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7.欣赏,趣味欣赏 ——《初中说明文简明构思指导》教学实录

(2017-06-14 18:25:28)
标签:

教育

分类: 精品教案

17.欣赏,趣味欣赏

——《初中说明文简明构思指导》教学实录

 

艺术地、科学地开发与运用课内外的语言资源。

 

时间:

地点:哈尔滨《百家作文指导》编辑部

 

师: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是:说明文构思,也就是简明构思技巧。这是我们的学习内容,比较简单,比较简明。但是“简单”跟“简明”是不同的,认识不一样。

现在我们来看目前课标对我们初中写作说明文的要求。

(大屏幕显示)

课标要求: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有独立完成写作的意识,注重写作过程,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

再有,我们学写说明文,应该有哪些背景知识?我们主要学习怎样把片段展开,或把一篇短小的说明文展开,或者把一个口头的说明文展开。重点学习“有序”,一步一步地、很有层次地、很明晰地说明,就是“有序”。

其实“有序”这个问题,我们在平时的口头表达中,几乎是天然的。比如说:今天出门,天气很冷,要穿什么衣服,戴什么帽子,穿什么鞋子,它是很有序的。但写成文章时,却感到不能很好地用我们的思维把它表达出来。

今天重点解决“有序”的问题。下面是写作的背景知识。

(大屏幕显示)

最基本的要求是:

第一,思路清晰,顺序清楚。第二,可运用总分式这种基本的结构形式,一般的说明文基本都是运用总分式结构来进行说明,对基本形式进行变化。第三,要明白、清楚地表现事物的特征。第四,需要运用一定的说明方法。

比如说: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等等。有了这些背景知识,我们就能够动手写简单的说明文,下面我们来进行学习方法的探讨。看第一篇文章。

说说它是按怎样的顺序展开的。

(生读短文《西红柿炒鸡蛋》)

如果哪天父母都因公事耽误在外边,无法回家做饭给你吃,那该怎么办呢?今天我教大家做一道最简单的菜——西红柿炒鸡蛋。

第一步,煎鸡蛋。拿出鸡蛋,把蛋清、蛋黄打在碗里,用筷子搅拌好。再往锅里放入适量的油,待锅内油热后,把鸡蛋倒入锅内,妙成块状盛入碗内。

第二步,炒西红柿。把西红柿切成任意形状,但大小不要相差太多。然后把少量油放入锅内,等油热以后,再放人适量作的盐和少量酱油,随后放西红柿块翻炒。

第三步,西红柿炒熟后,便将先前煎好鸡蛋再倒入锅内,翻炒几次,便可盛入盘内。

在炒这道菜的过程中,要注意不要将鸡蛋煎糊了,另外炒西红柿时,除了放盐,也可按个人喜好加入些糖,还要注意一定不要多加水。

师:好!哪个同学杰说一下《西红柿炒鸡蛋》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展开的?

生:我认为这篇文章是按照时间顺序展开的。因为我看到了一些关键词。比如说:“第一步”、“再”、“第二步”、“然后”、“第三步”等等。

师:好的,按时间顺序开展。还有哪位同学有不同意见?

生:我认为是按逻辑顺序展开的。刚开始是煎鸡蛋,把这个鸡蛋处理好之后,再炒西红柿,这两件主要的事,其顺序不能颠倒。西红柿炒好后,再加入鸡蛋,把它们一起翻炒,最后再加入调料,这些顺序不能颠倒。所以我认为是逻辑顺序。

师:这也是一个顺序。

生:我也觉得是按逻辑顺序来安排的。因为它是有序地安排的,有“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所以我觉得是逻辑顺序。

师:还有没有同学有不同的看法?

