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高架桥事件
(2008-06-24 23:12:40)
标签:
杂谈 |
最近,武汉大学高架桥事件在校内闹得沸沸扬扬,
而随着在学生和校方压力下,高架桥的停工,湖北的某些主流媒体,比如说湖北日报,楚天都市报,荆楚网也加入了这场大学与市政工程的博弈。作为武大学子,从事件之初的仅仅以一种冷静的思考来对待这件事,到随着事态的升级,不断关注此事,我原本都是站在武大学子需要平静的接受高架的角度来阐述观点,因为在我看来,此事件为市政工程,目的在于缓解交通压力,而不同于武大正门对面即将树立起的高达28层的商品住宅。但对随着事态的发展,尤其是以湖北日报社为首的某些喉舌媒体将矛头直指武汉大学,以“武汉某重要单位”“某以为人师表,享誉海外为目的的知名学府”来暗喻武大,并认为武大学子和校方以景观为由,阻挠武汉市的二环线畅通工程,妄图营造将武汉大学与武汉百万市民对立起来的舆论氛围。从此,我开始改变我的观点,坚决支持武大校方和学子们反对高架桥项目的立场。
作为武汉主流媒体,我不反对媒体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就如武大学子有权利反对高架桥项目一样,但媒体是否也应该有自己的尺度,对事件的来龙去脉作一个清楚的交代,对自己所持观点的理由能够至少能让人经得起推敲,但很遗憾,上面所说的主流媒体,第一没有对事件的来龙去脉给与清晰的交代,试图混淆视听,愚弄市民,将市民与大学利益对立;第二对自己观点所阐述的理由更是荒诞至极。
首先,上面的主流媒体在其报道中只强调武大对高架桥项目的反对,既不介绍反对的不仅仅是学校领导,更是包括了大部分学子在内的武大校友,城市规划专家等学术人士。而对此事件中真正的受害方,对武大利益的忽视只字不提。作为高架桥项目沿线,如贵媒体所言的“武汉某重要单位”却是在高架桥项目开工后通过媒体才得知此事这一严重忽视武大权利的做法视而不见。这种事先未听取沿线单位意见的市政项目究竟是如何通过立项审批和最后上马开工的过程也采取选择性失明的态度。对此事件采取断章取义的报道,究竟是什么样的利益在背后推动贵社的舆论导向实在是值得怀疑。作为一家主流媒体,居然用这样的报道方式来挑拨大学与城市的关系,究竟是站在武汉市民的整体利益的角度,还是站在某些利益相关体的角度更是耐人寻味。
其次,就对武大的几点批驳的理由来看,更是有失主流媒体的水准。在通篇报道中,最为重要的理由就是“武汉某重要单位以自己的景观利益为由,与市政工程,民心工程作对,鼠目寸光”的确,武大反对高架桥项目有景观方面的考虑,是否考虑景观就等于错误呢?那我们也知道,长安街沿线没有立交,也有故宫和天安门广场的景观考虑,是否这样的考虑就是多余的错误的?无疑,武大对于武汉而言绝对不仅仅是一个大学,他已经成为武汉最为重要的人文景观之一,在城市化的过程中,保护城市人文景观本身就是必要之举,试问,为何这样的考虑在贵社那里就成为了所谓的鼠目寸光。为何目前我们说的更多的鼠目寸光是指单纯为了城市化而破坏城市人文景观,历史建筑的行为呢?到底是谁鼠目寸光了,想必一目了然。
更进一步说,为何在贵社眼里,也只敢对武大所提出的反对理由断章取义。武大所提出的反对理由中,景观考虑只是其中之一,对宁静校园的破坏和对学校规划的无视才是其中的核心。高架一建,武大便不折不扣的地处武汉市繁华路段和交通枢纽,也许对于商业圈,这是一块宝地,但对于大学,这也许更多的是灾难。当初武大选址珞珈脚下,看重的就是一片宁静和淡雅的环境,而如今已被城市蚕食的大学是否真的连这最后的宁静也该放弃呢?而杨家湾教学区的规划更是受高架桥影响严重,毗邻交通枢纽的教学区如何能成其校园,让武大学子学者精心治学,当车水马龙敲破珞珈宁静的时候,是否武汉真的因此走上了飞速发展的道路呢?
更为重要的是,贵社在整篇报道中都在已一个漠视大学与城市之间协调关系的身份阐述问题,对各路规划专家的意见只字不提。这种粗浅的媒体态度,究竟能带给市民怎样的思考?
武大并不是以学者自居,多少年前,我们为了市政建设,放弃了街道口的老牌坊,至今他只能在那里默默守望武大学子;今天我们以主人的身份来参与市政规划本身就是我们的权利!不过很庆幸,市政府让高架桥项目停工了,无论在专家,学者,校方领导还是学子的角度来看,这样的决定都是有着远见卓识的。更为重要的是,这的确体现出,此高架项目在审批立项过程中存在严重的违规行为。
最后,我只希望,某主流媒体能本着一个媒体人的职业道德,客观全面的报道。不管高架桥事件最后的结果是什么,给与市民一个全面客观的认识,永远是媒体的职责!请某社谨记!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