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个清明节,没有雨纷飞,风和日丽,山含情水含笑,鸟儿啾啭,花儿艳丽,好一派春光无限好欣欣向荣大好风光。然而,依然会有些淡淡的悲凉丝丝哀忆笼上我们心头,或者是对逝去的人,或者是不再的一段岁月,或者是一段已成往事的情,都会令我们在这个特别的日子想起,生出别样感慨情怀。
网络里,一则微博在这个清明假日感动着无数网友,自觉转发着,自觉奉上一盏盏蜡烛,寄托无限哀思。微博提到的,就是感动中国2012年度特别人物白礼芳老人。老人白方礼祖辈贫寒,13岁起就给人打短工。他从小没念过书,1944年,因日子过不下去逃难到天津,流浪几年后当上了三轮车夫。解放后的白方礼,靠自己的两条腿成了为人民服务的劳动模范,也靠两条腿拉扯大了自己的4个孩子,其中3个上了大学。同时,他还供养着20岁就守寡的姐姐,并支援侄子上了大学。一个不识字的老人,对自己能用三轮车滚出一条汗水之路,把子女培养成大学生感到无比欣慰。老人的儿子回忆说,父亲虽然没文化,但就喜欢知识,特别喜欢有知识的人,从小就教导他们好好学习,谁要学习不好,他就不高兴。1974年白方礼从天津市河北运输场退休后,曾在一家油漆厂补差。1982年,老人开始从事个体三轮客运。每日里早出晚归、辛劳奔波,攒下了一些钱。1987年,已经74岁的他决定做一件大事,那就是靠自己蹬三轮的收入帮助贫困的孩子实现上学的梦想。这一蹬就是十多年,直到他将近90岁。于是,耄耋之年的老人,自己过着节衣缩食极为简朴的生活,却每月把省下来的钱拿到附近的学校给困难的学生当生活费。在一个冬天,他向天津耀华中学老师递上饭盒里的500元后说:“我干不动了,以后可能不能再捐了,这是我最后的一笔钱。”老师们全哭了。据统计老人捐款金额高达35万元;如果按当时每蹬1公里三轮车收5角钱计算,老人奉献的是相当于绕地球赤道18周的奔波劳累。2005年,老人以93岁高龄辞世。
“平凡的人,善良的心,长久的关怀,无限的感动”,白芳礼老人一生不求回报,也从来没有要求别人被自己感动,他帮助过的孩子也都不知道他的姓名。老人没有气吞山河的豪言壮语,没有惊天动地的力挽狂澜,有的只是日积月累的辛勤劳作,有的只是默默无闻的质朴奉献;老人的善举却给世人心灵带来巨大震撼,点滴的积攒,汇成人间大爱,感动世人感动中国。
常言道,一个人做好事并不难,难的是多年如一日的坚持。老人的事迹,在平凡中折射伟大,让我们明白,奉献并不一定需要慷慨激昂的舍身取义,也不一定需要轰轰烈烈的舍己为人,平凡和普通生活点滴中,依然可以奉献自己,实现自我价值。因为奉献,是善良的情怀,坦荡的心胸,真诚的相助,忘我的境界;奉献的力量,来源于人之本性,体现的是人之节操、精神、人格力量。
又是一年春意盎然清明时节,愿我们在缅怀过去缅怀老人的同时,对未来充满希望,少索取多奉献,让生活更有质感价值和意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