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简安然
简安然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8,605
  • 关注人气:9,07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又是一年开山门日

(2011-08-28 15:35:18)
标签:

武汉

木兰山

开山门

玉皇阁

庙会

休闲

分类: 安然酷谈

     木兰山是华中地区宗教名山,金秋庙会是木兰山传统民俗活动,其历史可上溯至南北朝时期,已有1500年历史。每年农历八月初一凌晨“开山门”标志着金秋庙会的开始。“开山门”又称“金秋木兰庙会”、“亮子会”,数以万计的游客齐聚木兰山各庙宇宫观朝拜,争烧“第一炷”香,以祈求来年风调雨顺、身体健康。

 

关于进香来历:

 

    木兰山,是女扮男装代父从军12载的巾帼英雄木兰将军的家乡。从隋唐以至明清,山上先后修建了“七宫八观三十六殿”,共有神像上千尊,形态各异,栩栩如生。所有殿宇和山寨的寨墙完全不用泥沙,都是以青岗石大小交错、互相嵌压,于砌成功的。这分明是古代能工巧匠们聪明才智的结晶,却被说成:“要不是菩萨保佑,哪个不用泥沙能砌墙呢?” 帝主宫下的乌龙泉,是不合或仅含少量可溶性钙盐与镁盐的软水,把硬币贴在水面,可以浮住不沉,缺乏这方面物理知识的人偏把它当作 “仙水”。加上析嗣顶、磨什涧、百子殿、棋盘石等有关的神话传说,把木兰山的菩萨渲染得神乎其神。1873年(清同治十二年)刊行《续辑黄陂县志·山川》也像这样介绍木兰山:“上有玉皇阁、真武殿,四方朝谒者多灵验。”因此号称荆楚名岳的木兰山,从封建社会到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曾经吸引了近到武汉,远至其他几省的香客,一年四季,络绎不绝。每到木兰山“开山门”的时期,除了三五个人一伙的以外,还有临时性民间组织“亮子会”。


   如果看到很多“善男信女”,在肩上或胸前挂着上有 “朝山进香”字样的黄布袋,有人还捧着内燃檀香的小香炉,或者拈着一柱线香,组成浩浩荡荡的队伍向黄陂县行进,前面有人举着或扛着木制的山峦,山上是一些神像,这就是“亮子”。他们是到木兰山去敬菩萨。在队伍出发的前两天,由头人(一称会首)延请僧道设坛打醮,名为“祈脚力”,求菩萨保佑他们腿脚有劲,能够上木兰山。凡是参加进香的人,先期必须斋戒沐浴。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他们认为,不像这样不足以表示自己的虔诚。

      队伍起行后,有人沿途打锣,有人带头高宣佛号。一人先念:“南无一阿弥陀佛”;众人接念“无量寿佛”。好像领唱和齐唱一样,既整齐,又有节奏感。有人即令累了,声音嘶哑,仍然跟着念佛,推恐菩萨听不到他的声音。这还不算,一路上还要来上好多次的“匍匐叩首”,每次嗑头前,有人发号施令,大家都听他指挥。队伍中虽然年龄层次不同,但面容都非常严肃。


    故老人相传,上木兰山进香一定要谨言慎行,否则菩萨就会怪罪下来。但是,他们所谓的谨言慎行简直“谨慎”到诚惶诚恐的地步,不知道什么时候会不知不觉地冒犯了神明。武汉民间曾经流传一些类似神话的笑话。例如:有个年轻人要上路了,他的妻子嘱咐他,莫忘了到祈嗣顶抽一张灵签(因为他俩结婚三年还没有生育)。一边说,一边把一些解手纸放在他胸前挂的黄布袋里:“去来这远的路,你不用解手纸吗?”事也凑巧,这个青年下山后突然腹泻,直泻得全身无力。回家后,不断地埋怨妻子,不应该说“破口话”。

 

    有趣的是:木兰山附近的居民倒不像远处的人那样,把木兰山的菩萨说得灵验无比,朝山进香的也不如远处的踊跃。因而流传下来一句俗话:“木兰山的菩萨验远不验近”。

 
   朝山的人,回家时必定要在山上买一些小喇叭、筷子、木汤勺与木刀、木枪之类,分赠亲友。受赠的人非常高兴。“一人至诚去进香,一方都沾菩萨光”。谁又不愿得到“佛光普照” 呢?积习相沿,也产生了一句俗话:“不为蒙(方言,寻找之意)喇叭,不朝木兰山。”引申开去,凡是为了某种原因去做某件事时,就以此作比喻。进香的人,在山上还可以看到一种现象:有不少“瞎子”分散坐在香客们必经之处的路边乞求施舍,你把了钱,他会连声道谢:“菩萨保佑你老大富大贵,发子发孙。”若是你不把钱,等人走过去几步,他就睁开眼睛骂:“上山跶(方言,跌)断手,下山跶断脚”。

 

     不过这种骂人的话只是用于零散香客,亮子会是成群结队的,其中总有一些人准备了零钱沿路开发,所以不会挨骂。对于这种以“靠山吃山”为手段,在农闲时捞外快的人,菩萨为什么不降罪呢?曾经有人向老辈人请教这个问题,得到的是一声呵斥:“年轻人不懂事,莫瞎问!”


   近些年,木兰山作为风景区重新开放,游人再没有看到那些“瞎子” 了。道理很简单,只有旧社会,才有那种名堂。

 

     今是一年开山门日,想去又担心人多,纠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为你守候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