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城承光殿
方殿号承光,满城松桧苍。迹陈堪赋咏,声显喜徜徉。
日丽当轩影,风传满苑香。芳春随意晚,访古独吟行。

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对元代的“仪天殿“进行了重建,同时改名为“承光殿”。明弘治二年(1489年)进行了第二次重建。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又进行了第三次重修,并将之改名为“乾光殿”。崇祯五年(1632年)更名“承光殿”。康熙八年(1669年),承光殿在地震中被毁。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重建,将其改成重檐歇山顶的“井”字形建筑,造型瑰伟绝特。光绪年间,慈禧太后将承光殿改为佛堂,并将白玉佛供奉其中。殿内悬有乾隆御制诗匾额十三方,四根巨大井口柱上均有楹联,前联“九陌红尘飞不到”,“十洲清气晓来多”为清咸丰皇帝御笔,后联和上悬“大圆宝镜”匾额为慈禧太后御笔。

承光殿黄琉璃筒瓦绿剪边重檐歇山顶,面阔、进深均为三间,上檐为重昂七踩斗拱,下檐为重昂五踩斗拱,额枋为大点金旋子彩画。殿内金砖铺地,中央立四根巨大的井口柱以穿插抹角梁与四周柱子相联系。抱厦为黄琉璃筒瓦绿剪边单檐箍头脊,殿南正中有月台一座,有石阶梯发置月台三面供上下之用。殿的东、北、西三面正中亦设有石阶梯。月台周围及石阶梯两旁均砌以黄、绿琉璃砖瓦宇墙以代石护栏。整座建筑飞檐翘角,雕梁画栋,富丽堂皇。

承光殿中供奉的白玉佛,是清代明宽和尚从缅甸募化而来,后来呈献给了慈禧太后。清史为此作了较为详细的记载:“……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十月初四,奏为据情,代奏请旨事,窃据僧人明宽承称:该僧人籍隶中华,游侥外世,沐皇恩,未能仰报,谨恭备白玉释迦文佛坐像一尊,高六尺二寸,重二千四百斤,周身袈裟,各色宝石庄严……”这尊玉佛是由一整块白玉雕琢而成,头顶和衣服上镶嵌着数量极多的红绿宝石,高1.5米左右,通身洁白,供奉在一个木刻雕龙佛龛内,这尊白玉佛如今已被人们视为稀世珍宝。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