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约会临潼
兵马俑、秦陵、骊山、华清池,看到这一个个耳熟能详的景点,你会想到哪个地方?嘿嘿,脱口而出的一定是古都西安吧!其实,它还有一个更为精准的地名:临潼。
骊山北麓,渭水之滨的美丽临潼,据西安不过十几公里。自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至今,在华夏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一直是群雄争霸的战略要地,更是王公贵族休闲娱乐的绝佳去处。因此,临潼是中华文明的根脉之一,是一个充满神奇和活力之地。
如今的临潼,拥有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风景名胜区——骊山风景名胜区,是大西安规划确定的国际化大都市副中心城市。全区辖23个街道,总面积915平方公里,总人口70万。区内有秦兵马俑和唐华清池两个国家5A级景区,有秦始皇陵、骊山森林公园两个国家4A级景区,具有6000年历史的骊山温泉源远流长,享誉世界。女娲氏抟土造人、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等传说轶事和楚汉相争的鸿门宴、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都发生在这里。
春和景明的四月,我和宝们带着激动兴奋心情奔赴临潼,开启一场的“当秦风遇到唐韵”幸福穿越之旅。在有着悠久历史丰厚文化底蕴得天独厚自然资源的临潼,我们看兵马俑,拜谒秦陵,揽胜骊山,游华清池,观长恨歌,泡温泉,徜徉临潼众风情美丽景致中,深切感受临潼浓厚秦风唐韵气息的古都魅力,集体穿越,留下美好难忘深刻的记忆。
二:
厚重秦风

