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金念dance
金念dance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895
  • 关注人气:4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农耕文化与少数民族民间舞蹈(一)

(2008-10-16 23:23:00)
标签:

民间舞蹈

朝鲜族

杖鼓舞

农乐舞

扇舞

分类: 中国民间舞蹈文化
  农耕文化与少数民族民间舞蹈(一)
 

 朝鲜族民间舞蹈

 

农耕文化与少数民族民间舞蹈(一)朝鲜民族——居住在中国东北地区的朝鲜族,是自明、清时代开始陆续从朝鲜半岛迁来的,他们主要聚居在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其他散居在黑龙江、辽宁等省内。

    其先民经历了渔猎生活,原始农耕和一般的谷物劳作,学习汉族先进的农耕技术并得以发展,成为擅长种植水稻的农耕民族。

    朝鲜族民间舞蹈是在古朝鲜、扶余、高句丽以及三韩等朝鲜半岛的传统文化基础上形成的,中国的朝鲜族民间舞蹈,在朝鲜传统文化的根基上,又在东北地区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形成今日的舞蹈风韵。

    朝鲜民族先民是爱好与擅长歌舞的古老民族。朝鲜民族悠久的乐舞传统中,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内涵。

    公元1910年日本吞并朝鲜,长期的反入侵斗争与抗暴斗争,使朝鲜民族的民族性更为沉着坚忍,从而增强民间舞蹈的力度并融入柔韧的特色。

女性舞蹈更以柔美见长,而且优美中蕴藏着刚劲的力量。

 

农耕文化与少数民族民间舞蹈(一)

    鹤的心态在民间舞蹈中的体现——朝鲜族民间舞蹈的动律,是朝鲜民族内在美与舞姿美的融合,是通过特有的节奏形式与呼吸方法协调、升华的结果,展示出他们崇鹤的心态与风韵。朝鲜族民间舞蹈中,模拟鹤自然形态的物质因素有“鹤步”“鹤飞翔”等舞蹈形象。

 

朝鲜族民间舞蹈的风格特点:

独特的风韵,以潇洒、典雅、含蓄、飘逸而著称。

    朝鲜族民间舞蹈浓郁的民族风韵,是和丰富的乐舞节奏、伴奏乐器及演奏技法分不开的。

农耕文化与少数民族民间舞蹈(一)

    例如主奏乐器的杖鼓(俗称长鼓),它能激励舞者抒发内心的世界。

    杖鼓历史久远,即唐代盛行的“两杖鼓”,朝鲜民族保存了这种古乐器,并继承其技艺,融入本民族乐舞文化,发展成表演很强的,名为“杖鼓舞”的舞蹈形式。

 

    朝鲜族民间舞蹈中有各种不同的节奏类型,细腻又具有跳跃感的12/8拍是主要的节拍型之一。人们还把不同节拍形成的节奏型称作“长短”,如“古格里长短”“他令长短”等。

“长短”一词,是朝鲜语中形容乐舞的特有名词,包括有:节奏、节拍、速度、风格等含义。

朝鲜族民间舞蹈的表演形式:

    杖鼓舞:俗称“长鼓舞”。多为女性表演的单人舞蹈,也有男子表演。表演者身挎杖鼓,右手持竹键敲打高音部鼓面,左手用掌拍低音部鼓面。高低音色的鼓声,花样繁多的鼓点相映成辉,很有特色。表演高潮时常作连续性的行进旋转。

    农乐舞:最有农耕生活特征的传统民间舞蹈,是古代农业丰收后,人们聚集饮酒、歌舞娱乐的遗风。

农耕文化与少数民族民间舞蹈(一)

    扇舞:以折扇为道具表演的舞蹈形式。起源于古代朝鲜巫俗活动,原是巫女持绘有 “三佛”神像的扇子作法器跳神表演。后来民间艺人把扇面改绘为花卉,又加强舞蹈的动作与造型,逐渐成为独立的舞蹈形式,并由单扇发展为双扇。

    圆鼓舞:肩挎圆鼓置于胸前敲击表演的舞蹈形式。圆鼓原是古代的乐器,后发展为击打表演的圆鼓舞。男女皆可表演,女性用鼓较小,多为单人表演,舞姿优美,在技巧上发挥个人之长。男子多为群舞,动作开拓有力、富有战斗性。

    假面舞:带面具表演的男性舞蹈。据说从中国南部传入,曾为宫廷表演节目。民间流行的假面舞多把唱诵、对话、舞蹈融为一体,分场次表演一些风趣幽默的讽刺故事。

    剑舞:是持可转动的短剑进行表演的女性舞蹈。短剑连结于特制木柄,剑身可自由转动,表演者甩动并使之随腕旋转,发出铿锵音响,与优美舞姿相辅相成造成特有的气氛。原为男子表演,后发展成为典雅又具有韧性的女性舞蹈形式。

拍打舞:亦称“手拍舞”,男子表演的自娱性舞蹈。舞者用手掌互击,或用手掌、肘部击打肩、胸、两肋、大腿等部位表演。此舞据说源于渔业丰收时渔民们在船上赤膊、欢快地拍打身体以抒发喜悦的心情。下层士兵中曾盛行此舞。
    即兴舞:表演者合着音乐节奏即兴跳舞的形式,称为“玛克村”。无一定程式,不论男女老幼都可参加。在喜庆节日、群众聚集的场合,只要鼓声一响,人们就自由进场跳舞,即兴发挥,充分显示自己所擅长的舞蹈技艺。

 

潇洒、典雅的风韵

朝鲜族民间舞蹈是以潇洒、典雅著称。潇洒,是舞蹈者表演时的神韵,是民族心态的形象化。典雅,是动作的规范、洗练,是舞姿的古朴自然,展示民族审美情趣。

 

其风韵形成的因素:

   1、坚忍与自强的民族性格 ;

   2、古代歌舞风习的继承 ;

   3、儒、道、佛教文化的影响 ;

   4、崇鹤心态的体现 ;

   5、“长短”与“呼吸”的作用 ;

   6、古代“伎生”制度;

   7、近、现代舞蹈家的创作 ;

   8、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