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克里希那穆提】纯然的爱

(2013-09-17 08:00:25)
标签:

浅草幽幽

休闲

克利斯纳穆提

分类: 茶余饭后

纯然的爱

 

克里希那穆提:纯然的爱


克里希那穆提<人生中不可不想的事>

 

 

    有一位穿着僧袍的出家人,曾经每天早晨都到附近的花园采花。他的眼神及手的动作,都流露出对花朵的贪婪,他把所有摘得到的花全摘光了。他很显然是要把这些花拿去供养某个没有生命的形象,一个由石头做成的神像。这些花非常的美,在晨曦中温柔地绽放着。然而这位穿着僧袍的人并没有很温柔地摘下它们,他用力把花扯下来,恶意地搜刮园中的一切。他的神需要很多花,要很多活生生的生命去供养一个没有生命的假象。

 

    又有一天,我看见几个年轻的男孩子在摘花,他们并不打算用花朵供奉任何神明,他们一面说话,一面不经心地把花朵扯下,然后就把它丢在地上了。你有没有观察过自己的这类举动?我不知道你们为何要做这种事。你有没有观察过自己的这举动?我不知道你们为何要做这种事。当你在走路、散步时,你可能会折断一根树枝,摘下树叶,并把它丢掉。你是否注意过自己这种不经心的动作?年长的人也做这种事,他们用自己的一套方式来表达内心的残暴,一种令人惊骇的对生命的不尊重。他们高谈着不伤害任何生命,但是他们所做的一切都具有破坏性。

 

    如果你只是摘一二朵花来戴在头上,或是把这朵花送给别人以表达爱意,这都可以理解,但是你为何没有目的地把花扯下?年长的人野心是丑恶的,他们在争战中彼此残杀,又用金钱来腐化对方。他们有自己一套令人厌恶的行为,而年轻人很显然正在追随他们的脚步,不论是此地或其他地方都一样。

 

    有一天,我和一个男孩一起出去散步,我们看见路上有一块石头,当我把石头移开时,他问道:“你为何做这件事?”他的问话暗示了什么?是不是缺乏体贴和尊重别人的态度?你们大都是在恐惧的心情下对别人表示尊敬的,不是吗?当长辈进到房间时,你会赶快站起来,然而这并不是尊敬,这是恐惧;因为如果你的心中真的存在着对生命的尊重,你是不会把花扯下来的,你会把石头从路中移开,你会照料树木及花园里的一切生命。但是不论我们年轻或年长,我们的心中都没有真正的体贴。为什么?是否因为都不明白什么是爱?

 

    你明白纯然的爱是什么吗?那并不是复杂的情爱,也不是爱上帝的爱,你的父母都太忙了,你也许根本得不到真正的情感和温柔,因此你来到这里,怀着和其他人同样缺乏敏感的生活背景,于是你们的举止都差不多。然而,一个人要如何才能敏感呢?这并不表示你必须要有不准摘花的规范,当你被规范限制时,你的心中只有恐惧,但是要任何才能得到这种既能使你警惕,又能使你不去伤害任何人、兽和花朵的敏感度呢?

 

    你对这些事有兴趣吗?你应该有兴趣的。如果你不想敏感地活着,你还不如死掉,就像大部分人一样。虽然他们一日三餐,有工作、生儿育女、开汽车、穿着上好的衣服,但是大部分的人活得都像行尸走肉一样。

 

    你知道敏感是什么意思吗?它代表着你对所有事物都有温柔的感受,譬如当你看见一只动物在受苦,你会立刻去救助它,你会把路上的石块移开,因为好多赤足的人会从那上面走过,你会把路上的钉子捡起来,因为过往的车胎会被戳破。敏感就是能够体会别人的感觉,体会鸟儿、花朵及树木的感觉。这并不因为它们是属于你的,而是因为你对万事万物的美感已经觉醒。那么这份敏感度又要如何才能得到呢?

