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茗随笔】12:安吉白茶----叶白脉翠

标签:
浅草幽幽青青柳岸品茗随笔休闲 |
分类: 茶余饭后 |
品茗日期:2011-11-22
地点环境:办公室
投
茶叶年份:2011年
基本茶器:玻璃杯(120ml)
茶品名称:安吉白茶(绿茶)
茶叶产地:浙江省安吉县
茶树品种:“白叶一号”(无性系茶树良种)
加工工艺:“凤形”安吉白茶:鲜叶--摊青--杀青--理条--搓条初烘--摊凉回潮--焙干(烘青绿茶);
茶品特点:
【干茶】凤形:条直显芽、金黄隐翠;龙形:扁平光滑、挺直尖削、嫩绿玉色;
【汤色】嫩绿明亮;
【香气】鲜嫩持久、清如淡竹(凤形)、板栗香或豆花香(龙形);
【滋味】鲜醇馥郁、清润甘爽;
【叶底】成朵肥壮、叶白脉翠。
人文历史:
据陆羽《茶经》记载:“浙西,以湖州上,……生安吉、武康二县山谷,与金州、梁州同”,又载:“《永嘉图经》:永嘉县东三百里有白茶山”。
中国对白叶茶的记载最早的是北宋庆历(1041-1048年)年间:“白叶茶,芽叶如纸,民间大重,以为茶瑞。”
宋朝时的《大观茶论》记载:“……白茶,与常茶不同,其条敷阐,其叶莹薄。崖林之间,偶然生出,虽非人力所可致。有者不过四、五家,生者不过一、二株,所造止于二、三胯而已。芽英不多,尤难蒸培……”。这些史料,充分说明了白茶的弥足珍贵。
研究表明,安吉白茶的特异性主要表现在春季发芽时新梢嫩叶叶色的可逆性白化现象,在白化过程中新梢的叶绿素含量急剧下降和氨基酸含量显著上升。安吉白茶是
一个温度敏感的自然突变体,其白化表达的温度阈值在20~22℃之间,但该温度仅在芽萌发初期发挥作用;其正常复绿的启动温度在16~18℃之间。
叶片白化期的主要生理生化变化:是叶绿体膜结构发育发生障碍,叶绿体退化解体,叶绿素合成受阻,质体膜上各种色素蛋白复合体缺失,导致了叶色的变
化;RuBP羧化酶的大、小亚基含量及酶活性下降,同时伴随蛋白水解酶活性的升高,终因叶绿体不能继续发育,多余的可溶性蛋白水解,导致游离氨基酸含量显
著上升。对其返白机理认为该温度敏感型突变体的突变很可能是由核基因或核质互作控制的。
心得感受:
01、安吉白茶使用原料细嫩,叶张较薄,冲泡芽茶水温较低75℃左右,金黄隐翠;
02、安吉白茶是在特定的白化期内采摘、制作成茶,其叶底呈现“玉白色”,这是安吉白茶特有的性状;
03、安吉白片与安吉白茶均属绿茶类,但树种不同。安吉白片的树种以高山绿茶(地方群体种)、“龙井43”和“迎霜”等为主。而安吉白茶的树种则是唯一的,那就是“白叶一号”(无性系茶树良种)。先有安吉白片,后有安吉白茶。
安吉白茶鲜叶形似兰花(凤形)或挺直扁平(龙形),叶肉玉白,叶脉翠绿,鲜活欲出。用玻璃杯可以尽情地欣赏安吉白茶在水中千姿百态,品其味、闻其香,更能
观其叶白脉翠的独特品格。品饮安吉白茶先闻香,再观汤色和杯中上下浮动玉白透明形似兰花的芽叶,然后小口品饮,茶味鲜爽,回味甘甜,口齿留香。安吉白茶与
其他茶不同,除其滋味鲜醇、香气清雅外,叶张的透明、茎脉的翠绿、叶底呈现“玉白色”是其独有的特征。观叶底可以看到冲泡后的茶叶在漂盘中的优美姿
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