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友余桂芳散文集《山间问水》到手已很久,放在床头,成每晚睡前必翻的枕边书。却未曾写只言片语,琐事繁扰、懒散是一方面,最主要的,其实是顾忌于自己浅薄的心迹、肤浅的文字,不能完好表达那份心意,愧对于桂芳那饱含善爱之心,干净清丽温情的文字。
《山间问水》是桂芳第一本散文集,由省作协秘书长高晓晖作序,收录她多年来工作、行走、生活的记录和感悟篇章。囊括自然风光、名俗风情、闲情雅趣、爱心善举等的记录文字共80篇。能在咋暖还寒早春时节,读到余桂芳以善爱之心谱写的这些美文,于我,无疑也是一种愉悦而润泽的温暖相遇。人说文如其人,丛文字出发,就可以听见水流,听见鸟鸣,听见花开,听见写者灵魂深处之音。丛淡紫素朴的封面装帧,到一篇篇禅意氤氲,爱心融融独具哲思的文字,皆如其人,素雅而温煦,心怀善念,带感恩之心,所以爱心满满,轻易流露叫人迷恋的暖。就像偶然掠过春天的和风,触动心扉,感动不期而至,汇成柔和曲线。
《山间问水》记录的是桂芳时光碎片,可以纵深触摸,也可横向品味,如同不经意间开启某处旧址,即有熟悉的气息和阳光铺面而来,令灵魂渐渐如珠玉温润。而这些文字的温度,正来自于桂芳拥有一颗雅洁纯净的心,善于用善意的眼光发现人间美好、点滴温暖,并从中领悟出人间真情、人性光辉,使之成文,传递爱,传递暖。
和所有爱生活的人一样,桂芳亦热爱自然,喜欢行走山水间,还把这些文章设为首辑。却不是置身度外的纯粹记录,而是独具慧根,情景交融,两相契合。开篇《山间问水》中“流泉在壁间流淌,这些明亮清纯的眼睛,如珍珠般散落在山间石隙,后又马不停蹄的开始新的使命。这是道观河群山内心缓缓推开的一扇窗口,不经意一瞥,足以让我思绪万千”写道后,在文末又说:道观河之水是斟自自然之杯的天籁,清净我蒙尘的凡俗之心,掸抚我浮躁的足音,指引我迷失路途的方向,沐我赐我以禅思与慧根。对自己居住生活过的故乡黄州,也是情有独钟相看两不厌:“我喜欢东坡赤壁,虽然长久地与它毗邻而居,但从未觉得厌倦。那山水胜迹,小楫渔人,落霞飞鸟,都令我陶然心醉。”(《东坡赤壁》)因爱心助学的《柴胡镇之行》,读出的却是风景之外桂芳的高尚人格和善解人意,她说“生命至上,同类相悯”;因此“生怕一个莽撞的动作,轻薄了这里的人们对生活深久的忍耐”,“可我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善爱”。最后还热情洋溢地写道:“整个路途,一种莫名的期盼激励着我,我仿佛看见这些孩子正被黑夜、贫穷、苦难层层拷打,锻造出愈来愈强的生命力来,他们海燕一般,勇穿激流,抒写着生命的意义。”给读者以极大的鼓舞和希望。
尤其需要一提的是,以为被尘世磨砺坚硬无比的心灵,在读到《荷香亲情》和《孩子,明天要降温》两篇时,那荷塘因旱干裂成壑,没有收成时,父亲外出做工,小小人儿的挂念心疼,看着萤火虫,对荷叶祈祷,及至远远看到爸爸的身影;还有夜半时分与父母的通话,竟令我获得久违的心灵撞击,几度感动落泪。养父养母的“浓浓亲情如荷盘间晶莹的露珠滋润着家人的心田,时时想起,令我感到不已。”(《荷香亲情》)作为读者的我们,何尝不是如此呢?
还有感念亲人温情的《秋风起,花生落》,有寒夜豪车亮灯照亮打工给弟弟挣学费的“我”回家路的《真情相护》,有温婉小女人情思的《月亮在我也走》,有为儿子成长含辛茹苦的《谁的错》、《篮球情结》等。展现出她多重身份甚至多种心灵年龄时段下的生活情感,感恩、惜福、善爱情怀处处流淌,充满弹性和魅力,让人感觉那么温和从容,那么真实。
《生命姿态》中身染重疾却依然优雅坚强的老妇;《织补,如此风雅》中安然自得的手艺人,是善良的她于平凡普通中发现挖掘到的人性之美,勤劳之德。她看到了,记下了,讴歌了,给人激励,给人向上之力。
在《女性美的最高境界----心怀善念》、《心中有爱幸福不绝缘》、《你的美德温暖他人》、《那一抹风情》等文中,依然尽力弘扬真善美,显出茶烟轻扬书香弥漫优雅淳朴知性女子之本色。
《那些人那些事》中,桂芳说:“很羡慕那些把文字写得很有光芒的人。什么叫光芒呢?看似平实,却深含哲理散发智慧”。她其实就是如斯女子。多少岁月流转,多少情思百转千回,桂芳始终不迎合潮流、不媚俗;心怀悲悯、感恩之情,幽幽吐芳,徐徐绽放,散发历久弥香。
一些事,落进心里,可能会悄无声息;一些人,在文字里相遇,却若遇见阳光和温暖。邂逅桂芳,邂逅《山间问水》,俯拾桂芳的时光碎片,观她以真诚为笔,纯爱善良为字,睿智从容为段,书写芬芳锦绣字,释放暗香,是人生最美的邂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