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石中漫步】于瑞军“食为天”藏石【一】

(2013-04-18 23:25:23)
标签:

浅草幽幽

于瑞军“食为天”藏石

石中漫步

休闲

分类: 石中漫步

http://www.gss.org.cn/UploadFiles/Photo/2013/3/201332814354.jpg

      

天下肉形石    本系同根生

               ——观赏于瑞军藏“食为天”奇石有感

 

 

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原副院长   杨伯达

 

 

 

    于瑞军先生是国家观赏石鉴评师,也是国家公务员。他收藏了数百件精美逼真的“食品类”观赏石,肉类、杂粮、瓜果、蔬菜等应有尽有,可以说是一位在职的、颇有成就的奇石收藏家。他于

2010513电话与我约见。鉴于他在2009年获得一块红烧肉石,堪与台北故宫博物院珍藏的肉形石媲美,并告知他已初步查明,台北故宫博物院现藏的肉形石是内蒙古阿拉善王爷进贡清廷的。这一席话使我大吃一惊。我在北京故宫50多年,曾经不止一次地查阅“养心殿造办处各作承做活计清档”以及贡档和相关奏折,竟然没有发现有关肉形石的线索。而于瑞军先生却找到了有用的信息,我深感愧疚。为了查明肉形石的来源,我认为有必要亲赴张家口观赏于先生收藏的红烧肉石和其它食品类观赏石。于是在2010629赴张家口观赏了于君藏石。

    于君藏石数量较多,肉形石和其它食品类观赏石,琳琅满目、美不胜收,已成系列规模,看后令人大饱眼福。这些奇石不仅有很高的收藏价值,也有着地质学、矿物学和美学等学术意义。我看后建议他出版一本图文并茂、雅俗共赏的精美图录,并请收藏家王震、方紫钰协助,由朝华出版社出版。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忙碌,目前此书出版的准备工作业已就绪,于瑞军先生提出要我为此册写一前言。原国家文物局副局长、收藏家协会会长闫振堂先生和国内知名文化学者吴廷玉教授已为此册撰写了序言。两篇序文宏阔隽雅,论述全面深刻,十分精辟。于君本人撰写的后记也朴茂诚恳,令人感到无比亲切,我已觉得无话可说,但盛情难却,只好再谈几点看法,权充前言。

    首先第一点,我看到于君藏阿拉善红烧肉石,在质、形、色上与台北故宫肉形石有着极大的区别。如果从专业角度来看,实事求是地讲,于君红烧肉石的确是原汁原味、不加修饰的天然肉形石。而台北故宫的肉形石是经过加工、烧染的。笔者不揣冒昧推测,此石可能是清代苏州盛行的“琥珀烫”工艺处理过的,虽然似为当今餐桌上的东坡肉,但已失却天然石头的原生质色感。这是两者的不同之处。但也不能抹煞其二者是同出于阿拉善的造化之物,可谓是“天下肉形石,本是同根生”,此其一。

