里吃饭,他幽默的问我:“2013年的主题是什么?”我愕然。老爸慢条斯理的说:“当然是反对奢侈浪费啊!”
如今,在省城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光盘行动”。最初听见,不解。“光盘行动”难道又有什么视频被“光盘”泄露?或者是什么新式的电子设备出现了?仔细研究,方明白其意义:反对舌尖上的浪费,吃光盘中的食物;吃不完的食物,打包!所谓“打包”:就是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将没有吃完、用完的食物用器皿带回家。简单的说就是:“吃不了,兜着走!”仔细回想,打包还真有其历史。
最早的打包。
计划经济时期,在生产、资源分配以及产品消费各方面,都是由政府进行计划的。一切吃、穿的生活用品凭票、凭证,按斤、按两供给。父母工资区区几十元,上有老下有小一家三代7口人,家庭经济状况可想而知。记忆中耳熟能详的布票、粮票、肉票、粮本,那些远离的记忆,一经提及仍是记忆犹新。民以食为天,那时能吃上一顿大米饭、见到白面馍馍的家庭屈指可数,多数家都是吃玉米面、白面两搀的馍馍,只有在过年时节改善一下伙食,吃顿米饭,蒸锅白面馍也不舍得吃呢!
记得有一天,妈妈回家比较晚,不等脱掉外衣就把我们四个带到厨房。我们好奇妈妈带回来的那个包包,待妈妈小心翼翼的打开包,四个孩子高兴的叫了起来,好香啊!那酸甜可口的锅包肉见也没有见过,别说吃了。毕竟小孩子嘴谗不计较是打包的东西,和爸爸一起吃的比过年都起劲。后来知道是妈妈单位请要账的吃饭,单位没有重要的事,一年也不会有一次饭局。饭后,妈妈单位的领导心疼没有吃完的菜,知道我们家四个孩子,嘱咐妈妈将剩余的菜带回家给四个孩子吃。
那时没有计划生育,一般家庭都是4-6个孩子,极少数家庭2个孩子,我们家姊妹4个。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面推行计划生育,1982年定为基本国策,2001年就成为国家的法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就已经不再是政策了! 在那个年代,一般人是下不起馆子,吃不起饭店的。哪似现在啊,火锅烧烤、湘菜粤菜东北菜样样齐全,浙江菜闽菜川菜五味俱全,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你吃不到的。回忆经历的最早打包,想想都感觉幸福。
最牛的打包。
一次,朋友请丫头的爸出去吃饭。半夜时分,睡眼朦胧。丫头爸喝的晃晃荡荡回来。哗,将一个精致的礼包放在餐桌上。吃惊的问:“这什么啊?”“大龙虾、螃蟹!”又禁不住纳闷的问:“你拿回来的?”
迷迷糊糊的回答:“是啊!你和丫头吃吧!”说完自顾自晃晃荡荡走到卧室,倒头酩酊大睡。这家伙一向是爱面子爱得要命,一定是喝多了才如此。
第二天清晨,以为丫头爸喝多记不得了,好奇的问起昨晚的事。结果那家伙还真记得:“昨天,大家只顾得喝酒,没怎么吃菜。看看整盘的龙虾、螃蟹都没有动,这么贵的东西,扔了不是可惜了!”“我的天,原来你一个大老爷们也懂得打包啊?”“嘿嘿,这次特殊嘛,下不为例!”原来,不是你不习惯,是你太爱面子啊!好的尝试没有错,不敢尝试才是错。
最远的打包。
丫头上大学,第一个生日在学校过。害怕丫头感觉孤单,和丫头爸去省城给她庆生,顺便探望一下。逛街时问丫头需要什么生日礼物,结果那丫头说什么也不需要,于是决定带孩子在外面吃点什么。丫头爸看丫头学习辛苦,准备好好慰劳一下。点菜时害怕丫头吃不好,结果菜点多了,丫头埋怨她爸浪费。嘿嘿,我家那丫头是个节俭的主,不似现在的孩子追求名牌,讲究吃穿!
饭后,结过帐。服务生温和的问:“打包吗?”“什么?打包?”第一次遇见服务生主动问客人是否打包,我们三人愣了。“不打!晚上要坐火车回家,怎么打包啊!”服务生再次温和的劝说:“打包吧!不然浪费了!”只好和丫头爸挑了两样汤汁少的菜品,用饭店的专用饭盒打了包。第二天早晨回到家,拿去妈妈家外甥女们围着餐桌吃的不亦乐乎。这可是我从千里之外打包回来的,容易嘛我!
最炫的打包。
以前单位在年终时,都要开个年会,安排单位职工吃个饭。由于单位的性质特点,女同事居多,需要顾及家中孩子。人虽在饭桌,心却已回家,吃的匆忙,席间饭菜剩的较多。那时丫头就读高中,于是建议大家打包,回家后不需要现忙做饭。每个人都挑自己孩子喜欢的菜,一人负责一个菜。因为都是同事,吃的时候很讲究,并没有胡乱夹菜。结果,女同志人手一个打包袋,哈哈,那场面真的有点炫。
我打包,不丢你的脸;打包不丢脸,浪费才可耻。餐桌上推杯换盏后打包者寥寥无几,我们国家一年浪费在餐桌上的就有几个亿。也许,打包不是最理想的选择,控制我们舌尖上的浪费才是最好的选择。打包回家的菜,如果不是当时食用,荤菜必须加热后才可以食用。如果每个人都克服“好面子”的心里,适当点菜,餐后打包,杜绝浪费,节俭这个远离的词,渐渐回归人心,你“光盘”我光荣!
成由俭败于奢,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从小事做起,你不做,是更大的浪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