所谓秦风,当然是指秦朝的与秦始皇相关风土人情。兵马俑、秦陵,当是其经典精粹之处。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是中国最大的古代军事博馆,博物馆南倚骊山,北临渭水,气势宏伟,是全国重点的文物保护单位。它是秦始皇陵的从葬坑,是世上无与伦比的地下军阵,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有句话叫“没去过兵马俑,就等于没到过中国”,它不但是西安的象征,陕西的象征,更是中国的象征,也是中国的文化符号。
兵马俑的发现,始于1974年3月,临潼县西杨村村民在秦始皇陵东1.5公里处打井时无意发现,后经考古工作者探测,此处实为一个长方形的秦代兵马俑坑。按照被发现的时间,专家把它们依次命为名为一、二、三号坑。这个发现在当时引起举世震惊,1975年,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在一号坑原址上修建起一座占地16000平方米的博物馆,并于1979年10月正式对外开放。二号和三号展坑也陆续于1989年和1994年正式展出。1999年6月,又奇迹般的发现彩色兵马俑。
兵马俑坑的规模宏大,三个坑共约有2万多平方米,坑内共计有陶俑马近八千件,木制战车一百余乘和青铜兵器4万余件。其中一号坑规模最大,面积12000平方米,有俑马六千余件;二号坑次之,面积是前者的一半,有俑马千余件;三号坑只有500余平方米,内有武士俑68个。根据考古判断,这几座从葬坑象征着始皇生前的宿卫军守卫着陵园,而三座坑是按兵法布阵的,其中三号坑是总指挥部统帅三军。
进入博物馆大门,迎面就是一高大的拱形建筑,门上书有大字:秦始皇兵马俑馆一号展厅,篆体字样,带来盎然古意。走进展馆内,一排排安静、威武、气宇轩昂的兵马俑尽收眼底,刹那间让人感到无比震撼。据介绍,最前面的是前锋,二百一十名武士俑,横列三队,手持弓驽,背负箭囊;后面紧紧跟随的是身穿铠甲的步兵,间杂着驷马战车组成四十路纵队从十几条坑道里涌出;军队左右各有侧翼,末尾又有三列后卫。整个军阵布局严密,酷似待发之势,令人联想到当年始皇帝金戈铁马,横扫六合,所向披糜的声威。
这些兵马俑身高皆在1.75米至1.85米间,根据装束、神态、发式的不同,分为将军俑,武士俑,车士俑等。兵马俑通体风格浑厚、健美、洗炼,每个陶俑的脸型、发型、体态、神情都各不相同。陶俑、陶马原奔都有彩绘,但由于后来的火烧和浸泡,大多已剥落变色。坑内还出土有剑、矛、戟、弯刀等青铜兵器,虽然埋在土里两千多年,依然刀锋锐利,闪闪发光,可以视为冶金史上的奇迹。
细看这些栩栩如生千佣千面的俑士,不得不为古人的技术所折服。只见佣士们有的在沉思,好像已经胜算在握;有的浓眉大眼,阔口厚唇,性格憨厚纯朴;有的舒眉秀眼,头微低垂,性格文雅;有的侧目凝神,机警敏锐;有的肃然伫立,神态坚定而勇敢,他们好似整装待发,又好似处于临战状态,还有那一件件驾车的御手俑,双臂前伸,紧握髻绳,目视前方,待命而发;那一匹匹曳车的陶马,两耳竖立,双目圆睁,张鼻嘶鸣,跃跃欲试;那一件件骑士俑,右手牵马,左手提弓,机警的立于马前,一旦令下,就将驰骋疆场。正是由这千百个充满生气、神态各异的陶俑构成整体静态的军阵地,达到了一种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静极则生动,愈静则愈动”。惟有这种静态的军阵才能使人们感到军阵巨大威慑力的深浅莫测。这样恢宏的阵列,宏伟的构图,空前绝后,无与伦比。
随后,我们参观了“铜车马展”。进入展厅,只见里面陈列着两坐铜车,一号铜车前驾为四匹铜马,双轮、单辕结构。车舆右侧有一面盾牌,车舆前挂有一件铜弩和铜镞。车上立一圆伞,伞下站立一名铜御官俑。
导游介绍,这辆马车叫立车,又叫戎车、高车,车舆为长方形,宽126厘米,进深70厘米,官俑高91厘米,所以乘车时是站立于车上。这一号车是为二号车开道和起保护作用的,它的设计非常美观实用。圆伞可以随太阳的照射自由调节角度,这样站立于伞下的人就不用担心雨淋日晒了。
二号铜车马是四马鞍车,即可以坐乘的车。车马全长317厘米,高106.2厘米,车舆上有椭圆形的盖子,车厢分前后两部分,车舆内外绘有夔龙、夔凤纹、流云纹及各种几何形图案花纹。这辆车车的后半部分即主人乘坐的类似小屋子的地方,设计相当于当今的空调,冬暖夏凉,旁边开有小窗户,前面开有小门窗,人在里面就像现在的起居室一样自如。
这些马车主要由青铜所铸,车、马和俑的大小约相当于真车、真马、真人的二分之一,个别部件分开铸造后,再用嵌铸、铆接、子母扣、纽环扣接、销钉连接等多种机械连接工艺,将众多的部件组装为一体。马车的各种链条转动灵活,门、窗开闭自如,伞盖的厚度仅0.1--0.4厘米,而面积却为1.12和2.3平方米,它是浑铸法一次铸出的,即使在今天,要铸成这么大而薄、均匀呈穹窿形的铜件也非易事。铜车马出土时破碎严重,一号车残破1338块,断口1459个,破洞61处;二号车残破1555片,断口1877个,破洞92处,所有部件几乎无一完整,大部分构件都有变形,并锈蚀严重。经过近6年的修复工作,二号车与一号车才先后出现在游客面前。流连展馆里,看着这些不愧为中国古代“青铜之冠”的宝贝,脑海里浮现着当年秦始皇出游的壮观风光场面,同时也为古人至今未世人不解折服的匠心独具智慧和巧妙精湛工艺深深叹服。
李白诗:“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有这样一支军队,六国如何不臣服,有这样一支军队,天下如何不归秦?秦风核心部分,秦始皇陵,当然是我们必拜之地啦!
秦始皇陵南依骊山,层恋叠嶂,山林葱郁;北临渭水,逶迤曲转,银蛇横卧。高大的封冢在巍巍峰峦环抱之中与骊山浑然一体,景色优美,环境独秀。作为中国第一座皇家陵园,在中国近百座帝王陵墓中,以其规模宏大,埋藏丰富著称于世。整个陵园按照秦始皇死后照样享受荣华富贵的原则,仿照当时秦国都城咸阳的布局建造,大体呈回字形,陵墓周围筑有内外两重城垣,陵园内城垣周长3870米,外城垣周长6210米,陵区内目前探明的大型地面建筑为寝殿、便殿、园寺吏舍等遗址。
耀耀大秦,泱泱中华。一代叱咤风云的旷世霸主秦始皇,为中华后人留下千秋伟业,还留下一座神秘莫测的皇家陵园和无以数计的民族瑰宝,无不让人惊奇震撼,烙上浓浓厚重色彩!
同行山西卫视张老师以陈欧体抒发穿越秦风感言: 你只看到我雄霸天下,却没看到我一统六国;你只看到我焚书坑孺,却没看到万里长城;你只看到我的兵马俑,却无法一睹我地宫真容。我会证明这是谁的时代。做帝王,注定要孤家寡人,哪怕鞠躬尽悴,也要活的漂亮。我是秦始皇,我有中国梦。精炼典雅语句,是不是很形象很全面很霸气?

为免贸然开挖造成损坏,
有些坑道没有开挖
考古专家在仔细考察研究呢

镇馆宝物之一:跪射俑,出土时保存最为完好的佣(仅右手稍加粘合)
高级军吏俑:上扬的食指和高翘的屐履,充分表明其级别不低


佣士刚出土时的影像记录
其色彩形象是不是和真人一样?
可惜这些兵马俑见天日后极随风风化,
失了这美丽逼真的色彩。






为二号车开道护航的一号马车

堪称人类最早空调房的二号马车




天高云淡,草绿花黄,青山隐隐,好一派风水宝地

比比皆是的外国游人,因此英语导游也很多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