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看了夜宴,发现杂糅了《哈姆雷特》很多情节。包括王子的开头经历,王子的爱情,王子之死,以及那插科打诨的“剧中剧”,与哈剧几乎雷同。
原本准备写写,发现网上类似言论很多了,显见自己对电影的孤陋寡闻。
不过,这是我看到的冯小刚演绎中国历史的首部,其中也可以看到《英雄》、《无极》、《十面埋伏》的许多影子,尤其是自然与社会的对立感、抒情、对史诗叙述方式的模仿。
冯小刚显然在台词上下了一番功夫,人物的很多叙述也在模仿莎士比亚的风格。诗意的表达与刻意追求的节奏之间有一些陌生感,这会适合欧洲人的口味,但是中国百姓未必喜欢,除非他们暂时忘却日常口语表达,只是体验新鲜感。
冯小刚有意处理了一个敏感的细节,即哈姆雷特的“恋母情结”,这是古希腊悲剧的一个经典模式。冯小刚有意以一个青春爱情将它替换掉了,以更符合日常的伦理规范。不过,我觉得这也许是冯小刚的一个妥协,他既想到欧洲拿大奖,又想获得中国人的掌声。
冯小刚对《夜宴》场景的把握要比张艺谋对《英雄》、陈凯歌对《无极》出色的多。他虽然同样创造出一个厚重、压抑的宫廷氛围,但是比《无极》与《英雄》更显真实。而对自然的诗意描绘虽然比后两者短,但效果更好。
《夜宴》中的武士形象更象欧洲人。
我不喜欢章子怡,但周迅的表演与她相比仍然有些差距,那就是瞬间的情感转换。周迅这点总是处理不好,《橘子红了》里面也是,每当面临悲喜转换,或者更复杂的体验,她就明显差强仁人意。
不可原谅的是,周迅一段台词竟然读错两个汉字。《越人歌》中
1、“被”字表示“恩惠波及”或者“遭受”时,应读pi,如“光被四表”。而周迅却读为bei;
2、訾,读zi,《说文》云:不思称意也。从言此声。《诗经》曰:“翕翕訿訿。”做动词读上声,即三声,做名词读阴平,即一声。而周迅却读的不清楚,好象是yi,又好象chi.
总体看来,冯小刚玩起深沉来不比张艺谋、陈凯歌差。他将莎士比亚作品模式嫁接到中国传统历史题材中,应该算是创新,这就象中国的《赵氏孤儿》被欧洲人嫁接一样。
但嫁接莎士比亚作品模式,反过来说,也显示出冯小刚对中国历史题材、叙述模式挖掘的浅薄。冯小刚的这种手法两面讨好,既让国内观众感觉新鲜,又让西方人感觉熟悉。
但我宁愿将他的动作视为一种妥协,骑墙,功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