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东北人过年——蒸豆包

(2011-01-31 21:46:30)
标签:

东北

粘豆包

赵本山小品

碾子

分类: 慧心爱我家

     东北农村过年,蒸豆包是必须的。家乡管蒸豆包叫“淘米”,进入腊月,邻居们见面的问候语不是:“吃饭了么?”而是“淘米了么?”淘没淘米,淘了多少,代表了一家的富裕程度,过年不淘米是会被别人笑话的。

    赵本山先生有一部小品作品《过年了》,表现的就是蒸豆包的情景。我一直怀疑没有亲身经历的人对那个场景能看得懂。

    东北的粘豆包与普通的粘豆包相比有许多特点,因而才有特殊的味道,才会让许多吃过的人没齿难忘。

1 东北豆包的原料

    东北粘豆包是用大黄米或者小黄米做成的,因为太黏通常会掺一些玉米面,家庭条件好的也可能掺小米面,因而吃起来绵软粘稠,筋道可口。  

2 “淘米” 

    “淘米淘米”,重点就在这个“淘”字上,那些米不是直接磨成面的,而是要用清水淘洗干净,就像大家平时做饭一样,然后将淘洗过的黄米放在布袋里控到佯湿不干,有经验的用手一抓就知道干湿程度是否合适了。再将将这些半干的米磨成面,之后做出来的豆包与用米直接磨面做出来的味道肯定不一样了。

     小时候,还没有磨米机,全村30多户,就一台碾子。家里淘了米,就会派个孩子到“碾道”去排队。村里的“碾道”周围有一人多高的围墙,现在想来大概是为了防止刮风起土吧。等排到了,就会全家出动,围墙旁边搭上架子,方便用“筛箩子”筛面。那时是生产队,个人家没有驴,所以推碾子的体力活,大家轮流上阵的,不推的人就负责往碾子上放新米和随时筛那些压得差不多了的米,就这样压呀压呀,有的人家得一天才能碾完。因此,一进腊月,那碾子就几乎24小时不停的工作。我因为晕车,所有是从来不敢推碾子的。

    经过细细的“淘”过“筛”过的黄米,做出来的豆包那真是色泽金黄,晶莹剔透,细腻如蜡。不过,现在用磨米机磨出来的面做的豆包,虽然省了很多人力,但那味道却远没有碾子碾出来的面纯正。

3 发面

    碾过的米抬回家,放在大炕上,炕头摆上大缸。用个大盆,分批和面,和好的放进大缸里,一块一块,直到把所有的面和完,盖上缸盖,接下来就是烀豆子了。记得家里并不是全用红小豆,而是用“杷豆”,大锅烀着豆子,大火把炕头烧得滚烫,炕头上大缸里的面就开始发酵了。缸底层形成的气泡慢悠悠的艰难地挤到面的表面,气泡破了,发出沉闷的“酷嚓”声,在表面形成个坑。老人形容说:“发的酷嚓酷嚓的了”。许多人家会将一部分豆馅先将表皮碾去,再烀熟做馅,名曰“彩子馅”(我一直没理解,明明就剩白色了为什么却叫“彩子馅”,况且据我认为,“彩子馅”即费事又不好吃)。烀熟的红豆还要用铲子捣碎,拌上白糖,豆馅就算准备好了。这时面也发好了,就可以开始蒸豆包了。

    没有经过发酵的黏米蒸出来的豆包就不会那么香甜,这也是东北豆包最大的特点吧。

http://s3/middle/4a9063a1h9b2546ee3ca2&690
红的是红豆馅,白的就是“彩子馅”。我因为是用微波炉做的,没有蒸锅蒸出来的品相好,抱歉。

4 蒸豆包

    那情景就是赵本山小品所表现的了。为了尽快蒸完,家家会找来周围邻居帮忙。女人负责包,男人负责“装薕子”、烧火、冻豆包......

    炕上放上饭桌,面一块块从缸里挖出来,对上适量的面碱,女人不断的包,男人不断的蒸,蒸熟的豆包直接放到屋外的高粱秸串的帘子上,一会儿就冻了,冻硬的豆包会及时放到大缸里。就这样,仿佛是流水作业,大家在欢声笑语中,把年根最重要的活就干完啦。

http://s13/middle/4a9063a1h9b254e6e33dc&690
冻着的豆包,上边还有一层冰霜呢。

    母亲总是要在最后蒸上一锅年糕,杷豆、小豆和大枣。那经过发酵的面蒸出来的年糕,更软糯更适口。

    如果是杀猪以后蒸的豆包,那接下来的日子里煮饭就成了非常简单的问题了,人们就可以集中精力准备过年了。因为,之后的每一顿饭几乎都是,大锅底下热上杀猪菜,上边蒸上粘豆包。而母亲总是喜欢将豆包烙在锅边上,一面就会有一层黄橙橙的锅巴,脆脆的......

    过年了,谨以此文祝各位网络内外的亲朋好友日子过得

红红火火

蒸蒸日上

发得“酷嚓酷嚓”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