 

    你一旦处于深切的敏感之中,很自然地就不会去扯下花朵,你会自然产生不想伤害任何人、任何事物的渴望,也就是具有真正的尊重与爱的能力。爱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件事。但是爱又是什么意思呢?如果你爱一个人是因为他爱你,这就不是爱了。爱是不要求任何回报的那种惊人的情感。你也许非常聪明,通过所有的考试,得到博士学位,并且谋得很高的职位,但是如果你没有这份敏感度、这份纯然的爱,你的心将会无比的空虚,在你的余生中,你会过得十分悲惨。

 

    所以,让你的心中充满感情是很重要的一件事,你的心中一旦有了爱,你就不会去破坏,你也不会无情与残忍,世界上就不会再有战争了。然后你就成为一个快乐的人,因为你很快乐,所以你不必祈祷,也不必寻找神,因为快乐的本身就是神。

 

    然而,这份爱要如何才能得到呢?显然,爱必须从育人者,也就是老师的身上开始产生。如果老师除了提供你数学、地理、历史等知识外,他们的心中还有这份爱,并且时常和你讨论它,如果他是一个会自动把路中石块移开的人,如果他不使唤仆人做所有肮脏的工作,如果在他的言语、工作、游戏、吃饭、独自一人或与你同在之中,他都能感受这份奇妙的爱,并且经常指给你看,那么你也会明白什么是爱。

 

    你也许有光洁的皮肤、美丽的脸孔,穿着可爱的纱丽,或者你是一个很棒的运动员,但是如果你的心中没有爱,你就是丑陋的,丑陋得不得了。而当你的心中有爱时,不论你的脸是平凡的或美丽的,它都会发光。

 

    心中有爱是人生中最伟大的一件事,我们要谈论它、感受它、培养它、珍惜它,否则爱很快就会耗尽,因为这个世界是非常残酷的。

 

    当你年轻时,如果你不能体会爱,如果你不能以爱对待其他人、动物和花朵,那么当你长大以后,你会发现自己的人生是空虚的,你会非常寂寞,而恐惧的阴影将一直跟随着你。然而你的心中一旦有了爱这个惊人的东西,如果你能感受到它的深度、愉悦和狂喜,你就会发现这个世界会因为你而改变。

 

 

 

    问:为什么学校总是邀请有钱人及重要的人物来主持校务?

 

    克:你认为呢?你难道不希望自己的父亲变成有名的人物?如果你的父亲成为国会中的一员,在报纸上被人报道,你会不会引以为傲呢?如果他带你住在一幢大房子里,或者他去欧洲旅游,回来时很有派头地抽着雪茄烟,你难道不高兴吗?

 

    你知道,有钱有势的人对一些组织来说是非常有利用价值的,这些组织奉承他们,他们也为这些组织做事,所以这是一件互惠的事情。但是我们现在要讨论的并不是学校为何邀请有钱有势的人来做事,而是你为何也想成为一位重要的人物,或者你为何想嫁给最有钱、最有名以及最英俊的人。当你们产生这份欲望时,你们的心中就已经埋下了腐败的种子。你们是否明白我在说什么?

 

    你们暂且把学校为何邀请有钱人做事的问题放下,因为也有穷人在主持校务的。然而你们大家是否喜欢坐在穷人身边,是否愿意与贫穷的乡下人接近?你们是否注意到另一件使人奇怪的事,那就是即使是出家人也想坐在显赫的座位上,他们是多么努力地想坐在上位。我们都想要变得杰出,我们都想得到认可。然而一位真正的婆罗门是从不向任何人要求任何东西的,并不是因为他骄傲,而是因为他的内心已经充满了光明,但是我们却把它丢弃了。

 

    你知道,亚历山大大帝来到印度时,曾经发生一段有趣的故事。他把印度征服了以后,很想见一见他的治国大臣,因为这位大臣把这片土地治理得井井有条,并且把人民教化得非常诚实,丝毫没有腐败的风气。当时印度国王对亚历山大解释,告诉他这位大臣是个婆罗门,他已经回乡间休息了,亚历山大就要求去见这位婆罗门,国王派人去找婆罗门来,但是他不肯来,因为他没有兴趣向任何人炫耀他自己。很不幸,我们都失去了这份精神。因为我们是空虚的、无聊的、悲哀的,在心理上,我们都是乞丐,不断追求别人或别的事物来填补我们的不足,来给我们希望,来支持我们,因此这就是我们把一件极普通的事都弄得十分丑恶的原因。