    其二是提供了两岸典藏肉形石的历史线索。据于先生讲,《人民日报》等媒体报道了他收藏的“红烧肉石”的消息后,有很多人都慕名前来观赏该石,还有人对此石的来龙去脉进行了考证。他曾经接待过一位专程前来欣赏其红烧肉石的内蒙古石友。这位石友是国家观赏石鉴评师,告诉他说:“这块红烧肉石包浆自然、皮壳油润,没有足够长的时间把玩不会有这种效果,应该说是一块‘老石头’。这类肉石和台北故宫的东坡肉石的石质相同,应该说都是阿拉善那个地方早些年被人采集的。”此事也引起了内蒙古阿拉善盟政协委员、阿拉善和硕特旗第七代札萨克亲王多罗特色楞嫡孙达兰太先生的重视。为此,达兰太先生做了一系列的调查考证工作,初步摸清了肉形石的历史线索。他首先拜访了当年在阿拉善王府担任笔贴式的图布吉日格勒老人。图布吉日格勒说:“关于玛瑙奇石的进贡,古有定制。阿旗成立于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上不设盟,直属朝廷理藩院管辖。清宫为阿旗规定,每年腊月二十三之前,必须向清宫敬献贡品,俗称年礼,蒙语称‘察圪米德’。贡品种类很多,但水晶、玛瑙石是必须有的。其实玛瑙就是散落在戈壁滩上的各种形状的玛瑙奇石。像于先生收藏的这块红烧肉石这类老石头,过去都是王府的东西。那些东西过去老百姓不能捡,采集玛瑙是王爷的特权。但王爷自己不加工,主要用来进贡。进贡的主要目的是向清廷表示臣服恭顺。这个制度一直保留到民国时期,解放后才取消。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东坡肉石,就是我们王府当年的贡石。达理扎雅王爷讲过,那是第二代王爷阿宝进贡的。”之后,为了进一步证实这个情况,达兰太先生先后走访了王爷的后人、王爷的副官、旗博物馆原馆长等人,所得到的结论基本一致,即台北故宫肉形石是当年阿拉善王府进贡到清宫的。达兰太先生办事认真严谨,还专程到山东威海市,拜访了91岁高龄的塔祉华(阿拉善亲王达理札雅的妹妹、清皇室载涛外孙女)。这位当年王府的格格看了于先生收藏的红烧肉石的图片和资料后,对达兰太说了一番这样出人意料的话:“我三哥(达穆林旺楚克,曾是台湾立法委员),1947年去了台湾,走的时候只带了些金银细软之类的。很多他平时爱的东西,如玉器、瓷器、玛瑙等贵重物品,都没带走。其中有一块玛瑙石,肉皮红色,上面有毛孔,比豆腐块大点,他平时经常玩,想带走。但他的二姨太(李黛茜)顾忌‘石沉大海’,不让带,说带石头不吉利。今天看到于先生收藏的这块红烧肉石,和那块玛瑙肉形石一模一样,应该说就是那一块。睹物思人,这太让人激动了!这说明三哥的在天之灵还庇护着王府的宝物,没有让它消失。”(编者注:达兰太先生调查考证的相关资料,在《内蒙古政协》2011年第12期“文史天地”专栏中有详细记载。)

    这些情况表明,海峡两岸的这两块肉形石,台北东坡肉石和大陆红烧肉石,应该是都出自当年的阿拉善王府。

    其三,奇石收藏的健康发展,要有正确的文化理论指导。奇石收藏的对象不是用科技手段加工制造的,而是天然的石头。但玩石头的人都承认石头也有灵性,可以相互沟通、心领神会,同时还可认识天公作美的无穷魅力。与书画、陶瓷、玉器等人工制品有所不同,奇石是人类收藏活动的特殊分支。由于它无需购置材料加工制造,广大群众均可参与。很多人经常到山谷或河滩采石,仅仅下点功夫、花点时间,勿须别的什么大的投资,就可能采集到满意的石头。这个特点促使奇石收藏发展极其迅猛,队伍迅速壮大,交流活动也极为频繁。这种大好形势,从表面看来,是一种在改革发展的大背景下出现的自发活动,但其实不然。从深层次看,是我国历史久远的石文化和赏石崇石传统使然。譬如,东晋陶渊明以片石醒酒;唐代白居易酷爱太湖石,“待之如宾友,亲之如贤哲,重之如宝玉,爱之如儿孙”。宋代有米芾拜石的故事,称其爱石为“石兄”。无独有偶,北京故宫的御花园内现在还陈展着一块图案为“米芾拜石”的奇石,此石可能是明、清时期贡入内廷的。由此可知,皇帝也是爱好奇石的。宋徽宗赵佶时期的“花石纲”更是家喻户晓。南宋杜绾编写了《云林石谱》,为奇石有谱著录的开山之作。明清时期各种奇石的谱录更是层出不穷,最著名的便是明代林有麟《素园石谱》,该书图文并茂,摹画了从南唐开始见诸史籍图谱的一百多种名石奇峰,还收录了历代许多有关奇石的诗文。清代郑板桥喜赏丑石,提出了“瘦”、“漏”、“透”、“皱”的审美标准,后人沿用不悖。凡此种种,历代很多诗人画家都留下了赏石爱石的轶闻趣事。其实,这些美谈佳话都涵盖着深厚的文化基因。目前奇石收藏热火朝天,在当今收藏界中是规模最为广泛的一种群众性收藏活动。其中也有些文化人在探讨其文化内涵。这一点非常重要。一个群众性的活动,如果没有正确的理论指导则会迷失方向,也难以持久地、有序地健康发展。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人们喜爱收藏奇石。据悉台北故宫博物院早已将当年清室收藏的肉形石誉为镇院之宝之一。这都是承传中华传统文化的必然,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赏石文化是古老的石文化中的一个分支,古人没有认真地加以总结。于是这种理论性的探索工作便落在当代奇石收藏家的肩上。闫振堂先生撰写的序言指出,于君为我们探讨、丰富观赏石文化的内涵作出了成功的尝试。笔者观看于君藏“食为天”奇石系列之后认为,他的红烧肉石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肉形石,被誉为相联袂的“姊妹石”是可取的。因在不同的时间被人们所发现,并有着不同的归宿。但是它们不仅有着相似的审美标准、鬼斧神工的艺术魅力,还有着共同的中华传统石文化及其衍生的奇石文化的积淀。笔者希望当代的奇石收藏家,为了时下奇石收藏蓬勃健康发展,要关注奇石文化理论的探讨研究,勇于承担责任。这实际上是借奇石收藏热之机,进而追踪中华文化源之举。