老师来表述一下。我认为这篇文章,简单点,可以不说是逻辑顺序。为什么呢?逻辑顺序,有一个认识事物由浅入深的深入过程。但在这篇文章里,不容易看出这一点,而且,我认为这个顺序也是可以颠倒的,先炒西红柿,再炒鸡蛋,然后把它们混在一起,也是可以的。作者之所以这样写,就是为了“有序”,一步一步地给我们讲述得非常清楚。因此,这样一个构思方法,我们可以把它叫做“分步骤说明”。

那么,什么叫做“分步骤说明”呢?

(大屏幕显示):

分步骤说明,就是有先有后地说明事件的进程和事物的特点,在行文中,它往往有明显的时间标志、先后标志、步骤标志。

对于这三个标志,你也许会问先后标志不就是时间标志吗?有时候,先后标志并不一定是时间标志。比如说:有人向你问路,到哪里?怎么走?你告诉他:先走哪,然后拐个弯,再走哪,隐含着时间标志,但先后标志比较明晰。

继续看第二题:读下面短文,想一想:对它的这种展开方式,可以怎样命名?

咱们刚才是分步骤说明,那么给第二篇文章命什么名呢?同样的方法,也是抓住关键、标志性词语,来感受它的顺序。

(生读短文)

水不仅是创造生命的液体,也是一种神奇的物质。

水的一个非凡特性是它能够溶解大多数物质的能力。

水的一个奇异属性是它的稳定性。即使加热到摄氏2000度,也只有极少一部分水分子会分解成氢原子和氧原子。而在这一温度下,大多数物质都不能保留原来的分子结构。

水的另一个奇特之处是,它沸腾的温度取决于气压。海拔越高,水的沸点越低。因此在西藏高原,藏人可以在水沸腾的时候喝他们喜爱的酥油茶。很多刚到印度的藏人常习惯性地端起开水冲泡的茶就喝,他们经常被烫得龇牙咧嘴。

水的一个更重要的特性体现在它的固态上。水在结冰的时候体积增加,但密度比液态时低。当冰在水体表面形成后,它对下面的液态水能起保护作用。除了很浅的一些湖泊和海域,所有水体在最寒冷的冬季仍然保留液态水,从而使水中的生命继续活下去。如果冰的密度大于水,那么在地球早期,海洋将冻成固体状态,地球上也就不可能出现生命及生命的进化。

师:好,我们先来提取全文的关键信息,读四句话。老师来说第一句话。“水不仅是创造生命的液体,也是一种神奇的物质。”

生:(齐读)“水的一个非凡特性是它能够溶解大多数物质的能力。”

“水的一个奇异属性是它的稳定性。”

“水的另一个奇特之处是,它沸腾的温度取决于气压。”

师:“一个”、“一个”、“一个”、“一个”,连续四个“一个”,说明水神奇的四个特点。对不对?那么,这样的展开顺序给一个什么命名呢?给我们写作上的启示是什么呢?

生:我觉得应该是“总分”的顺序。

师:总分是一种结构形式,我们命名的关键是“命”它的“分”,它怎样分?

生:我认为它的分就是“分部分”说明。

师:哦!一部分一部分说,但它是抽象的,它是一个特性一个特性,就和“一个部分”有点矛盾。

生:我认为这是“分特性”说明。

师:这个见解是可以,但我觉得狭窄了一点,假如有的事情不是从特性方面讲呢?这位同学来试一下。

生:我觉得它是按“分特征”来说的。

师:跟分特性差不多。还有什么见解吗?

生:我认为是按“分类别”来说明的。

师:“分类别”,特性是有类别的,但它指的是“水”这一种物质的特性。好!你呢?

生:我觉得它是按“分层次”来说的。

师:一个层次,一个层次展开,也是有顺序的,怎样用最能够指导我们构思的一个命名呢?老师来告诉你们。

“分要点说明”。(大屏幕显示):

就是从分述的角度,对说明对象进行一点、二点、三点……的说明,几个要点说完了,事物的特点就显现了。

师:这个“分要点”说明,在咱们的数理化学习里面,几乎是天天用到。

我不知道你们在学校学过《中国石拱桥》这篇文章没有?