 

    请有名的长官为新建的房子破土是没有什么不对的,它能造成什么伤害呢?真正会造成腐败的是这件事背后的精神状况。你从来不去探访贫穷的乡下人,不是吗?你从不和他们说话,体会他们的感受,亲自了解一下他们的食物有多么缺乏、他们是如何夜以继日地工作,一点休息也没有。经我这么说,你们很可能又准备批评人了。不要坐在那儿批评别人,那是空洞的事,你必须亲自去发现乡下人的真实情况,并且真的为他们做点事情,譬如为他们种一棵树、和他们谈话、邀请他们来这里、和他们的孩子一起玩等等。然后你就会发现一个不同的社会产生而来,因为在这块土地上有了爱。

 

    一个没有爱的社会,就是一块没有河流的土地,它和沙漠一样。一个有河流的地方,土地一定肥沃,它是富饶的、美丽的。我们大部分的人都在没有爱的情况下长大,所以我们创造了一个就像住在其中的人一样令人憎恶的社会。

 

     问:你说神不存在于偶像中,但是有人说它确实在那儿,如果我们心中有信心,它的力量就会彰显。膜拜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克:世界上充满了意见,就像充满了人一样。你知道意见是什么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意见,你说这样,他说那样,但是意见不代表真理。因此不要光听别人的意见,不管别人怎么说,你都必须自己发现真相。意见隔夜就可以改变,但是真理不可能被改变。

 

    现在你想要发现神或真理是否存在于偶像中,不是吗?什么是偶像?它是人类用脑子想出来,然后利用木材或石头以双手雕刻出来的东西。神是人类投射出来的形象,你认为由内心所投射出来的形象是神吗?虽然上百万的人都确信不移。

 

    你说如果人心对偶像有信心,这个偶像就会带给人心力量。很显然,人用心智创造了形象,然后又从自己的创造中要回力量。这就是人心不停在做的一件事,制造形象,然后从中取回力量、快乐与利益。也正因为如此,人心永远是空虚的、贫乏的。因此,重要的不是形象,也不是百万人的意见,而是去了解你自己的心智的运作。

 

    人心制造上帝,也能摧毁上帝;人心可以残酷,也可以仁慈。人心能做出最不寻常的事情,它能持有各种意见,创造幻象,发明高速飞行的飞机,造出美丽的桥梁,铺设绵长的火车轨道,发明超乎人类能力的计算机等等。

 

    但是人心无法制造真理,它能制造的都不是真理,只不过是一些意见与评断。因此你必须亲自去发现什么是真理。

 

    要想发现真理,你的心必须完全静止。寂静就是膜拜神,膜拜不是在庙里供奉鲜花,也绝不是把乞丐推到一旁,你取悦众神,是因为你惧怕他们,但是恐惧不是膜拜。你一旦明白了你的心,而你的心又是完全静止的,不是刻意的静止,那么这份寂静就是膜拜。在这份寂静中,就存在着真理、美和神。

 

       问:你有一天说过,我们应该安静地坐着,观察自己心念的活动。但是当我有意去观察我的念头时,念头就消失了。人心既是觉察的主体,又是被觉察的客体,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如何观察自己内心的活动?

