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陕西米脂县砍杀中学生案对我的震动非常大。一个当年被校园欺凌的学生,内心的怒火和压抑没有得到释放。十多年后,他拿起刀夺去9条无辜的性命。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教训。
https://pic.wenwo.com/fimg/7953191995.jpg
因此,我一直很想将临床积累的心理干预经验总结成实用、简易的心理引导方法。万一孩子遇到校园欺凌等恶性事件,家长可从中参考,助孩子渡过难关。不但让孩子的心灵免受伤害,也避免他们成为伤害别人的人。
“孩子遭受校园欺凌后,家长和老师要多给予积极的引导”,这样的话见诸于各大报章。可是,具体该如何引导?在此,我结合亲身经历和临床经验,提出一些可实施的建议。
1
认真倾听,让孩子说出感受和情绪
当孩子倾诉遭遇时,家长一定要非常在意,认真做一名好听众,耐心倾听所有的细节,哪怕欺凌已经被杜绝。
https://pic.wenwo.com/fimg/8464192421.jpg
很多孩子只会复述事件,然后越来越激动,但并不会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情绪,比如“我觉得很羞辱”、“我好害怕”。越是年幼的孩子越是如此。家长必须根据他复述的细节,理解他的处境和感受。
具体来讲,可以抓住重点,重复一下他们的经历,并总结孩子的感受。
比如“他侮辱你,动手打你,还有其它同学看着,你肯定非常生气,觉得很丢脸”
“他们威胁你,如果不掏钱就揍你一顿,你当时肯定很害怕”。
这样的话语可能会让孩子情绪更加激动,但也能让他知道,父母能理解他、信任他。他们很可能会打开心结,告诉父母更多的心声;或是释放压力,大哭一场。
很多父母总习惯于对孩子采取说教、命令等“家长式”沟通方式,因此,一定要避免一上来就跟孩子讲大道理,更不能不屑一顾,甚至数落孩子。只要有过一次,孩子可能再也不跟家长交心了。至少可以用一些肢体动作,拥抱、爱抚等,让孩子感受到关爱。
我曾经治疗过一个孩子,父母百思不得其解:明明从小就给他灌输端正的三观,可孩子越走越偏,最后滥用毒品,重度抑郁,有自残、自杀行为。
我们在治疗中发现,孩子6岁的时候有过一个创伤,跟父母倾诉过,但并没有得到温柔的理解和安慰,反而被义正言辞地教育了一番。在催眠中,他有一个潜意识的投射情景:他把自己锁在一个铁笼子,外面是父母,里面是他;父母在说话,笼子是紧闭的。
第一时间重复孩子的感受和情绪,并表示理解——这个方法其实适用于所有情况下的亲子沟通。孩子感到被理解,情绪才会缓和,才能听得进道理和建议。否则,只会激化矛盾,久而久之形成亲子关系疏离。
2
转移心理焦点,将遭遇转化为动力
孩子的情绪得到释放,便逐渐能听得进道理。家长不妨尝试引导转移心理焦点,从“遭到欺负”,转移到“更重要的人生方向”,以及“怎样免受欺负”上去。
作为农村出身的弱小少年,我当年也遭受过校园欺凌。1991年,我念高二,家里很穷。大哥给我买了一双球鞋,我舍不得穿,擦干净了放在宿舍窗台上。那时,班里40多名男生住在宿舍。后来,球鞋不翼而飞,我知道肯定是同学拿走了,心里郁闷,也只能作罢。
不料,一个月后,当时年级里出名的“小混混”带着一个“小弟”走进了宿舍。那个“小弟”脚上穿的就是我的球鞋!我顿时脑子充血,跑过去说这是我的鞋。他一开始还狡辩,我再指出鞋子上的记号。他恼羞成怒叫到:这就是你的鞋!又能怎么样!
宿舍里其它同学全都看着我们。我的球鞋被抢走了,还被当众羞辱,我都快气疯了,想动手跟他干一架。幸好,我没有。
在跟他怒目相对的十几秒里,我的脑子飞快地算计着——我要是打,打不过;万一对方下重手,我前途就毁了。我背负着全家人的众望,一定要考上大学,不能冒那样的风险!
最后,我心里默念着“识时务者为俊杰”、“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给对方一个不屑的眼神,转身离去。此后我学习更加拼命,最后终于考上重点大学。
时刻认清人生方向,不为其它不值得的事冒险。
把愤怒化为动力,持续奋斗,逐渐强大,才能免受欺负!
这是我对这件亲身经历的两点总结。
3
升华事件意义,将坏事变“财富”
人生的许多经历,只要不威胁到生命健康,并没有绝对的好坏与对错,但一定会形成因果。决定因果的,是看待和处理事情的方式。
在临床中,对于那些已经有心理创伤的孩子,平复了他们的负性情绪后,我常常采取以下思路跟孩子沟通,升华事件的意义。
◆
◆
◆
◆
总之,我们要站在更高的角度,对经历的意义作分析、总结和升华,让孩子明白,遭遇已经在转化成“财富”。家长们千万不要觉得这是用来安慰孩子的托辞,自己抱着积极的态度去看待,才能让孩子信服。
https://pic.wenwo.com/fimg/9134191996.jpg
最后,如果家长自觉无法为孩子做出较好的引导,又或者孩子已经有较明显、严重的心理创伤,那么必须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毕竟心理创伤的修复是有风险的,特别是在催眠的状态下,孩子将重新体验创伤情景,引起极端不安的情绪。如果处理不好,孩子可能会受到二次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