《中国石拱桥》在说明一座石拱桥的特点时,就是分了一、二、三、四点。老师来念给你们听听。

这座桥的特点是:(一)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 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因而大拱上面的道路没有陡坡,便于车马上下。(二)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这是创造性的设计,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涨的时候,还可以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同时,拱上加拱,桥身也更美观。(三)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就像这么多同样形状的弓合龙在一起,做成了一个弧形的桥洞。每道拱圈都能独立支撑上面的重量,一道坏了,其他各道不致受到影响。(四)全桥结构匀称,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桥上的石栏石板也雕刻得古朴美观。

看第三篇文章。读下面短文,体会它展开的方式。要思考,关键词要画出来。

(学生看文章)

我家有一盏结构新颖、造型优美的工艺台灯。

这台灯是淡绿色的,椭圆形。陶瓷基座上,隐约可见如莲叶一般的叶脉花纹。基座四周有18瓣粉红色向上翻翘的莲花瓣,右边有一含苞待放的粉红色花蕾。这花蕾其实是台灯的启动按钮,只要把花蕾向前轻轻一推,灯就亮了。往顺时针方向旋转花蕾,灯光亮度增强;往反时针方向旋转花蕾,灯光亮度就减弱;把花蕾向后一推,灯就熄了。MADE IN CHINA的金色英文大写字母围绕在花蕾四周。在花蕾右后方有一根约7厘米长的墨绿色支架,它的顶端支撑着一个呈荷叶状的日历台,只要用手轻轻按一下支架上的小按钮,随着咔嚓一声,日期就会显现出来。

在基座的左方是一根12厘米下粗上细、形同莲藕的白色陶瓷灯柱,在它的顶端是一根长约22厘米的不锈钢镀铜细弯管,弯管的底端向上弯曲固定在莲藕灯柱上;顶端向下弯曲,装有一个黑色灯头,灯头上安着一只25瓦白炽灯泡。灯泡头上戴着一顶漂亮的帽子——灯罩。灯罩是用镀铜不锈钢丝编成的6个空心莲花瓣形的环,中间各镶嵌着一片乳白色的有机玻璃,做成莲花瓣。

整个灯罩就是一朵金光闪闪晶莹剔透的盛开的莲花。其中一片花瓣上还有一个小孔,可以滴注少许香精,灯亮时,使人既见莲花之形,又可以嗅到传来的阵阵莲香。

你看,这盏台灯,底座就是一个莲花台,灯柱是莲藕,灯罩是莲花,灯泡正好是花蕊,启动电钮是花蕾,日历架则是一柄莲叶。灯一亮,满堂生辉,香气扑鼻,大有出污泥而不染的神韵。难怪这台灯叫做金色莲花灯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它是怎么展开说明顺序的?你有发现了,先说一下。

生:我抓到了第一个关键词:“淡绿色的,椭圆形”。第二个是“一根12厘米下粗上细、形同莲藕的白色陶瓷灯柱”。我认为这篇文章是按照“部位”说明的,先总体说台灯是椭圆形的基座,再说灯柱,最后再说灯罩。

师:全班同学来看最后一段。读。

(生齐读)

你看,这盏台灯,底座就是一个莲花台,灯柱是莲藕,灯罩是莲花,灯泡正好是花蕊,启动电钮是花蕾,日历架则是一柄莲叶。灯一亮,满堂生辉,香气扑鼻,大有出污泥而不染的神韵。难怪这台灯叫做金色莲花灯

师:好,再做一个动作,把“底座”和前面的第一段的一个词连起来,把“灯柱”和第二个地方连起来,把“灯罩”和一个地方连起来。我们可以发现,正如刚才这个同学说的总分式的结构,用“分部位”说明的方式来展开它的顺序。那么,什么是分部位说明呢?