 

    克: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其中牵涉了许多东西。然而到底有没有一个觉察者,还是只有感觉的本身而已?请仔细听我的话。到底有没有一个在思想的人,还是只有思想而已?显然,思想者不是事先存在的。是先有了思想,然后思想再创造了思想者,这意味着,在思想这件事中开始产生了分裂。当这种分裂产生时,就出现了观察者以及被观察者的事物,感觉者以及被感觉的事物。正如这个发问的人所说,如果你注意自己的心,观察自己的意思,这个念头就消失了。但是事实上,只有感觉这个东西,而没有所谓的感觉者。当你看一朵花的时候,如果你只是纯然的看着它,在那主客合一的刹那间是否还有一个在观察的实体?还是只有观察的本身存在?因为看到了花,你忍不住说:“它有多美,我想要得到它。”然后一个“我”就透过欲望、恐惧、贪婪与野心产生了,而这些欲望都是在看到花之后被唤醒的。就是这些欲望创造了“我”,没有这些欲望,“我”根本是不存在的。

 

    如果你真的深入于我们所讨论的这件事,你会发现,如果你的心非常安静,完全静止,如果你所有的念头活动都寂灭了,就没有观察者了,而寂灭的本身就具有创造性的了悟。在寂灭之中,你的心就转变成别的形态了。但是心念的止息是没有任何方法、任何训练、任何戒律可以达到的,也不能坐在一个角落努力集中意念来达到。只有在你彻底明白自心的活动时,寂灭就来到了。是人心创造了石雕的偶像供人膜拜,是人心创造了有组织的宗教及数不清的信仰;要想弄清楚什么是真相,你就必须超越心智所创造的东西。

 

     问:人除了心智与头脑之外,还有什么东西吗?

 

     克:你要如何才能发现?如果你只是盲信与推测,或是全盘接受经书、佛陀或是别人告诉你的话,那么你就不是在查明真相,也不是在发现什么是真理了。

 

    你只有一个工具,那就是你的心,心也就是你的头脑。因此为了找到这件事的真相,你就必须要了解你的心,不是吗?如果你的心是扭曲的,你就永远无法诚实地看事情;如果你的心是有限的,你就不能觉察到无限。心就是觉察的工具,为了要如实地觉察,就必须有直觉心,它必须去除所有的限制和恐惧。它也必须从知识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因为知识把人心导入了不同的方向,并且把事物扭曲。人的心力有极大的潜能,它能够发明、想像、推测与思考,我们为什么不能把这些能力放在一边,让它回到非常清晰而又简单的状态?因为只有一颗单纯的心,一颗饱经世故、却又不受知识和经验束缚的心,才能发现超越心智和头脑的东西。否则你所发现的,永远都会被你过去的经验所扭曲。而你过去的经验都出于你的自我设限。

 

       问:需求与贪婪的差别是什么?

 

       克:你难道不知道吗?当你得到自己需求的东西时,你难道不知道吗?当你贪婪时,你的心难道不会告诉你吗?让我们从最低的层次说起,你就能看清楚了。如果你拥有的衣服、珠宝或其他东西已经够你用了,你是不需要经过思索就知道的。然而你的需求一旦变成了贪婪,你就开始思索,并且将它合理化,给贪婪找寻各种解释。举例来说,好的医院需要许多床位以及某种程度的清洁及消毒设备等等,旅行的人需要准备一部汽车、外套等等,这都是需求。你需要某些知识和技术来帮你完成你的工作,如果你是个工程师,你必须知道某些事情,但是这种知识也可能变成贪婪的工具。

 

     通过贪婪,人心就利用自己需求的事物来作为自我晋升的工具。你可以加以观察,这是一种非常简单的过程。如果你能明白自己实际的需求,能发现贪婪如何从心中升起,也能发现你的心智如何利用它需求的东西来自我扩张,那么你很容易就能分辨需求和贪婪了。

 

 

     问:如果心智与头脑是同一个东西,那么如果有一种不好的念头或冲动升起了,头脑就会告诉我们它是丑陋的,而心为什么还指使我们照样去做呢?

