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史海钩沉 |
与玄奘法师相关的几个寺庙
大慈恩寺
大慈恩寺是唐代规模最大的寺院,占当时进昌坊一半的面积,共有十多座院落,现存寺院面积只是当时的一个西塔院。现在的大慈恩寺座北向南,主要建筑有:山门、钟鼓楼、大雄宝殿、藏经楼、法堂、寮房等。
寺院最北面建有著名的大雁塔。当时寺院建成后,就由朝廷延请玄奘法师任慈恩寺上座,设置译场,在此主持翻译佛经并讲经说法。玄奘为珍藏从印度带回的大量梵本佛典,在公元652年仿照西域建筑形式修建五层方塔安放梵本,该塔当时名为慈恩寺塔,后根据天竺寺僧葬雁建塔的故事,所以改称“大雁塔”,沿用至到现在。塔原为砖表土心五层方形,经五十年风雨剥蚀,公元701—704年用纯砖重加营建为七层,后又改建为十层,遭兵火破坏仅存七层。明代在外表加砌砖面保护,至今仍保留了外加砖面的七层原状。塔身高约 六十四米,呈四角锥体,各层四面均有砖券拱门洞,沿塔内中心梯道可一直到达顶层。底层西侧石门门楣的阴线雕刻佛说法殿堂图,线条非常有劲、构图精妙,是研究唐代建筑、绘画、雕刻艺术的重要文物。底层南门洞东西两侧砖龛内各有石碑一座,据传为玄奘亲手竖立。东侧碑文是唐太宗撰写的《大唐三藏圣教序》,西侧碑文为唐高宗撰写的《大唐三藏圣教序记》。
大慈恩寺在中国翻译史和佛教史上都占有相当重要位置。玄奘在此主持译经事业,亲任译主,五十名学德兼备的高僧帮助,制定了翻译例律,人员有严密分工。玄奘译经二十年,开设了四处译场,在大慈恩寺历经十年,连同其它三处总计译出经论75部,1335卷。
玄奘还是中国佛教唯识宗的始祖,并培养了一批唯识学者,其中最著名的是窥基,所以世称玄奘为大慈恩寺“三藏法师”,称窥基为慈恩大师。大慈恩寺也成为唯识宗的祖庭,又因该宗在大慈恩寺创立,又叫慈恩宗。
1983年,大慈恩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玉华宫
玉华寺遗址,位于陕西省铜川市五华乡玉华村北2公里的玉华山。原名仁智宫。为唐高祖李渊武德七年(公元624年)营造、贞观二十六年(公元646年)扩建改名为玉华宫,成为唐大宗李世民的行官。
据资料记载,唐玉华宫由9座巍峨的宫殿组成。正殿名玉华殿,贞观二十二年,李世民曾在此召见三藏法师玄奘。另外,李世民御制的《大唐三藏圣教序》及皇太子李治制的《述三藏圣记》皆在此作成。为了让这位高僧有一个更加清静的道场,唐高宗李治水徽二年(公元651年),废宫改名五华寺,唐高宗敕玄奘在此翻译佛经。
玄奘一生翻译佛经74部。公元660—662年,他在玉华寺翻译完成了其舍化前的最后一本佛径《大般苦经》、高宗檩德元年664年2月5日夜半圆寂,享年62岁。不幸消息传到京师长安后,朝野为之悲痛万分。据史料记载,当玄奘遗骨从玉华缓缓南下,归葬于长安东郊沙河东岸的白鹿塬上时,仕女送葬者达数万人之多。天宝之乱后,玉华寺颓废。诗人杜甫北行至此,触景伤情,写诗道:“溪回松风长,苍鼠窜古瓦。不知何王殿,遗构绝壁下。”“当时侍金舆,故物独石马”。至宋代,连那匹石马也不存在了。
玉华的石室中有佛像一尊,侧刻“大唐龙朔二年三藏法师玄奘敬造释珈佛像工供养”20字,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
玉华寺遗址内存留有关宫、寺的碑石文物,为数比其它唐宫遗址都要多。近几年,在玉华寺遗址内,又发现了古代瓷窑遗址和冶铁遗址,对研究我国陶瓷史和本地冶铁情况,提供了新的资料。
此次考古发掘的范围,主要是玄奘圆寂的唐玉华寺肃成院。此前,通过所打200多个探眼,已发现这里地表以下2.7米依次存在清、明、元、宋、唐及新石器文化层,文化遗存丰富。经铜川市考古工作者8个月的工作,到4月初已发掘至元代文化层。出上了一批珍贵文物。
50年代时,在此处发现了玄奘公元659年至664年间雕就的从印度拓印回的如来佛足印刻石,考证为我国最早的佛足雕造。可惜佛足印石已残约三分之一,仅余3字。此次考古出土的佛足印残块,正为有题字的部分。据介绍,残块呈不规则四边形,未清理的表面清晰可见“佛迹记”、“摩羯陀国 ”、“释迦 ”、“奘亲观礼图”等字样。详细考证,尚待进一步整理。
遗址还出土了元代莲花佛像座,唐代佛像座(残),明代琉璃龙形屋脊构件、金元兽面瓦当及大量唐以下历代建筑材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