(大屏幕显示):

分部位说明,就是有意地对说明对象进行“划分”。从而分部位一处一处地说,一块一块地说,一个方面一个方面地说。

分部位说明主要用于对整体的、静态的事物特别是建筑物进行说明。它的主要特点是,对事物分部位、按结构、依特点进行分解说明;分说的各部分内容既彼此独立又相互依存;分说的各部分内容与说明对象之间的关系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分部位”适宜一个实在的事物,比如说建筑物,景点这些实在的事物,一块一块地说,一处一处地说,而且这种划分是有意识的,是为了“有序”地展开。

好,看第四篇。读下面的选文,根据文中的中心句,揣摩它的展开方式。先自己看,然后同桌之间商量一下。

师:第一步,找它的中心句;第二步,看各段是怎样围绕中心句展开的。

(生读短文)

洪水是天降暴雨或冰雪急骤消融等自然因素和水库垮坝等人为因素引起的江河湖水水量迅速增加或水位急剧上涨的自然现象。

我国江河众多,流域面积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约5800多条。据专家介绍,根据河流洪水的成因条件,洪水可以分为暴雨洪水、融雪洪水和冰凌洪水。

暴雨洪水是由于暴雨产生。我国绝大多数河流的洪水都是由暴雨产生的。这种类型的洪水多发生在夏秋季节,发生的时间自南向北逐渐推迟。由于暴雨持续时间长,覆盖面广,降水总量大,在流域内往往形成组合型的暴雨洪水,常可造成大面积的严重灾害。

融雪洪水是由冰融水和积雪融水为主要补给来源的洪水。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和西北高纬度地区,一般发生在45月。

冰凌洪水的产生,是由于大量冰凌阻塞河道,导致冰塞或冰坝形成,使上游水位显著升高。当冰塞融解、冰坝突然坍塌时,槽蓄洪水下泄,形成洪水。

师:好,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达你的见解。

生:我认为这篇文章的中心句是“我国江河众多,流域面积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约5800多条。据专家介绍,根据河流洪水的成因条件,洪水可以分为暴雨洪水、融雪洪水和冰凌洪水。”我感觉这篇文章的展开方式是“分类别”,它把洪水分为三类,以下三四两段分别说明“融雪洪水”和“冰融洪水”的形成过程。

师:很好,几乎没有争议,但还有一个同学想发言,说一下你的见解。

生:我认为它的确是“分类别”的说明方法,但中心句应该是“据专家介绍,根据河流洪水的成因条件,洪水可以分为暴雨洪水、融雪洪水和冰凌洪水。”下面的三四段各有中心句,这个里面隐含着它的特征是什么。

师:他总结得非常细,这是我们找中心句最简洁的方式。这段就是先总说洪水的特征,然后展开谈三种洪水是怎么回事?怎样形成的?也是分主次,也是一个逻辑顺序。第四种说明展开的方式就是“分类别”的说明方式。

(大屏幕显示):

分类别说明主要用于需要分门别类、划分组合进行解说的群体事物。它的主要特点是,以说明对象的本质属性为标准,把众多的说明对象分成若干并列的种类,然后再对各个种类的事物特点分别加以说明。说明对象与分类说明的各部分关系为领属关系。分类说明显现在文面上,使文章的主体部分呈横式结构。分类说明可以在如下方面得到运用:(1)对事物进行分类说明。(2)事物兼及事理分类说明。(3)对生活现象进行分类说明。

师:整理一下笔记,你还有什么要补充的?

生:我想补充一下,我认为它是由概括到具体。

师:由概括到具体也是一种逻辑顺序。好。谢谢!分类说明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会常常用到。好,笔记做完了的同学,就看第五篇文章,这就难一点了。

读下面的文章,抓住两段之间的关系,分析它的展开方式。提示一下,《人民币上的风景图》分为两段,第一段是对六幅人民币的风景图的说明,因此第一段是很明显的分类别的说明。复杂就复杂在:第一段和第二段是怎样的关系?为什么放在一处?这样写又有什么好处?