 

     克:如果有一只针扎到你的手臂,神经系统就把这个感觉传到你的大脑,大脑就把它诠释为痛感,然后你的心就会抗拒这个痛感,于是你就把针拿走或采取一些其他的行动。但是有些事情即使你的心知道它是丑陋的或愚笨的,你还是照样去做。譬如你知道抽烟基本上是不智的行为,但是你照抽不误。为什么?因为你喜欢抽烟带来的快感,这就是所有的理由。

 

    如果你的心对抽烟的不智非常了解,就像你对针扎手臂时的感觉一样清楚,你会立刻停止抽烟。但是你并不想把这件事看得那么清楚,因为抽烟已经变成了一件愉快的习惯。我们对贪婪及暴力也是同样的态度。如果贪婪对你来说就像挣扎手臂一样痛苦,你就会立刻停止贪心,你不会把贪心当做哲理来探讨;如果你对暴力的所有内涵都觉察到了,你就不会再写一大堆有关非暴力的文章了,那都是没有用的,因为你根本没有真实的感受,你只是说说而已。

 

    如果你吃了一样东西引起严重的腹痛,你就不会再继续吃下去了,不是吗?你会立刻把它推到一边去。同样的,当你一旦了解嫉妒及野心是有毒的、邪恶的、残酷的东西,就像眼镜蛇的毒牙一般,你就会对它们警觉。但是你知道,人心不想把这些事情看得太清楚,因为它在这些事情上已经投注了兴趣,它不愿意承认野心、嫉妒、贪婪及色欲是有毒的。所以人们才说:“让我们讨论如何不贪婪、非暴力,让我们怀抱着理想吧!”而在同时间内,人们心中还是充满了毒素。所以你要自己去发现这些事情是如何的腐败,如何具有破坏性和毒害。那么你立刻就能把它们放下了。但是如果你只是告诉自己不要去做那些事,行动上依然如故,你就是虚伪的人。你应该选择一种明确的态度,不论是冷或热。

 

 

 

 

 

 

不费力的生活

 

克里希那穆提:纯然的爱


 

克里希那穆提<人生中不可不想的事>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了解奋斗以及冲突所带来的问题,那么我们就能毫不费力地、快乐地生活。

 

    你有没有怀疑过为什么人长大以后,就失去了生命中所有的喜悦?目前你们这些年轻人都还算蛮快乐的;你们有你们的小问题,还要担心考试,但是除了这些问题之外,你们的生活还是有某些喜悦的,不是吗?你们自然而然、十分容易地接受了生命,你们用轻松的、快乐的态度来看待事物。但是等到长大以后,我们似乎就失去了这种超然于世俗之外的、具有更深含义的喜悦。为什么我们大部分人进入了所谓的“成熟期”之后,反而变得呆滞,对喜悦、美、蓝天及大地都不再敏感了?

 

    你知道,当一个人扪心自问这些问题时,许多种解释都会浮上心头。其中有个解释就是:我们都太关心自己了。我们努力变成某某人物,奋力得到并维持某种地位,我们有下一代以及其他的责任,我们必须赚钱。所有这些外在事物很快就让我们喘不过气来,使我们失去了生活的喜悦。

 

    你看看周遭那些年长的面孔,你看他们有多么哀伤,多么操劳过度而不健康,他们是那么退缩、冷漠,有时候甚至有点神经质,一点笑容也没有。你难道没有问过自己为什么吗?即使我们问自己为什么,大部分人似乎得到一个解释以后也就满足了。

 

    昨天黄昏时分,我看见一艘满帆的船,在西风的吹送下逆流而上。那是一艘大船,载满了薪柴驶向城镇。太阳正在西下,这艘背对天空的船真是出奇的美。船夫只是轻轻地掌舵,一点也没费力,因为西风正在尽力。同样的,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了解奋斗以及冲突所带来的问题,那么我们就能毫不费力地、快乐地生活,脸上还带着微笑。

 

    我想就是这种费力的态度毁了我们,使我们几乎每分每秒都在奋斗中。如果你观察身边年长的人,你会发现他们的生活是由一连串的和自己、和配偶、和邻居、和社会的争战所组成的。这永无休止的争战把能量耗尽了。一个喜悦的、真正快乐的人,是不费力生活的人。这不代表你是停滞的、呆板的、愚笨的;相反,只有那些非常有智慧的人,才能真正从辛苦和奋斗中解脱。

 

