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湖北恩施8名小学生被杀:父母如何避免悲剧发生在孩子身上?

(2019-09-05 00:22:28)

广州市晴日心身专科门诊部-精神心理科- 何日辉

前日,湖北恩施发生了一起校园恶性刑事案件,8名小学生死亡、2名受伤。犯罪嫌疑人于某被恩施警方现场抓获。

https://pic.wenwo.com/fimg/60478261415.jpg

图片来源于“平安恩施”

https://pic.wenwo.com/fimg/60671261416.jpg

案发后现场图,图片来源于网络

谁都不曾想到,这所乡村小学才刚开学一周,小学生们还沉浸在新学期的欢乐中,悲剧就这样悄然降临了。这是一场令人痛心疾首的巨大悲剧,这么多无辜的小学生遇难,我感到悲痛!

经警方初步查明,行凶者于某40岁,是当地人,未婚,有刑事犯罪前科。还有报道指出,事发前,于某多次到这间小学踩点,进行了周密的筹划,还找到了学校的安保漏洞,最终行凶作案。有居民目睹,事发当天他拿着菜刀直奔事发小学。

更让人感到震惊的是,报道称,于某此前入狱的原因是因前女友和他分手,他心有不甘,竟残忍地挖掉女友一只眼睛。为此他坐牢8年,去年5月份刑满释放。

很多人都难以理解于某滥杀无辜的行为,甚至有些精神心理专家都未必了解他的作案动机。但我认为,他的犯罪行为其实是有迹可循的,希望能够帮助大众加强对这类“危险人物”的识别和警惕。

从精神心理学角度来看,于某应该是一个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患者。

于某上次犯罪是因为女友提出与他分手。对一般人而言,遇到这种事会难过、悲伤,但不会因此恶意报复对方,毕竟每个人都有恋爱自由。

但于某却因此心生愤懑,实施残忍的报复行为,这是典型的人格障碍患者的表现。他将分手所有的责任都归结于女友,严重缺乏自我反省能力,是典型的“外归因”模式。

每个人遇事时的归因模式往往与原生家庭的教育有关。于某的父母很可能在生活中,遇到挫折和矛盾冲突时,也严重缺乏自我反省能力,总是将错误归咎于别人。

在父母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于某也同样总是将责任推卸给他人,不懂得自我反省。久而久之,他对外界的愤怒也不断累积,逐渐形成了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还有很多人都会疑惑,于某既然仇恨社会,为什么不去公共社会场合捣乱,而要如此残忍,选择对小学生下手呢?

首先,于某这类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患者对社会十分仇视,他们已经豁出去了,不但想要报复社会,还要制造轰动,唯恐天下不乱。所以,他们倾向于实施对社会有严重负面影响的事件。小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是每个家庭的希望,选择对他们下手,造成的不良影响也是最大的。

另外,反社会人格障碍患者的内心其实是自卑的,往往是现实中的失败者,他们虽然仇视社会,但并不敢攻击比自己成功、有能力的人。

再加上于某身材弱小,如果他向自保能力健全的成年人下手,很可能被“反杀”,报复社会的计划也难以实施。所以,他选择了向比自己更弱小的人下手——小学生。

也许还有人会疑惑,于某坐牢8年,为什么这段监狱的经历没有让他吸取教训,安分做人呢?

其实,像于某这类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患者,他们因为触犯法律而入狱后,由于丧失自我反省能力,法律的惩戒可能会强化他们对社会的愤怒。而且,监狱里往往缺乏有效的、深入的心理治疗,就算有,也是比较浅层的心理咨询。这对人格障碍患者的治疗作用微乎其微。

https://pic.wenwo.com/fimg/60971261417.jpg

图片来源于网络

因此,他们一旦出狱,极有可能再次报复社会,甚至采取更加极端的方式。而且,于某有过犯罪记录,出狱后可能会在社会上到处碰壁,受到歧视,这更是火上浇油,激化了他对社会的愤怒。

近几年,社会上类似滥杀无辜的恶性事件总是频繁发生,令人无比痛心!

2018年6月28日,上海徐汇1名男子持菜刀将2名男童砍死,另1名男童及女性家长受伤。

2018年10月26日,重庆巴南区鱼洞新世纪幼儿园发生砍人事件,一女子持菜刀砍人,14名孩子受伤。

2018年11月22日,辽宁建昌县二小门前,一辆奥迪车逆行撞进正过马路的数十名学前班儿童群中,造成5死18伤。

2019年,1月8日,北京市西城区宣师一附小校内发生一男子伤害孩子事件,共有20个孩子受伤,其中3人伤势较重,嫌疑人被当场控制。

还有,我专门撰文分析过的陕西米脂校园砍杀案。2018年4月27号,陕西米脂县一所中学里突然冲进一名28岁男子,掏出匕首疯狂砍人,导致至少9名学生死亡。

站在情感上说,对于这类人,一定要严加惩罚,判多少次死刑都难解受害家庭心头上的恨!但是,因为我们现在是法治社会,这些滥杀无辜的罪犯都属于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患者,在他们的罪行没有达到死刑或者无期徒刑前,他们有权利自由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因此,我们在生活中一定要有所警惕!

其实,这样的人员在事发前往往形迹可疑,但通常我们都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自己不去惹他们,但也不会主动向相关部门反映。可是,我们能保证万一他们采取行动,对无辜者下手时,我们的家人、甚至我们自己能躲得过吗?!

所以,希望大众一定要意识到,这种隐患与我们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如果留意到相关可疑人员,一定要多个心眼,及时向派出所或街道反映,引起重视。

父母还应该让孩子学会识别这类人,人格障碍患者在生活中表现为遇到矛盾冲突时,缺乏自我反省能力,总是把责任推卸给外界和他人!

遇到这类人,一定要远离,如果无法避免需要与之接触,那么也要避免与其发生冲突,并且让孩子做好安全措施。

在此,建议国家卫健委要加强组织对人格障碍患者临床干预研究。同时,在司法审判中,对于这样的人格障碍犯罪者要加强识别,法律也要进行相应的修改。必要时,他们出狱后也要实行终身监管,比如人脸识别加上“电子镣铐”。

当然,从人性化的角度来说,一定要加强对人格障碍尤其是反社会型患者的深度心理干预,他们患病的根源在于遭受了大量的叠加性创伤以及外归因模式。单一给予惩罚,并不能解决问题。一般的心理咨询作用较弱,相对低效,但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也聊胜于无。

我们无法避免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患者的存在,因此这类的悲剧还会再次重演。在美国,校园或者公众场合的枪击案时常发生,犯罪者基本上都是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患者,在这点上,我感谢国家对于枪支的严厉禁止,这对我们的社会稳定多了一层保障。

所以,对于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犯罪者,最有效的治疗是预防。

为人父母者也要加强自我反省,在遇到挫折和矛盾冲突的时候,千万不要一味“外归因”,否则孩子可能逐渐形成人格障碍。

同时,学校也应加强对学生的科学心理学教育,让孩子能够提高对心理活动的觉察能力,提高自我调整能力。

最后,希望大家对于弱势群体要给予一些关怀,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更多的是取决于大众对于弱势群体的态度。很多“危险人物”在成为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患者之前,往往就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遭受了很多打击和不公平对待。如果大家能够在这个时候多给予关怀及尊重,能有效地避免他们最终发展为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有助于社会稳定。

(本文来源公号:广州晴日心身医疗专科门诊部,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