(生读短文)

八十年代的新版式人民币背面,从1元至100元共六种,各有一幅特定的名胜古迹风景画,颇有观赏价值。1元票背面印的是八达岭俯视图。八达岭是长城的高峰,图中山峦重叠,一望无垠,首尾杳然的长城偃伏在万山丛中,蔚为奇观。2元票背面印的是“南天一柱”的风景图,“南天一柱”位于海南岛最南端的三亚市“天涯海角名胜古迹”风景点中。这是一块屹立在海边的参天巨石,巨石上刻有“天涯”二字,传说是苏东坡所书。还刻有“南天一柱”四个大字,是清代人所刻。此处三面临海,一面靠山,气势非凡。5元票背面印的是巫峡风景图。巫峡以幽深奇丽、迂回曲折著称,常有云雾缭绕,幻成各种奇景。10元票面背面印的是珠穆朗玛峰风景图。珠峰是世界著名的第一高峰。50元票面背面印的是黄河壶口风景图。黄河壶口位于黄河中游峡谷最险峻的河段。两岸陡峭,仅宽3050米,大量河水奔流而出,汹涌澎湃,气势磅礴。100元票面背面印有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风景图。

综观新版人民币上的风景图,可以看到设计者的构思十分深广。在时序上,既有长城代表我国悠久的文明史,又有井冈山象征我国光荣的革命史;在地域上,基本上包括了我国疆土的东西南北中;在景观上,有山峦,也有江海;有人工建造的建筑物,也有天然形成的奇景。人们在品评欣赏它们的同时,会为伟大祖国感到自豪。

师:好!有同学发言了。请你说说你的见解。

生:我认为这篇文章的展开方式是“从局部到具体”。首先是第一段“八十年代的新版式人民币的背面”,从一元、到一百元分别介绍,然后“综观新版人民币上的风景图”,从整体上来叙述新版人民币风景图。

师:对,前面一段是具体,后面一段写得很概括。前面一段以说明风景图为主,后面一段以说明风景图设计的特点为主,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展开方式?

生:我觉得这个方式是由现象——人民币上的风景图,到设计者的构思十分深广。人们在欣赏它的同时,会对伟大祖国感到自豪。它这里既有长城,代表了我国悠久的文明史,又有井冈山,象征我国光荣的革命史等。

师:由“现象到构思”。它是一种逻辑顺序。

生:我觉得是“由现象到本质”,“由具体到概括”。第一段写它是什么样的,第二段写它为什么是这样的。

师:我同意你的看法,“由具体到概括”,但我不太同意“由现象到本质”这个说法。我们来看一下第二段的第一句话:“综观新版人民币上的风景图,可以看到设计者的构思十分深广”。这是一句什么样的句子呢?

生:这句话有比较重要的作用,它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它写出了具体的人民币上的风景图,下面是综观,我认为它是承上启下。

师:是,它的作用是承上启下,它表达的感情色彩、表达方式是什么?好!这位同学。

生:我认为它是“由外表到内涵”,因为它的第一段说的是人民币风景图的外表,下一段说的是内涵。

师:这句话就是点明它的内涵怎样,这就叫做“评价”,这是用“评价式”的语言说明事物。咱们现在设想,当你向人家介绍冰雕的特点的时候,用这种方式就比较科学:首先说明,然后用评价、赞美的语言。不信,你们去看一下导游的导游词基本的模式:都是先说明事物,然后说明对它的欣赏,对它的评价,对它的赞美。因此,这样一种展开方式叫“分偏正说明”。

那么,什么是分偏正说明:就是:

(大屏幕显示):

分偏正说明围绕整个说明对象,先用主要的篇幅说明事物的特点,这是“正”。然后用一定的篇幅对事物的特点或进行评价、评赞、引申,或表达感想,或总说原因、缘由、优点、好处等等,将说明对象的特点再引申一步。这一定的“篇幅”就是“偏”。

生:我提一个问题,就是“由现象到本质”和“由现象到内涵”,有什么区别?