    但是你知道,我们一听见这种自在的、不费力的境界,我们就很想变成那个样子,我们也想达到那种不再辛劳与冲突的境界,因此,我们反而把它变成自己的目标、理想,然后我们又再度被努力、奋斗所局限。奋斗的目标有很多种,但是奋斗的本质都是相同的。一个人可能为了改革社会、为了寻找神、为了制造和配偶、邻居之间更好的关系而奋斗,或坐在恒河边膜拜上师。这一切都是努力与奋斗。所以奋斗的目标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了解奋斗的本质是什么。

 

    我们的心有没有可能随时都自在,完全没有挣扎,不仅仅是偶尔感觉自在就算了?如果能够达到这种境界,我们就能进入不再与人比高低的喜乐状态。

 

     我们的困难就在于自己常常觉得不如别人,因此就要奋力去变成某某人物,或是努力克服各种自相矛盾的欲望。但是请不雅解释为什么人的心中充满了挣扎,因为每个能思考的人都知道挣扎的原因在哪里,不外乎就是嫉妒、贪婪、野心和竞争。所以我们不必研读心理学的书籍才能了解自己挣扎的原因,重要的是,我们必须弄清楚人心是否可以完全脱离挣扎。

 

    当我们挣扎时,起因总是来自真实的自己和期望中的自己之间的冲突。然而,如果不加以任何解释,我们能不能了解挣扎的整个心理过程,然后停止所有的挣扎?我们能不能就像那艘随风而行的帆船一样自在?如果我们努力去达到没有挣扎的状态,这种行动的本身就是一种挣扎,所以这种境界就永远无法达到了。但是如果你在每一刹那都觉察到自己的心如何陷入永不休止的挣扎,如果你只是觉察而不去修正它,也不强迫自己的心达到所谓的平静的状态,你就会发现自己的心自然而然就停止挣扎了。在这种状态之下,你的心就能学到很多东西。这时学习就不只是收集资料而已了,因为你已经超越了心智的范畴,而发现到不可思议的至宝。这样的心才是充满喜悦的。

 

    观察自心,你会发现从早到晚心中如何充满着挣扎,你的能量都在这种挣扎中浪费了。如果你只解释自己挣扎的原因,你会迷失在解释中,你的挣扎还是不能停止;然而如果你非常安静地观察自己的心,不加以任何解释,如果你只是让你的心觉察它自己挣扎,你很快就会发现你已经进入完全没有挣扎的境界,你所拥有的就是不可思议的警醒。在这种警醒的状态中,是没有高低之分的,没有大人物小人物之分,也没有上师弟子之分,所有的不合理都消失了,因为你的心已经完全觉醒。一个完全觉醒的心,就是喜悦的。

 

 

    问:我想做一件事,试了好多次都不成功,我是应该放弃努力,还是应该坚持下去?

 

    克:成功就是要达到某种特定的目标,而我们都崇拜成就,不是吗?一个穷孩子长大以后变成了百万富翁,或是一个平凡的学生变成了政府首长,大家都为他们鼓掌喝彩,倍加肯定;每个男孩和女孩都希望得到某种成就。

 

    然而,到底有没有成就这样东西?还是它只是人类追求的一个观念而已?因为你即使达到了目标,永远都还有一个更远的目标在前面等待你去完成。只要你追求任何方面的成就,你就不可避免地会陷入奋斗和冲突之中,不是吗?即使你达到了自己预定的目标,你还是得不到休息,因为你想要爬得更高,得到更多。你明白吗?追求成功是一种求取“更多”的欲望,而一个不停地要求“更多”的心,就是没有智慧的心,它是平庸的,愚笨的,因为这种要求更多的欲望,暗示着你已经落入了社会的模式,落入了不断的挣扎中。

 

    什么是满足,什么是不满足呢?不满足就是努力求取“更多”的心态,满足就是停止这种挣扎。但是如果你不明白这整个要求“更多”的心理过程,你是不会得到满足的。

 

    譬如你考试不及格,你就必须再考一次,不是吗?不论如何,考试都是十分不幸的事情,因为它没有任何意义,也不能显示你真正的智慧。大体来说,考试只是记忆力的把戏,或许是运气,但是你还是得努力通过考试,如果不成功,就得继续努力。

