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于迅雷博客上,下载了电视剧《贞观长歌》,然后连续几天将这皇皇82集看完。自初中接触中国历史,就喜欢上了汉唐两代。后来读到《贞观政要》,就在极度崇拜的精神状态中想慕魏征其人。
中国封建社会,以唐朝为极盛。而唐朝最有光彩的时期,则为唐太宗李世民治下的贞观年间。太宗早年随父并州起兵,于南征北战之中,亲眼目睹隋王朝的衰败,震惊于“君犹舟也,民犹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因而即位以后能够用贤纳谏,纠恶政而行善政,就实行了那么一点点“民主”,在封建专制下效果却是那么的显著。初唐从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到二十三年(649年)这一唐太宗统治的时期,在漫长的中国古代社会中,那真是仙人打鼾—不同凡响,封建历史上著名的“文景之治”、“汉武盛世”、“光武中兴”,以及同朝的“开元盛世”和清代的“康乾盛世”,都无法与之相媲美。
人们论及古代社会状况,总喜欢说“周秦汉唐”,这几个朝代在历史的天空中,的确是璀璨耀眼的星星,但是,无论是政治的修明、文化的繁荣,还是经济的发达、百姓生活的富庶,无论是人民的精神状态和心里满足水平,还是外交的成功,周、秦、汉三代虽各自在部分领域创造了足以自豪的业绩,但综合国力在大唐帝国面前自叹弗如。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由“贞观之治”形成的大唐鼎盛的局面,以及后来居上一步一个台阶的武则天统治时期,和唐玄宗开创的“开元之治”,唐帝国的确把中国古代文明推向最辉煌的顶点。当风流倜傥的唐明皇放眼神州大地时,真切地领略到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尊严和威风。当然,他知道这座壮丽的江山是老祖宗传给他的,没有“贞观之治”的基础,就没有“开元之治”硕果,更何谈大唐帝国以后的繁荣。贞观时期仅23年,但李世民的立国之本、治国之策可以说是超级的经营和创造,当然这些创造并非李世民一人之功劳,是他带领和驾驭一批杰出的大臣的结果,历史不会忘记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李靖等等名垂凌烟阁的功臣,历史更不会忘记当时最杰出的政治家—魏征。《辞海》“魏征”条:“魏征(公元580-643年)唐初政治家。字玄成,馆陶(今属河北)人。少时孤贫落拓,出家为道士。隋末参加瓦岗起义军,李密败,降唐。又被窦建德所获,任起居舍人。建德失败,入唐为太子洗马。太宗即位,擢为谏议大夫,前后陈谏二百余事。贞观三年(公元629年)任秘书监,参与朝政,校定秘书图籍。后一度任侍中,封郑国公。曾提出‘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多次劝太宗以隋亡为鉴,认为君好比舟,民好比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任贤受谏’,‘薄赋敛,轻租税’,‘无为而理’。其言论见于《贞观政要》。著有《隋书》的序论与《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主编有《群书治要》”。这代表了当今学术界最一般的看法。从历史的影响来说,魏征是大唐天宇上群宿中最璀璨的一颗星,他的光芒,照彻了有唐一代的旮旯角角,照彻了封建帝王时代的漫漫夜空,这耀眼的光芒,甚至可以把封建史学家心目中的太阳—唐太宗,也比得暗然失色。
贞观时期,是政治昌明的时代,是一个下级敢说话,上级能听话的时代,而魏征又以能谏、敢谏、善谏闻名,李世民的博大胸襟,使一批魏征似的能臣为我所用而脱颖而出。那个时代一去不复返了。真的好怀念唐朝,好怀念魏征。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现如今,我们只能徘徊在唐阙残垣和灞桥垂柳之间,凭吊如血夕阳映照下的历史废墟,在大脑中回放那段辉煌的升平:深宫中欢宴的喧闹、梨园教坊里的曼舞轻歌、殿阁丹墀间的辩哓,京畿皇苑中的马嘶剑啸。然而,这一切都被漫漫岁月消解得无踪无影无声无息,只剩得几杵疏钟,两行秋雁,数声寒鸦,满目清霜,荒草一片,一切的一切,复归于永恒的天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