师:“本质”是最主要的特点,它的概念小,主要谈论重要的、突出的、最重要的特点。而“内涵”表现的内容与角度多一点。

再看第六个语段,《冰中纸牌的秘密》。这第六个语段就比较容易了。

(大屏幕显示)

“冰中纸牌”的表演者手里有一副纸牌,他拿着这副牌走到观众面前,请其中一位客人抽出一张纸牌,并让他将这张牌撕成四块,然后交还表演者,表演者又把其中的一块交给第二位客人保管,再由第三位客人将剩下的三块烧掉。然后,表演者请其他人端出一个盘子,只见盘子上放着一块冰,冰块里冻着一张缺少四分之一的纸牌,观众自然想到了第二位客人手中的一小块纸牌。敲开冰块,拿出纸牌,与那一小块相拼,竟然天衣无缝,完全吻合。

这个节目的奥秘在于:首先选出一张牌,即客人以后要抽的那张牌,再从另外一张完全一样的牌中撕下四分之一,好好保存起来。然后将这张缺少四分之一的牌冻在一块冰内。客人抽牌是带“强制性”的,也就是说,他只能抽中和冰中牌一样的那张牌;而且还要让他觉得是在任意抽牌。如何做到这一点呢?很容易:开始表演时,表演者手拿着一副普通牌,他将牌展开给客人看,接着洗牌,洗完牌便凭借巧妙的手法,把普通牌换成一副全由同样牌组成的纸牌,即这副牌里每一张的花色点数均与冰中的牌一样。将其中一块与冰中牌所缺的四分之一块互换,然后交给第二位客人,以免抽牌的客人看出破绽。

师:这么快,这位同学先举手,你说一说。

生:我认为这篇文章是按照“由现象到本质”来说的。首先它描写的现象是这个魔术的进行过程,然后从本质上揭示这个魔术的秘密。

师:“秘密”。你看前面五个,分步骤说明、分要点说明、分部位说明、分类别说明、分偏正说明。你看这第六个是什么?命一个名。你看出了是由表象到它的秘密。那么是什么?商量一下,给它取一个名字。

生:我认为它是分表里来说明,先说表面现象,再解说实质,解说它的套路。

师:先说表面的现象,然后解说现象发生的道理。提示一下,刚才那位同学用了“表面”的“表”,由表象到什么?你来!

生:我同意他的说法,也是分表里来说明,有一句话叫做“由表及里”,因为它是先写表面,然后讲道理。

师:你论证得很充分。你呢?

生:我认为是由表及里。先写表面“演”的效果,然后写他真正内在的手法。

师:多聪明!一下子就有这么多同学举手。这是“分表里说明”。

(大屏幕显示):

分表里说明往往先说明事物的表象,再解说这种表象后面的原因、原理、机制、奥秘等等。分表里说明表现出由浅入深的写作思路,需要作者有比较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

师:好,我们今天学习的是“六分法”,这个“六分法”其实很简单,老师给你们看一看,这既是运用、分析,又提炼出写作的规律。其实,远远不止六分法,还有更多的分法。这是说明文写作的第一步,叫做“有序”。构思的条理很清晰,然后第二步、第三步,解决的是语言的问题、手法的问题。

下面我们来小结一下“说明文构思与写作的步骤”。

明确说明对象。我要说什么。

比如说,给你们几个题目:《我最喜欢的一景(或一物)》;《向你说说        》,自选一个对象;《改变我生活的小天使》,它也是要你选择一个对象;《我的房间多美好》,规定的对象;《        好处多》,这也是要你选对象。

然后,勾勒结构模式。

是总分、分总、分分,还是总分总的等等。

决定分说顺序。

注重语言运用。

我们来看看题目,我们简单地看一看,实践一下,就可以知道同学们学到了什么。

《原来它的道理是这样的》。这样一个题目,咱们一看这个题目,就可以知道用怎样一种方式?

生:由表及里。

师:对不对?

生:对!