    其四,大家都盼望两岸肉形石有朝一日能像“山水合璧----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特展”那样,在大陆和台湾公开展出,供两岸人民欣赏。就两岸老百姓来讲,对毛公鼎的关心、喜爱,远不如对肉形石、翡翠白菜这类和生活密切相关东西更感兴趣。何况于君藏食品类奇石,不但有精品,而且有规模、成系列,可以吸引观众的眼球,这是办展览的物质基础。但注意,搞展览不是打擂台、也不是比高低,要强调同根、同源、相聚的意思。如果宣传的好,会促进文化交流,加深两岸同胞情谊。这也是我为于先生藏石题词中所讲“隔海互顾盼,相聚终有期”的意思。我相信这不仅是于瑞军先生的期望,也是两岸人民的心愿,理应得到满足。希望有一个国家级的博物馆或有关部门来出面做这件事。

     仅以此短文为前言,不妥之处欢迎指正。

                  2011年9月24(秋分后一日)草成于陋室

            (本文作者系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原副院长)

 

http://www.gss.org.cn/UploadFiles/Photo/2013/3/2013328143642.jpg

怀安熏肉

http://www.gss.org.cn/UploadFiles/Photo/2013/3/2013328143647.jpg

扒肉条

http://www.gss.org.cn/UploadFiles/Photo/2013/3/201332814372.jpg

霸王肘块

http://www.gss.org.cn/UploadFiles/Photo/2013/3/2013328143714.jpg

大肉

http://www.gss.org.cn/UploadFiles/Photo/2013/3/20133281437141.jpg

腊肉

http://www.gss.org.cn/UploadFiles/Photo/2013/3/2013328143716.jpg

带皮肉块儿

http://www.gss.org.cn/UploadFiles/Photo/2013/3/2013328143719.jpg

冻猪肉

http://www.gss.org.cn/UploadFiles/Photo/2013/3/2013328143725.jpg

东坡肉

http://www.gss.org.cn/UploadFiles/Photo/2013/3/2013328143729.jpg

红烧肉

http://www.gss.org.cn/UploadFiles/Photo/2013/3/2013328143731.jpg

红烧猪皮

http://www.gss.org.cn/UploadFiles/Photo/2013/3/2013328143735.jpg

方块肉

http://www.gss.org.cn/UploadFiles/Photo/2013/3/2013328143736.jpg

虎皮肘子,玛瑙,5.9X4.5X2.8公分

http://www.gss.org.cn/UploadFiles/Photo/2013/3/2013328143739.jpg

后座肉

http://www.gss.org.cn/UploadFiles/Photo/2013/3/2013328143742.jpg

火腿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