 

    对我们大部分人来说,日常生活也是同样的过程。我们都在努力追求某些东西,我们从不停下来问问自己,到底我们所追求的东西有没有价值。我们从来不问自己它是否值得我们这么费力,所以我们到现在都没有发现它是不值得的,而且我们也从不反抗父母、社会、心灵导师及上师的意见。只有当我们了解这整个追求“更多”的心理过程,我们才能停止以成功或失败的角度来思考事情。

 

     你知道,我们都害怕失败、害怕犯错,不但怕考试失败,也怕在人生中失败。犯错总是被视为一件糟糕的事,因为我们会被人批评、责骂。但是话又说回来,你为何不能犯错?全世界的人不都在犯错吗?如果你永远不犯错,世界是否就不会像今天这样一团糟?如果你怕犯错,你永远也不会学到东西。

 

    年长的人永远在犯错,然而他们都不希望“你”犯错,因此,他们就扼杀了你的创新才能。他们为何如此?因为他们害怕如果你观察并且质疑所有的事情,经过自己的实验之后,你会亲自发现一些真相,然后就会从传统、社会和父母的权威中抽离出来。因此,你总是被教导着去追求成就。你会发现成功这种东西往往是从被人尊敬与否的观点来看的。即使是圣人,他的所谓的精神成就,也必须是受人尊敬的,否则他就得不到认可,得不到追随者。

 

     所以我们总是从成就、从追求“更多”的观点来思考。这所谓的“更多”乃是由受人尊敬的社会贤达来决定的。换句话说,社会很小心地建立了一个特定的模式,并且根据这个模式来判定你是成功或失败了,有智慧的人是不会根据成败来决定事情的。但是很不幸的,世界上有智慧的人太少了,也没有人会告诉你这一切。有智慧的人真正关心的是看清真相以及了解问题,而不是从成功或失败的角度来思考的。只有在我们并不是真的爱自己所做的事情时,我们才会以成功或失败的观点来考虑事情。

 

 

     问:人为什么基本上都是自私的?我们可能尽量在行动上做到不自私,但是当事情牵涉自己的利益时,我们就变得以自我为中心而且漠视别人的利益。

 

    克:我想我们不应该以“自私”或“不自私”来形容自己,这点非常的重要,因为用字对人心有极大的影响力,当你骂一个人自私时,他似乎就被盖棺论定了。称一个人为“教授”,你接近他时心中就有不同的感受。称一个人为“圣人”,他的四周立刻就出现了光圈。你观察自己的反应,你会发现以下的字眼譬如“律师”、“商人”、“州长”、“仆人”、“爱”、“上帝”等等,它们对你的人和神经系统都有奇特的效果,某个代表特殊职务的名称会唤起某种阶级意识,因此,我们首先要做的事,就是祛除这种字眼与感觉联想到一起的下意识习惯。你的心对“自私”这个字眼已经先入为主地认为它代表的是非常错误、非常不高超的情境,你一旦开始对任何人事有了这种感想,你的心就盖棺论定了。所以你问我“为什么人基本上都是自私的”,这其中已经含藏着盖棺论定的意味。

 

    你必须能够觉察到某些字眼会造成你的神经上、情绪上或思想上的赞同或非难。譬如你声称自己是个善妒的人,你很快就阻绝了进一步的探索,你已经停止去深入研究善妒的整个心理过程。同样的,有许多人说他们努力发扬兄弟爱,但是他们所做的每件事都在违背兄弟爱。他们并没有认清这个事实,因为“兄弟”这个字眼使他们感觉有意义,因此,他们已经被这个字眼说服,他们不再进一步去了解兄弟爱,所以不论这字眼引起何种的情绪及神经上的反应,他们都不再做进一步探索,因此,也就永远找不到真相了。

 