师:《我的房间多美好》。

生:分部位说明。

师:合情合理。分部位说明,同时可以“分偏正”吧,是不是?分部位在第一段写,然后用感叹的主、评价的话、赞美的话写一段抒情式的语言写成“偏正式”。所以学到这些技法,还要运用。这些题目,建议大家下去后好好构思一下。

谢谢同学们的劳动!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万民蓉    整理)

 

 

[映潮说课]

精选教学内容

 

这个教例中,教学材料组织得非常好。

也就是说,这个课的教学内容是建立在非常精细地选择的基础上的。

从教学内容上我们可以看得出来。教师先后有序地进行了这样一些内容的教学:

分步骤说明

分要点说明

分部位说明

分类别说明

分偏正说明

分表里说明

这样的精选体现出教学内容丰富周全的特点,表现出教学思路严密和富有逻辑性的特点。当然也就表现出教师对教学过程的精心构思。

这种精选是符合课标的要求的。

课标说:教材内容的安排应避免繁琐化,应简化头绪,突出重点,加强整合,注重情感态度、知识能力之间的联系,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这就告诉我们,我们要通过精练的途径去简化与整合教学内容,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从阅读教学的角度来看,一般来讲,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对教学内容进行精选:

从课文片段的角度去精选。

从课文整体的角度去精选。

从多篇课文整合的角度去精选。

从专题探究的角度去精选。

从写作教学的角度来看,这种精选也是可行的。如笔者曾经运用“从多篇课文整合的角度去精选”的思路成功地组织了《语言运用小练笔指导——建筑、风景类说明文片段的语言表达规律探求(之一)》的教学。如:

赞一笔:用评说、评介、点示性的语言进行评赞,点出事物的意义,揭示事物的价值。例:

紫禁城的城墙十米多高,有四座城门:南面午门,北面神武门,东西面东华门、西华门。宫城呈长方形,占地72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多间。城墙外是五十多米宽的护城河。城墙的四角上,各有一座玲珑奇巧的角楼。故宫建筑群规模宏大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

衬一笔:写出感受,写出人们的喜爱,从侧面表现事物的美好、精致、迷人。例:

苏州园林里的门和窗,图案设计和雕镂琢磨功夫都是工艺美术的上品。大致说来,那些门和窗尽量工细而决不庸俗,即使简朴而别具匠心。四扇,八扇,十二扇,综合起来看,谁都要赞叹这是高度的图案美。摄影家挺喜欢这些门和窗,他们斟酌着光和影,摄成称心满意的照片。

引一笔:引入观感、诗句、说法等方面的原文,以表现事物突出特点。例:

多么令人向往的威尼斯啊!一到罗马,意大利朋友热情地对我说:“没有到过威尼斯,就不算来过意大利。她是世界上最有魅力的城市,亚得里亚海滨的一串明珠。”果真,明珠正迎着人们闪闪发光哩!——118个岛屿,177条大小河道相互沟通,由401座各式各样的桥梁串连缀接而成的“水都”,就像一串颗颗珍珠连缀起来的瑰宝。入夜,灯光映着碧水,明月照亮大海,泛舟在亚得里亚海滨像进了水晶宫一般,真是人间奇景。

补一笔:补说与事物有关的另外事物,以增加事物的立体感、美感。例:

坐落天坛东路与南外二环、南护城河交会处的玉蜓立交桥,更加壮美。它是桥群组成的。八座跨河桥,六座匝道桥,四座通道桥,三座铁路箱涵,组成一个庞大的桥的系统,建桥总面积是三元桥的两倍多。它造型别致,一座座桥,组成一只巨大的振翅欲飞的蜻蜓,仿佛是刻意创作的超大型艺术雕塑。加上桥下静静的流水,桥区棵棵绿荫晃动的国槐、白杨,片片流翠的草坪,团团姹紫嫣红的月季,构成一幅巨大的工笔画“玉蜓图”。

插一笔:腾出笔来,插进作者的观点,以表明事物的艺术效果。例:

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