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时间以来,感觉心脏异常,以为是下乡劳累过度的缘故,并未十分在意。直到有天晚上睡下,又是面热心跳,追寻原因突然想起家族史,心里一惊:姐姐有冠心病,二哥是高血压患者,母亲是因冠心病去世的。于是断定自己心血管有问题,遂决定请假回城作全面检查。
联系好医院和医生,上午十点在朋友的陪同下到了医院,自己尽量准确地描述了自觉症状并如实回答了医生的询问,医生说得做二十四小时的动态心电和血压监测,然后才能诊断。按照医嘱,护士小姐引领我到了心电检测室。左边给我挎了个血压监测仪,右边挎了个心电监测仪器,左臂上绑了血压探头,前胸后背贴了七个电极片,浑身上下怪不舒服。护士小姐关照,一,这两个进口仪器很昂贵,价值十多万人民币,要爱护,要不因为是熟人,是不准离开医院的;二,把你的手机和小灵通关掉,同时不能去高电场和高磁场的场所,以免影响监测的准确性;三,照你平常的规律生活,该干啥干啥,否则就是静态的监测数据。听明白了吗?哦,懂了。临出门,护士小姐意味深长地关照:不要做让人特别激动的事哦,否则你要记住时间段,要给医生说明的。
遵照护士小姐的叮嘱,关了手机,走在平时熟悉的大街上,这种感觉与往日不一样,好像我已经不是这个城市里的人了,周围的一切似乎与我毫无关系,感觉从未有过的轻松与超脱。
接下来要面对的是如何安排这二十四小时,就是如何排遣打发这二十四小时。护士小姐不是说了吗,该干啥干啥嘛,只要不是让人特别激动的事。
散步是一件使人惬意的事。平常无事,闲下来总爱在大街上一个人默默无语漫无目标地游逛,体味着城市喧闹的情绪,也欣赏着别人对自己的欣赏。玩味那些匆匆的步履,猜想他们都要去干什么,看着那些或忧郁或高兴或沉稳的表情,揣摩他们都在想什么。曾有一段时间也穿梭于钢筋水泥的都市森林,量不出我的身高,听不见自己的足音,更看不清自己的面容,而今天彻底放松精神在大街上随意走,那感觉真的很爽。因为电话都关了,于是,走在大街上,谁也找不着我,站在人群里,倒有种无边静寂的感觉。想去哪儿就去,不必担心有电话问你在哪儿在干什么,不必去参加那些浪费时间而又不自在的聚会或应酬,更不必担心打电话的人在乎你在什么场所。打开MP3播放器,耳朵里塞上耳机,用耳朵和心灵去和那些古典交响乐大师交流,用永恒的旋律荡涤飘浮的灵魂,脚步随音乐的情绪或疾或速,即便有熟人打招呼没理会,他也会原谅的——没听见。
就这样晃晃悠悠地在大街上走了一个多小时。
午饭后浅睡了一阵,倦怠得也不想出门了,于是坐在书房里随便翻翻书,似读非读。
有位名人似乎这样说过:“我们最觉稀少最嫌不够的便是这迟早要结束的生命。”我认为,人的一生有多种多样的生命,不要让一种生命占据了你太多的时间。倘若倾其一生去读书,我倒是赞同,因为现代社会不读书,等于未尝活过。
一直以来我喜欢读书,虽没得到读书的什么“好处”,但这“恶习”始终改不了。读书能怡情冶性倒是感觉到的。有的“读书人”看上去其貌不扬,但“气质就是不一样”,他有一种内在的东西(内秀)吸引你,这是世界上所有化妆品公司所做不到的,当初我就不明白这到底是为什么,后来才知道古人早就说过“腹有诗书气自华”。其实化妆能美容的,但是那种美美得肤浅美得单薄,那种美张扬有余沉稳不足,凸显有余内蕴不足,不似有的学者、知识分子或读书人那样美得深沉、美得彻底,美得自信、美得纯粹,美得毫无缺陷,这种美是自内向外的,有深厚的美的基础。
富者因书而贵,穷者因书而雅。富而不贵皆因无书垫底,显而不达亦为读书少矣。寒而不酸,富而不俗,皆因书香。一个胸怀虚心、充满爱心,知识广博、文化底蕴丰厚的人,即使没有令人向往的财富,也不会有令人反感的铜臭;即使有令人向往的政治权力,也不会变成令人讨厌的官僚。
