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为信,字面上就看得出含义,不外乎就是说话不算数没有诚信。长这么大
,我接触的人总的来说比较讲诚信的还真不多,一个是我爸,我的好榜样,
一个好爸爸,以身作则的教给我好多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再者是我一个大
学好友,再者是一个交往时间不长的男生,品德可嘉,可惜犹如流星,很快
的就从我的生活中逝去。再就寻思不出来了。大多数人还是看自己的心情,
心情好就讲点诚信,想起说过的顺便可以实现的就去实现一下,要是不开心
,又麻烦,干脆就算了。
孔子认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 小车无軏,
其何以行之
哉?”(《为政》)这表明,“信”是做人的基本品格。古人很多都比现在的人
聪明,这是不可否认的,因为现代化的发展实际上是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便
捷的同时也使我们变得更懒惰,即使动脑也是在想怎么能更省事再省些力气
再懒得理直气壮点。而古时我们认为比现在物质文明落后的时候其实有更多
的思考空间和思考的必要性,于是大脑就会更充分的发挥它的作用实现它的
价值,所以在某些时期诞生了很多的思想家发明家及各种领域里的家。所以
在迷茫的时候还是多看看清醒的人是怎么想的,看看明白人是怎么说的,会
有一定的益处的,总比闭门造车的强。
下面是一篇关于信德的文章,拿来省己益人——
[摘 要]信德思想是《论语》中非常重要的思想。孔子提出,诚信是个人提
高道德境界的基本前提,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是为政之道、立国
之本,这种以诚信思想为核心的信德思想对于我们今天加强诚信道德建设具
有巨大的启迪意义。
词,作“诚信、信用”或“相信、信任”讲,这两层含义又是从相互联系的两
个角度来阐述的:一是从主体(即行为发出者)的角度讲,要做到诚实无欺,信
守诺言,如:“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学而》)“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为政》)二是从客体(即行为接受者)的角度讲,要相信他人,对人信任,
如:“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公
冶长》)又如:“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公冶长》)这两层含义
相辅相成:前一层含义是后一层含义的前提和基础,即只有做到守信,才能取
得他人的信任;而后一层含义又是前一层含义的目的,即为了使他人信任自己
,必须诚实守信。归根到底,就是诚信道德问题,即信德思想。
“信”作为一种道德规范在《论语》中反复使用,体现了孔子对于信德的极
为重视,这种信德思是以诚信为核心的。概括起来讲,《论语》中的信德思想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诚信是个人提高道德境界,安身立命的基本
前提和基础。孔子认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
小车无軏, 其
何以行之哉?”(《为政》)这表明,“信”是做人的基本品格。在《论语》中
,孔子多次提出要把诚信作为主要的品德来培养,多次强调“主忠信”。(《
学而》)他说:“主忠信,徙义,崇德也。”(《颜渊》)他还说:“主忠信,毋友
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子罕》)孔子在教育学生的时候,非常注意学生
诚信品德的培养,“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述而》)
,并在此基础上
,指出提高诚信道德的途径。如子张向孔子询问如何提高道德品质,孔子回答
说:“主忠信,徙义,崇德也。”那么,道德修养达到什么程度才能成为真正的
“士”呢?
孔子回答说:“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
抑亦可以为次矣
。”(《子路》)即能够做到说话讲信用,做事果断,这本是浅薄固执的人,不
过这种人也可以算是次一等的“士”。那么,要成为一个真正的高尚的“士
”,要使自己的主张到处行得通,必须做到说话诚实守信,做事忠厚严肃。“
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
行不笃敬, 虽州里, 行乎哉?
”(《卫灵公》)因此,只要加强个人道德修养,做事符合礼节和道义,说话谦
逊,诚实守信,就可以达到君子型理想人格,“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
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卫灵公》)
一种道德规范,也是一项交友之道。孔子认为,结交什么样的朋友以及朋友之
间如何交往,对一个人的行为和品德有着重要影响。与那些正直诚实、博学
多识的人交往会大有益处,可以受到其好的品德的感染和熏陶,而与那些阳奉
阴违、表里不一、口是心非、花言巧语的人交往则是十分有害的,不但不会
有所裨益,反而还会沾染恶习,甚至迷途丧志。孔子认为,“益者三友,损者三
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季氏
》)择友是一个方面,交往是另一方面,有了朋友,如何与之交往呢?
孔子认为
,诚信是朋友之间交往的重要准则,故曰:“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学而
》)“信”作为一种道德规范,也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孔子说:“弟
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学而》)在孔子的教导下,他
的弟子对于诚信道德不仅有了深刻的认识,而且常常以此来严格要求自己、
反省自己,如曾参就说过:“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
信乎?
传不习乎?”(《学而》)他把与人交往是否做到诚实守信作为每天躬
身自省的一项重要内容,这足见其对诚信道德的重视。孔子在大力倡导诚信
道德的同时,还对那些欺诈、狂妄、不讲信用的人进行了严厉的批评。他说:
“狂而不直,侗而不愿,
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泰伯》)
,而要做到“为政以德”必须讲诚信,并取得老百姓的信任。“道千乘之国,
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学而》)当子贡问他关于处理政事的
道理的时候,孔子回答说:“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进一步问:“必不
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孔子回答说:“去兵。”子贡又问,在“食”和“
信”二者之间“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孔子回答说:“去食。自古
皆有死,民无信不立。”(《颜渊》)由此可见,孔子把“信”看得比“兵”、
“食”都重要,他认为,虽然军备、粮食、民众的信任这三者都是治理好一个
国家的关键要素,但相比较而言,民众的信任(“信”)更重要。在孔子看来,
“信”是治国为政的重要原则,它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关系到国家的存
亡。如果统治者不能做到诚实守信,就不能取信于民。正如荀子所言:“水则
载舟,水则覆舟”,其意是说,民众信任则“载舟”,民众不信任则“覆舟”。
《论语》中记载有子夏的话:“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
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子张》)这段话也说明了君主取信于民的
重要性。而要取得老百姓的信任,为政者必须首先诚实、讲信用。孔子说过:
“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子路》)他还说:“宽则得众,
信则民任焉, 敏则有功, 功则说。”《
尧曰》所以,孔子主张“为政以德”(《为政》)
,并特别强调信德在为政中
的重要作用。
重视。“诚信”本身就隐含着一个重要的品格,即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说
到做到,而阳奉阴违、口是心非、表里不一的人是谈不上诚信的。因此,考察
一个人是否诚信,应该听其言,观其行,从他的言行全面考察。孔子深有感触
地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为什
么他开始的时候“听其言而信其行”呢?
关键在于忽视了诚信的实践品格。
事实证明,“听其言而信其行”是片面的、肤浅的、甚至是有害的,只有把言
、行结合起来考察,才能更清楚地了解一个人是否真正讲诚信。从“信其行
”到“观其行”,表明孔子对诚信道德实践的极端重视。孔子在教导学生时
也极为重视道德实践,“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其中,“行”即是道
德实践。
后一篇:换一种视角看千岛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