     所以我们首先要做的事,就是去实验和弄清楚,到底我们能不能纯粹地看到事实,而不从字眼联想到非难或是赞赏。如果你能看到事实,没有任何非难或赞同的感觉,你就会发现在这种观察之下,你的心与事实之间的障碍就去除了。

 

    你观察看看自己是如何去接近人们心目中的大人物的,你会发现,“大人物”这个字眼已经影响了你,因为报章书籍以及大人物的跟随者都说他是个了不起的人,于是你就接受了这个看法;或者你会持完全相反的看法,然后说:“多蠢啊!他根本不是什么大人物。”然而如果你能远离所有外界的影响,只是纯粹地看着事实,你就会得到完全不同的观点。同样的,“乡下人”这个字眼所引起的贫穷、肮脏、卑微及其他的联想已经影响了你的想法。但是,如果你的心不受任何影响,你不非难也不赞同,只是看着、观察着,那么你就不会再以自我中心,也不会再有“自私”以及“如何变得不自私”这类的问题了。

 

 

    问:一个人从生到死为何总是希望被别人爱?如果他得不到这份爱,为何他就无法像其他人那样的泰然自若和充满信心?

 

    克:你认为其他人是充满信心的吗?他们也许是在自我炫耀、装模作样,但是你会发现在这种演出的背后,他们其实是空虚、无聊而平庸的,他们根本没有真正的信心。人为什么希望被爱?你难道不希望被父母、老师、朋友爱吗?如果你是成年人,你希望被妻子、丈夫、孩子或是你的上师关爱。人为什么总是永不休止地渴望被爱?

 

    请仔细听我的话。你希望被爱,因为你的心中没有爱。你的心中一旦有了爱,你希望被爱的渴望就停止了,你就不再需要别人来爱你了。只要你还需要别人来爱你,你的心中就是没有爱的;如果你的心中没有爱,你就是丑陋的、残忍的,那么你又为什么应该被爱呢?没有了爱,你就是行尸走肉,当一个行尸走肉的人要求被爱的时候,他还是僵死的。反之,如果你的心中充满了爱,你永远也不会要求被爱,你永远不会拿着乞丐的钵去请别人填满,只有空虚的人才要求别人来填满自己,而一颗空虚的心,是永远无法以追随上师或是其他上百种寻求爱的方式来填满的。

 

 

    问:成年人为何偷东西?

 

    克:你难道没有偷过东西吗?你难道没听说过小男孩从其他小男孩那里拿了自己想要的东西吗?在人生中也是如此,不论我们年轻或年长,我们其实都差不多,只是年长的人做得比较狡猾一点罢了,他们用一大堆好听的说辞来掩饰,他们要财富、要权力、要地位,他们以心照不宣、图谋和哲理的方法来得到他们想要的。他们也偷,但是不称为“偷”,因为“偷”已经被换成令人尊敬的字眼了。

 

    然而,我们为什么要偷东西?首先,因为目前的社会是组织化的,因此,它把许多人的生活必需品都剥夺了,某些下层社会的民众没有足够的食物、衣服及容身之处,所以他们就只好自己解决问题了。此外,还有些人不是因为食物不足而偷,而是因为他们是反社会的人。对这些人而言,偷东西已经变成了一种游戏、一种刺激,这代表着这些人没有受过真正的教育。真正的教育是要了解生命的含义,而不是努力通过考试而已。世上还有一种高层次的偷窃、就是偷别人的想法与知识,当我们追求任何形式的“更多”时,我们很显然就是在偷窃。

 

    我们为何永远在要求、乞讨、希望及偷窃呢?因为我们心中什么也没有;在内心里,在心理上,我们就好像一只中空的皮鼓。因为我们是空的,所以我们想把自己填满,我们不但偷东西,还模仿别人。模仿也是偷窃的形式,因为你觉得自己什么也没有,而别人却是个人物,所以你想用模仿的方式去得到一点他的光荣。这种腐败在生活中比比皆是,很少有人能真正脱离了它。所以我们必须知道,这种内在的空虚是否可能被填满?只要我们的心期望被填满,它就永远是空虚的,当人心不再想要填满它的空洞时,这个空洞才会消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