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经典都是被捧出来的

(2022-01-03 11:25:10)
分类: 痴人痴语

每次听到“经典”这个词,我都有一种很无力吐槽的倦怠感。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发现这个世界上所谓的经典,都是被人为捧出来的。

首先,任何一种学说,都不可能天衣无缝,必然会受到批驳。

所以宗教上的经典,都是要求信徒不能质疑的,只能“信”,不能“疑”,这才有了神圣性。好比庙里的菩萨,你磕头就是了,千万不要去好奇佛像是用什么东西雕的,花了多少钱,会不会虫蛀水淹……这么一圈想下来,哪里还看得到到菩萨,只看到一块木头。宗教上是如此,其他学科亦是如此。

然后,经典之所以能成为经典,必须年代久远。如果是当代的人写的东西,且不说同辈的、前辈的、后辈的、国内的、国外的同行者定然群起而攻之,就是你身边的亲朋好友,也肯定不会把你当菩萨供起来。理由很简单“你小时候还被我抽过耳光呢,拽什么拽!”

故而一个人一旦成了伟人,必然要疏远儿时乃至少年时的玩伴,以保持威严。而经典在诞生的年代,注定无法获得认可,必然要随着时间岁月的流逝,不要说同辈,就是曾孙子辈的人都死光了,才会渐渐权威起来。人们未必尊重经典的内容,人们只是尊重年纪大的人,或者古书。

孔子同时代的国君、士大夫,有哪一个把他当回事的?没想到孔子年纪活得够长,竟然活过了七十,熬死了几乎所有的同辈人。在先秦,一个人能活到七十,已经有了让人仰视的资本,说的话也开始有人听了。如果孔子死在四十岁上,儒家能否是今天的局面,尚未可知。

结果,儒学终究成为了正统学说,孔子讲的话,也成了经典。《论语》就是《仲尼语录》,一个人随口讲的话,竟然成了几千年来无数人费心研究的经典,是否有点夸张了?除了漫长的岁月给予了孔子神性之外,还有一个推手则是儒家的学说后继有人。一旦没有传人,没有徒子徒孙给祖师爷抬轿子,谁还记得你是谁?徒子徒孙需要给自己脸上贴金,自然要把祖师爷吹得神乎其神。如果后继无人,任你学问再好,又有谁关心呢?

官方的加持,也是“经典”形成的关键之一。任何思想学说,如果没有官方的支持,是很难成为“经典”的。有的学说可以不依靠官府,自行传播,延绵不息,但是终究不如官方认可的学说影响深远。无他,人皆趋利而已。不是为了做官,谁去啃四书五经?(不为了就业,谁去考四六级?)

现成的例子,如果明天从所有中小学的教科书里把鲁迅的文章全部撤掉,过个二十年,应该不会再有这么多人讨论“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到底是什么意思了吧?鲁迅同时代的作家都比他差吗?未必吧。只不过教科书里没有选而已。而且,一旦官方决定了扶持哪一种学说,就会成为惯性,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延续下去。

信而不疑+年代久远+祖师爷命够长+徒子徒孙够多+官方加持=经典。


                                      痴魔居士

                                     202213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