读书的妙处,古今人妙喻很多且有趣。西汉有名的经学家刘向喻人一生读书为:“少而好学,如日之初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比喻深邃而易明,读书与人生阅历有很大关系。董桥对读书和人与书的关系的一番妙论则让人耳目一新,大意是:人对书真的会有感情,跟男人和女人的关系有点像。辞书之类的工具书是妻子,常在身边为宜,但翻了一辈子未必可以烂熟于胸。诗词小说只当是可以迷人的艳遇,事后回忆起来总是甜的。又长又深的学术著作是半老女人,非打点十二分的精神不足以理解:有的当然还有点风韵,但最要命的是后头还有一大串注文不肯罢休!至于政治评论、时事杂文等集子,都是现买现卖,不外是青楼上的姑娘,亲热一下也就完了,明天再看就不是那么回事了。这样一种妙喻,虽有点玩世不恭的调侃,却透着一种机智敏锐的放达。
商潮汹涌漫过人心的堤坝,物欲横流穿过道德的防线,款爷胡作非为,贪官丧心病狂,黑道铤而走险,锒铛入狱及死于“金山”者不在少数,而大批后继者正不甘人后急起猛追。物质日渐富有而精神日见焦躁与烦恼,遂使心理类疾病日趋流行蔓延。科技日益发达,社会突飞猛进,道德、伦理呢?是否也该同步前进或超乎物质?有的人什么都有唯独没钱,而有的人什么也没有就是有钱,正是这种“贫富不均”造成了社会结构的畸形,人格的扭曲,真正沉心于读书者已经不多了,能够体味到读书妙处的就更少了。如何医治如何矫正,恐怕还得从文化方面入手。一个人的文化底蕴如一座城市一个国家的文化积淀一样非一朝一夕能成就的。光有漂亮的外观而没有深厚的文化修养,底气就不足,所以国人还是得多读书。
就这样边读书边信马由缰地胡思乱想,一个下午过去了。
晚饭后到网上转了一会儿,没趣。然后打开音响欣赏音乐。喜欢音乐,特别是中外的古典音乐。没得到读书的好处,欣赏音乐的好处倒是感觉到的。有朋友说古典音乐特别是交响乐太高深,其实不然,它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艰深,音乐是全人类共通的语言,它不像文学作品需要翻译。如果你能分清绿茶和花茶的味道,你也就能分清古典乐派和浪漫乐派;帕格尼尼小提琴的独特音色,正如韩红的嗓音一样与众不同。如果用耳朵和心灵去和古往今来的音乐大师交流,反复聆听那些永恒的旋律,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获得古典音乐的崇高品质,就会保持高贵的心灵。在人生漫漫旅途中,如果拥有了古典音乐这座繁花似锦风光无限的花园,困顿中会得到舒解、成功后会得到鼓励、悲伤时会有抚慰、孤独时会有陪伴。它会使我们在喧嚣中保持宁静,在浮躁中变得深沉,使麻木的心灵恢复敏感,在物欲世界里不至于媚俗。总之,无论我们外在的社会地位如何,在精神世界中我们永远是贵族。
过了午夜,有些倦意,睡觉,一夜无梦。
第二天上午起得晚,到医院心电监测室,取下两个仪器,交技术人员处理数据。那天值班的是一位五十岁上下的背微驼的医生,他敲击电脑键盘只用两手的中指,其余八根指头闲着,可想而知处理速度了。我性急,就说我来帮你处理基础表格,数据处理我不懂——因为不熟悉专业软件,他勉强同意,这样一来就节约了许多时间。数据处理出来,交主治医生诊断,医生看了心电和血压图,询问了几个时段的活动情况,确诊为冠心病和高血压。
一直以为自己早已参透了生与死,一旦当生命受到疾病的威胁时,才发觉自己其实也是怕死的,虽然知道每个人不论他处的社会地位如何,最终都是以悲剧—死亡—谢幕,但谁都不愿意死亡过早地降临,我也一样,因为我也是肉体凡胎。
浮生一世,短短几十年,总有一天连生命都不得不放弃,还有什么看不开的呢?懂得放弃的人往往要比一味追求的人得到的更多些,也更放松和快乐些。人生的路很宽,为官为民,有钱没钱,一样可以活得有滋有味,只不过各有各的活法而已。民有民的乐,官有官的忧;穷有穷的喜,富有富的悲,此皆随个人与环境的不同而变化,何苦处心积虑地去追求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认认真真做事,老老实实做人,开开心心生活,正所谓“穷亦乐,富亦乐。”。
2004年3月25-26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